魯院紀事
魯院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魯迅文學院的簡稱。前身是中央文學講習所,1949年在著名作家丁玲倡導下成立。1984年講習所更名為魯迅文學院。這里誕生了很多著名作家。比如蔣子龍、張抗抗、莫言等。
對于所有喜歡文學的人來講,魯迅文學院是向往的最高文學殿堂,盡管這次學習是在濟南開山青少年野營訓練基地,而不是北京學院本部,但我覺得在開山比北京更讓我喜歡,開山不但是濟南南部山區(qū)的一個風景區(qū),更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遇難地。死去的是肉體,不死的是思想及靈魂。抽空兒去了他的墓地,不知道哪位崇拜者還在墓地放了一張林徽茵的照片。卻已物是人非。
遠離城市車馬喧囂,爬山棧道,農(nóng)家果園,小橋流水,在初夏的時光里,在這樣一個水波瀲滟的地方,與各地作家高談闊論文學,是多么奢侈的事。平時我們都生活在柴米油鹽當中,難得有空閑時間與同行們進行心靈無縫對接式的‘沐浴’。給我們授課的講師是全國知名作家,教授,包括著名評論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常務副院長著名作家李一鳴,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張煒等。
聆聽名師們的文學圣論,才發(fā)現(xiàn)我一直自以為豐滿的心靈原來早已枯竭。而這樣的聆聽猶如叮咚的泉水,一路緩緩奔流,滋養(yǎng)我干渴的心田。人到中年,重回校園的感覺真好,放下日常繁雜事物,每天手機處于靜音狀態(tài),三點一線的生活對于我來說是如此享受。我可以慢慢思考。
思考社會,思考人生,思考活著……
思考文學與社會的關系。思考文學與我的關系。思考我為什么寫作?為什么堅持了這么久一直不肯放棄?
我想,兩個字可以解釋:熱愛。
緊張的課后,每天晚上都會有三五同學相約去爬山,散步。走在幽靜的林陰道上,文學與人生成了永恒的主題。相互間認真的談談自己喜愛的文字。認真的談談活著的感受,甚至家長里短。快樂幸福也罷,痛苦也好,都是人生的必經(jīng)之路,確切的說是活著的必經(jīng)之路,因此也就有了百味陳雜的感受,有了悲歡離合愛恨綿綿文字對于世間活著的感慨。
有幾天晚上去湖邊小坐,月光與星光同時現(xiàn)身在藍色的遼闊天際上。夜色愈來愈靜,此時蛙鳴聲一片,在微風輕徐的夜色里此起彼伏回蕩著。我坐在木制的棧道與拱橋邊,身邊是同學,有男有女,靜靜地仰望星空,仰望月光,就像少年時我仰望夢想,仰望未知的遠方以及那個還沒有出現(xiàn)的他一樣,那是一段意遠無邊的時光。
文學,將我幸福的照耀。
如果有機會,在這樣的大學里,一生都不想畢業(yè),我用文字單薄的力量,一生都在尋找魯迅的精神。
雨 樺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