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百年新詩成就令人欣喜
陳建軍
我對中國新詩一向抱著一種樂觀的、積極的態(tài)度。100年來,各路諸侯在新詩的創(chuàng)作上作了多方面的嘗試,一些詩評家和學者在新詩的出路、新詩的審美原則、新詩的理論建設等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平心而論,百年的中國新詩應該說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要編一本廣為認可的新詩選集,選一百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新詩在發(fā)展的道路上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根據(jù)我有限的閱讀和觀察,我認為目前的新詩創(chuàng)作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過于修辭化。有些人寫的詩太注重修辭了,痕跡過重,使人讀了以后,覺得很不自然。詩味是有甚至很濃,可是濃得化不開。這類詩歌往往寫得很晦澀,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胡適曾以“懂得性”作為評判一首詩好壞的標準,認為清楚明白的就是好詩,不容易懂的就不是好詩?,F(xiàn)在看來,這當然是一種偏見。在我看來,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的未必就是好詩,但是過于晦澀難懂甚至根本就無法懂的,肯定不是好詩。
二是過于口語化。現(xiàn)在,似乎比較流行口語詩。有不少學者把口語詩、把口語化視為新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應當承認,口語詩比較接地氣,比較自然,也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真正的口語詩中的口語,并不就是日常意義上的口語,而是一種經(jīng)過加工、提煉過的口語。寫好口語詩,其實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有不少的口語詩,語言過于直白、啰唆,缺乏詩意。這類詩歌弄不好,會滑入低俗化的泥潭。新詩的口語化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握一個“度”。現(xiàn)在是一個全民皆詩的“泛詩”時代,但寫詩哪有那么容易!詩歌是高雅、高貴的,對詩、對新詩總應該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打個不太恰切的比方,詩歌是酒中的茅臺。你喝普通的甚至低劣的酒,一口一杯,一杯一干。你喝茅臺,也像喝普通的甚至低劣的酒一樣,那就有點太不尊重、太對不起茅臺酒了。
三是過于散文化。自從新詩產(chǎn)生以來,關于詩與散文之間的區(qū)別或分界,始終成為眾多新詩理論工作者共同探討的一個話題。但這個話題好像不是一說就明,而是越說越說不清楚。所有的答案似乎都欠圓滿,都不能令人滿意。廢名曾說詩與散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詩是分行的。但是他在談新詩的時候,也講了不少不是分行而是分段的散文詩。他說他自己也寫過幾首散文詩,不過都沒有留下來??梢姡中胁⒉痪褪窃娕c散文之間的區(qū)別所在。廢名在把新詩與舊詩作比較時說,舊詩是“散文的內(nèi)容”“詩的文字”,新詩是“詩的內(nèi)容”“散文的文字”。所謂“散文的文字”,就是指寫新詩要用散文的句法或文法。不少人誤讀、誤解了廢名的觀點,把“散文的文字”置換為“散文的形式”。如果是“散文的形式”的話,那新詩就不是“詩”,就是散文了。寫新詩,要在“散文的文字”和“詩的內(nèi)容”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既要運用散文的句法或者文法,又要有“詩的內(nèi)容”?,F(xiàn)在有些新詩運用的文字的確是散文的文字,但詩的內(nèi)容并不充足。有的所謂的新詩,雖然是分行的,但是完全可以連起來,構成一篇散文。這類詩歌存在一種過于散文化現(xiàn)象,也就是非詩化現(xiàn)象。
關于新詩是否一定要用“散文的文字”,朱英誕有不同于廢名的看法。他在講廢名詩歌的時候,提出了另外一套新詩方案。他認為新詩既然是詩,除了要有詩的內(nèi)容之外,還應該多少有點詩的文字。朱英誕的這種觀點,很有意思,值得深入研究。
以上所說的三點,即過于修辭化、過于口語化和過于散文化,主要是針對當下的新詩創(chuàng)作而言的。單從新詩寫作者本身來看,我覺得目前有不少新詩寫作者普遍存在著兩大問題:
一是缺乏創(chuàng)造精神。毫無疑問,現(xiàn)在的新詩寫作者都有一種自由創(chuàng)作的精神,在寫什么和怎么寫上,似乎率性而為,完全不受拘束。有的詩人產(chǎn)量很高,遠遠超過了任何一位著名的現(xiàn)代詩人。但是,其詩的質(zhì)量并不高??傮w來講,現(xiàn)在的新詩寫作者大多缺乏一種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精神。比如,在新詩的形式、形體上,幾乎都是行走在新詩先驅(qū)者們所開辟的道路上。我常常想,中國的詩歌可不可以再來一次詩體的變革,可不可以再來一次“詩體的大解放”。也許,新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是會出現(xiàn)的。
二是運用語言文字的功夫不到家。古代的詩詞大多相當精煉,經(jīng)得起推敲,可以一句一句、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墒?,現(xiàn)在有些詩一敲就碎了,一推就垮了,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有的詩寫得拖泥帶水,甚至還有大量的病句。考察某位詩人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怎么樣,不用看他的詩歌,只看他的文章就知道了。因此,在運用語言文字方面,我們真應該向古代的詩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