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也退
弗吉尼亞州,一伙人推倒了羅伯特·李將軍的塑像,美國社會裂痕又起。美國人一向重視塑像,給人造塑像,意味著肯定他身上具有值得廣為傳播和繼承的思想品質(zhì),但是,美國又是一個價值觀如此多元的地方,一個政治名人往往會引來完全相反的評價——我之愛豆,彼之宿仇。
“國父”之一的托馬斯·杰斐遜,美式民主的奠基人,逝于1826年,六年后,一尊7.5英尺高的杰斐遜全身銅像問世。但美國國會一次次討論,直到1874年才決議將此銅像認作國家財產(chǎn),屬于全體美國人,這種“眾口難調(diào)”,也正是杰斐遜本人推行的政治原則的果實。
19世紀對美國而言是原始積累期,對猶太人來說,大多數(shù)時間里他們還活在自己的傳統(tǒng)之中,未到“開眼看世界”、與其他民族及其文化真正發(fā)生交融的時候。猶太人在美國的勢力,更是遠不可同今日而語。
南北戰(zhàn)爭前夕,美國猶太人的數(shù)量大約15000人,他們之中沒有舉國聞名的小說家、詩人、劇作家,也沒有著名記者、歷史學家,更沒有博物學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或者工程師。他們是一個很小的文化群體,存在感十分薄弱,他們之中的文化代表,那些靠言論和文字立身的人,得把很多精力用于協(xié)調(diào)本民族和基督教主流社會之間關系。但是,烏利亞·列維卻是一個特例,他的身上頗有當初乘“五月花號”來北美拓荒的清教徒冒險家的遺風。
列維生在費城,是他家的第五代,他爺爺?shù)臓敔?733年來到美國定居。十歲時,列維就離家出走,到商船上當了一名水手隨船出海。十年后,20歲的他加入了美國海軍,參加了那年爆發(fā)的美英戰(zhàn)爭。他從水手長干起,過個幾年十幾年就升一級,45年后攀升到了準將軍銜,成了第一個獲得此軍銜的美國猶太人。
這算是榮耀了家族的門匾,不過也曾多次被軍事法庭調(diào)查和審判。每受審一次,列維就借機對公眾表態(tài)說,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如何長時間蒙受主流人群——基督徒——的歧視和敵對。在軍隊里,總有人視他為不速之客:“野路子”起家,而不像其他軍官那樣都從專業(yè)的海軍學校畢業(yè)。一些人認為他的存在破壞了的軍隊里的“規(guī)矩”,想方設法找他的茬,要把他驅(qū)逐出去。
敵意積聚起來,終于釀成了一場決斗:1816年,他開槍把一個厭惡猶太人的海軍同僚送上了西天,之后就是連綿不絕的受審。1855年,63歲的他被正式開除出軍隊,他又拉起一個律師團起訴海軍,竟然還贏了官司。他在自辯中陳述說,他所經(jīng)歷的正是“每個生活在美國的以色列人的遭遇”。
他請得起律師,因為他有錢。1820年代,靠著在格林威治村的不動產(chǎn)投資,列維發(fā)了大財,成了美國最有錢的猶太人之一。那么有錢之后呢?列維是一個很正宗的19世紀猶太人,按期上猶太教堂,禱告,誦經(jīng),出資修教堂,支持自己的共同體。但是,倘若他把心思全部用在猶太人的小社會里,他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個猶太人中的首富,一個鄉(xiāng)紳級別的慈善家罷了。
他還做了兩件很有意義的事。
第一件事是廢除鞭刑。列維在商船上呆過,又長時間從戎,見多了18—19世紀艦船上的各種陋俗。那時,船長或?qū)④姸剂晳T以鞭笞來處罰犯錯的船員,他們用的是一種把九根繩子捆扎成一束的鞭子,叫做九尾鞭,每一束繩上打幾個結(jié),這種鞭子抽在后背上,即使很強壯的人,四五十下后也會被抽得昏死過去。
列維出資發(fā)起了“放下你的鞭子”運動,把船上的反人道舉動披露給公眾。在自己所掌的軍艦上,列維帶頭垂范,不再對犯錯船員實施侮辱人身的處罰。1850年9月,赫爾曼·麥爾維爾,就是美國史上最經(jīng)典的小說之一《白鯨》的作者,發(fā)表了一本新作《白外套》,其中有一大段描寫了軍艦上慘無人道的體罰。書賣得洛陽紙貴,一時間舉國震動。9月,美國國會頒布法令,宣布海軍禁止使用鞭刑。
列維晚年宣稱自己是“廢除鞭刑之父”,固然不無吹噓,但在《白外套》之前,他積極的善舉是實實在在、無可否認的。他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讓托馬斯·杰斐遜擁有了一尊塑像??梢哉f,杰斐遜從開國元勛上升為一個偶像級別的偉人,都是列維的功勞。
杰斐遜是一位人民主權(quán)論者,堅持認為美式民主必須徹底,每個有選舉權(quán)和被選舉權(quán)的公民都得參與到對國家命運的決定之中。列維狂熱地崇拜他,原因在于,杰斐遜理想中的民主能夠最大限度地遏制民族偏見,保護少數(shù)人,結(jié)束基督徒主流人群對像他這樣的少數(shù)民族的排擠。
大衛(wèi)造塑像時,列維全程“監(jiān)制”,造好之后,他出錢把銅像運到了美國,號稱它是由法國人民贈給美國人民的禮物:法國人發(fā)起的啟蒙運動,并沒有在法國,而是在美國落地為真正的公共實踐。人們瞻仰杰斐遜銅像,即接受了“民主雨露”的一番潤澤。列維,作為一個猶太人,樂見這一結(jié)果的發(fā)生。
銅像在許多城市巡回展出,還進過白宮。半個世紀后,另一位法國雕塑家巴陶蒂又制作了自由女神像贈給美國。為了把美國扶植成本星球上民主政治的第一樣板間,法國人也真是操碎了心。
對列維來說,一件事要做就要做到徹底,要實現(xiàn)一樁心愿,就要實現(xiàn)得不留遺憾。他將杰斐遜銅像交到美國人民的手中,又出錢做了一件石膏復制品,贈給“紐約人民”,現(xiàn)在它放在紐約市政大廳里。另外,他還買下了蒙蒂塞羅種植園,這是杰斐遜退休后定居的地方,杰斐遜逝世后,莊園很快荒圮,列維將它修葺一新。1920年代,莊園正式收歸杰斐遜基金會所有,當然,又是一個重要的“民主政治教育基地”。
列維倒真沒想著要把美利堅合眾國打造成怎樣的文明之邦,他就是憑著一腔“迷弟”的熱情去做這些事的。除此之外,他仍然是一個很典型的19世紀猶太人,熱愛共同體,按期上教堂禱告。一邊是保守傳統(tǒng)的自覺,另一邊是融入更大的社會的誘惑,兩者之間的張力,在南北戰(zhàn)爭之前的美國猶太人的生活中尚不明顯。
烏利亞·菲利普·列維所做的事,只是從為本民族利益的考慮跨出去一步而已,但這區(qū)區(qū)一步,卻讓美國受益至今。
(夏藝文摘自《環(huán)球博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