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雯
1945年四十歲的薩特創(chuàng)作出了《禁閉》這一極具深意的哲理劇,在這部戲劇中,薩特探討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用戲劇表達了其存在主義思想。對于“他人”的理解,不同學派和思想家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在讀到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時,可以看出馬克思認為人同人之間也有異化關系。馬克思對他人的理解又是如何,他認為人應該如何存在于他人之間?
關于“他人”問題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問題。普羅泰戈拉關于“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可謂是開啟了哲學領域關于人的思考。蘇格拉底指出:“認識你自己”,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進而研究人的本質(zhì)、人的內(nèi)心世界等一系列深刻的問題。而到了中世紀,除了人本身之外,上帝成為一切的主宰,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和社會,具體的他人被忽視了,人們眼中只有自己和上帝。到了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是契約關系,霍布斯、洛克、盧梭都有關于他人的詳細見解。而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在談到他人的時候,認為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是一種主奴關系。到了現(xiàn)代西方哲學時期,叔本華、尼采等從人的生命存在本體性出發(fā),反對一味把人看成完全理性的存在。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他人,指別人。與“自己”相對?!对?小雅?巧言》有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币馑季褪莿e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出來。從這里可以看出,存在“他人”和“我”兩個核心概念,這兩者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的概念,有時候與“你(們)”共同構(gòu)成三大人稱代詞。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人類一直提倡友善、和平、互助、和諧、等理念,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同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不同地區(qū)和國家之間卻有著種種矛盾、沖突甚至仇恨、戰(zhàn)爭?;舨妓拐J為人與人就像狼一樣,薩特提出:“他人就是地獄”,這些都不禁讓人反思,那些與我們相處的他人,真的是如地獄般的存在嗎?
在薩特的理論中,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是通過“注視”發(fā)生的?!白⒁暋鳖櫭剂x就是人們之間相互的觀看,正是通過這個出發(fā)點,薩特引出了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薩特認為當我注視到了他人,我才能發(fā)現(xiàn)他人。如果我把他人看作一個事物或者一個非人的存在的話,他人對于我而言并不會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但是一旦我把他人看作和我一樣具有思想和意識的人,事情就會改變。“知覺到他人是人,就是把握了椅子和他的關系是非相加的,就是記住了我的世界中的諸事物無距離地組織在這個特別優(yōu)越的對象周圍?!雹?,我并非世界唯一中心,但是他人仍然是我的對象,當我注視他人的時候,他人就是一個被客體化的過程。
當他們的目光落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就在他人的注視之下成了他眼中的存在,就像被他們的眼光所固定,成了“為他”之物。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一下子意識到我,是由于我脫離了我而不是由于我是我自己的虛無的基礎沒,因為我有我之外的基礎。我只是作為純粹對他人轉(zhuǎn)移才為我地存在的。”②如果我被他人注意到了,那么這就意味著,我的存在被動搖了,我意識到了我,因而我也脫離了我,他人對我的注視也會成為一種對我的否定。
在薩特眼中,他人對我是對立的關系,由于他人的出現(xiàn),我突然意識到我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我的生活中也處處被他人所注視,我籠罩在他人的目光之中,唯有躲避才能讓自己稍微安寧一些,但人畢竟是社會中的存在,躲避并非萬全之策,因此正是這種焦慮和恐懼的心理讓我不自由,也讓我感到周圍有無數(shù)的陷阱和溝壑。
“他人就是地獄”,用一個比喻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薩特關于他人的思想和深刻含義。劇中人與人的關系十分陰險、邪惡和殘酷,但是這種情況畢竟不具有普遍代表性。1956年,薩特重新解釋了“他人就是地獄”這一命題:“他人就是地獄……我的意思是說,要是一個人和他人的關系惡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獄……世界上確有相當多的人生活在地獄里,因為他們太依賴于別人的判斷了?!雹圻@時候,人不是為了自己而活,沒有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反而容易受他人意見的影響。按照薩特的表達來看,地獄不是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只是一個極端化的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被扭曲,則會陷入無法忍受他人但又無能為力的困境之中,可以說“他人即地獄”這個命題是一種從消極方面解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說明。
而馬克思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在批判和借鑒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對人的問題給予了全新的完整的解釋。
“現(xiàn)實的個人”這一概念首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被提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xiàn)實前提。這是一些現(xiàn)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④這就表明馬克思要努力研究的對象并非是抽象的個人而是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具體的人。
而關于人的本質(zhì),馬克思則說過:“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雹菰谌伺c人的關系中,個人通過他人這一對象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意識到自己和他人同屬于人類,這樣就產(chǎn)生了類的概念,即人類的整體性。
總的來說,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zhì)的理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人的本質(zhì)不是因為他的自然屬性而是因為其社會性才成為人的。其次,人的屬性不是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來決定的,而是需要完整、全面地考慮問題。最后,人的本質(zhì)屬性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歷史的而非凝固不變的。
在對人的本質(zhì)和屬性進行研究后,馬克思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描述,由于人的社會屬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在交往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各種關系。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私有制的出現(xiàn)人和人之間出現(xiàn)了異化,主要表現(xiàn)為階級對立和剝削、壓迫的關系。因此馬克思倡導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人們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互助的、友好的和諧關系。
馬克思在他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中提到,人類社會關系有三個階段:首先是,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在此時人的生產(chǎn)能力是有限的,每個人的發(fā)展也是獨立的低效率的。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物質(zhì)交換得到普遍發(fā)展,人們力氣過上完整全面的生活。到了第三個階段,自由個性被提了出來,但是這種個性是建立在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大量充足的社會財富之上的。按照這樣的階段劃分,馬克思的他人觀也是與之有著密切關聯(lián)的:首先是在古代人們看重血緣姻親以及由此建立其的倫理、政治關系,這是的人們之間是一種直接的依賴;然后到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jīng)濟得到了充分發(fā)展,人們的關系異化為一種經(jīng)濟上的關系;最后在理想的社會中,人們拋棄了原來的血緣姻親也舍棄了商品和資本,建立了一種自由平等的關系。
在馬克思眼中,他人并不是可怕的魔鬼,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了異化,才導致了人們之間的壓迫和不和諧的關系,而要擺脫這種尷尬的境遇則需要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去實現(xiàn)。他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共產(chǎn)主義是對私有財產(chǎn)的揚棄,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
對于如何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也提出了建設性的幾點表達:首先,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生產(chǎn)力是前提。只有當社會物質(zhì)財富極大豐富,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才可能引起生產(chǎn)關系的變革,使社會得到進步發(fā)展。其次,人的精神境界也需要提高。精神文明,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的精神成果,體現(xiàn)了人類精神境界的發(fā)展。最后,還需要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消除私有制和剝削制度。共產(chǎn)主義社會徹底消滅了階級和階級矛盾,這時的國家不復存在。當然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并非一國能獨立完成的事業(yè),更需要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聯(lián)合起來共同多去共產(chǎn)主義的全面勝利。
可以看出,在馬克思談到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中,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中的人我關系與薩特的“他人即地獄”的命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對于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馬克思是一種動態(tài)的敘事,薩特則是一種靜態(tài)的命題。當然這與兩人的思想理念無不相關,但是總體來說馬克思的理論更顯豐富和全面,其中的內(nèi)涵更為廣泛和深刻。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②同上,第337頁.
③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負[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287.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⑤同上,第60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3]王國華.開啟“地獄”之門[D].長春:吉林大學,2013.
[4]張琪梓.薩特的他人觀——研究薩特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視角[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0.
[5]董白云.薩特與馬克思他人觀的比較研究[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