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加昌
想起領供應糧的日子
⊙程加昌
計劃經(jīng)濟時代,糧油供應本可是一個寶貝東西。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缺吃少穿的,而吃供應糧就成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了。糧油供應本是按每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yè)、工種等,定出糧油的數(shù)量。一個月就這么些金貴的糧油,不夠吃只能自己絞盡腦汁想辦法解決。因此每個月到糧店領取供應的糧油,就成了一件大事。
直至現(xiàn)在我還清晰地記得那個寶貝東西,糧油供應本被兩張厚紙殼鄭重地包裹著,封面上赫然印著“城鎮(zhèn)居民糧油供應證”的字樣,中間稍軟一些的紙頁,是十二個月的供應表格。供應本上第一頁是家庭人口,和每人每月粗糧、細糧、豆油的供應量。春節(jié)時,還有黃米、大米、葵花、蕓豆等,也都印得清清楚楚、五谷豐登。
當時的工資雷打不動地每個月一發(fā),領了工資以后,買供應糧油則成了一家人的頭等大事。那個年代,糧油少,錢更少,如果不及時把糧油買回家,錢一旦花完,就沒有糧油吃了。買糧油的時候幾乎是一家子人傾巢出動,一股腦把一個月的供應糧油全都買回來。于是,縣城里的幾個糧店霎時沸騰起來,里里外外擠滿了人,排號買糧買油糧的隊伍擠擠插插的,像一條長龍,蜿蜒了半條街。
我們家領取供應糧油的地方是第四糧店,三、四里地的距離。四糧店六七間磚瓦房,除了開票占據(jù)一間外,其余的屋子都層層疊疊地垛著成袋的苞米茬子、小米、高粱米、苞米面、白面等各種糧食。糧食垛的前面豎著一排木制敞口箱子,里面盛有不同品種的商品糧。一桿公平交易的大稱穩(wěn)穩(wěn)當當?shù)亓⒃谀莾?,稱上放有一個白鐵皮大撮子,當你要五十斤高粱米時,付糧員就用小撮子在木制箱子撮出高粱米倒進大撮子里,過秤,過好稱直接倒進你的盛米口袋里。糧店的門口還佇立著幾個大油桶,滿滿登登盛裝著豆油,付糧員靈巧地用刻有斤、兩的“提子”一下下舀著晶亮的豆油。
當時領供應糧用的布口袋,一般都是用白花旗布自制的,大約能裝五十斤糧食。袋子口上都用針線縫一段結實的口袋繩,裝完糧食要左一圈右一圈地系緊。裝豆油的瓶子卻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又細又高,能裝三斤六兩豆油的綠色大玻璃瓶;另一種是從醫(yī)院或衛(wèi)生所要來的、容量為一斤的“葡萄糖”瓶子。
每年臘月十五前后,糧店里更是過年般熱鬧,屋里屋外像唱大戲一樣,人們都泥鰍一般側著身子來回擠著,爭著搶著買過年用的東西。時值寒冬臘月,豆油凍得凝固了,營業(yè)員們還得在油桶下面墊幾塊磚,架木頭柈子烤,等到把豆油烤化了再賣。每每這時,糧店里都狼煙一片,煙熏火燎的。
領完糧油后,大家都棲在糧店院里一絲不茍地系好口袋繩,再把豆油瓶子裝進帆布拎兜里,大人背重的,小孩扛輕的,一路興高采烈扛回家去。
回家的路都是土路,冬天還將就,只要不滑倒就萬事大吉了。夏天麻煩就多了,尤其排水還是問題,一下雨幾天不干,必須穿上雨靴,否則寸步難行。有一次大雨過后,鄰居一家去領糧油,回來的路上,一個叫小四的男孩腳下一滑,一口袋高粱米帶著人瞬間滑進了水溝。水溝不深,小四只是蹭了一身泥,一袋子高粱米卻讓水浸泡濕了,這可是全家人一個來月的口糧呀。大人們心痛夠嗆,于是把小四暴打了一頓,而高粱米也舍不得扔,曬干后全家人一直上頓下頓地吃著。
一天,在領糧油的路上我看到一個十多歲的小孩,拎一個大綠瓶子,里面裝著大半瓶子豆油。小孩拎著瓶嘴上的繩套,晃晃悠悠地跟著大人往家走。這時,不知是誰家的一只狗竄了出來,嚇的小孩撒腿就跑,只聽“咣啷”一聲,油瓶子磕在路邊的磚頭上,一瓶油全都灑在了地上。
這可是全家人一個月的豆油啊,全糟蹋了!小孩的哥哥氣得發(fā)瘋,將狗狠狠地打了幾棍,才算解了恨。
當時的農(nóng)村人最羨慕的就是吃供應糧的人了,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供應糧是肚子不餓的保障。其實,那個時候按照供應本上供應的糧食數(shù)量,是根本不夠每個人一日三餐吃飽飯的。夏秋季節(jié)還好說,有青菜、瓜果,實在買不起,還有榆樹錢、野菜、大頭菜根等摻合著吃。而到了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野外光禿禿的,一口吃的也找不到,家家秋天儲存的土豆和冬天買的豆餅都成了最好的副食。
一到秋天,城里的職工都閑不住了,每個人的手里都拿著一個口袋或筐,到野外“撿秋”生產(chǎn)隊把地里的莊稼和蔬菜收拾完,只聽一聲吆喝:“罷園了”,呼啦啦,一大群人一窩蜂涌進地里,靶子、鉤子、鐵锨、二齒子十八般兵刃全都上來了,恨不能把地翻個底朝天,把藏在土里的土豆、大蘿卜、胡蘿卜,掛在秧上的西紅柿、辣椒、茄子,留在枝頭上的果和杏,全部倒騰進自己的口袋里和筐里?!皳烨铩币灿袚彀住Ⅺ溩雍透吡坏茸魑锏?,今天撿一點,明天再撿一點,放在一起到打米廠磨好,就能吃了?!皳烨铩睋斓煤玫?,能夠解決家里一段時間的口糧問題。
過了幾年,大家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有了自行車,買糧購油都就不用人拉肩扛了。糧店也有了進步,稱糧半自動化,一種米一條輸送線,電子過秤,自然流進自家的糧袋子里。
改革開放以后,糧食逐年增產(chǎn),糧食市場也放開經(jīng)營了,個體糧油店如雨后春筍,最大限度地滿足著人們的需求。糧油不再供應了,昔日紅紅火火的糧店也改換門庭,而那些排著隊領取糧油的熱鬧場面,也只能在記憶中溫暖重現(xiàn)了。
本欄編輯 劉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