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昆曲的遺產價值及保護傳承

2017-11-24 06:17:29
民族藝術研究 2017年5期
關鍵詞:昆曲劇目戲曲

周 秦

昆曲的遺產價值及保護傳承

周 秦

昆曲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曾經取得的最高成就,其遺產價值體現在文學、音樂、表演、舞美等廣泛的文化領域。昆曲兼具文化遺產和文化產品兩方面的屬性。遺產意義的昆曲是歷經千錘百煉而留存至今的幾百個傳統(tǒng)折子戲,而“非遺”保護傳承的核心是人的傳承。昆曲藝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15年來,政策法規(guī)不斷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政府扶持力度持續(xù)加大,其在人才培養(yǎng)、劇目建設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發(fā)展。

昆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保護傳承

14世紀中葉,昆曲萌發(fā)于蘇州民間。經過將近兩百年的加工磨礪,它終以不可遏制之勢在諸腔并起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牢固占據了雅樂“正聲”[1](P526)的地位,進而以吳中為基地,風靡全國,輻射海外,形成了數百年間“四方歌曲,必宗吳門”[2]的壯觀場面。中國社會進入近代以來,隨著時代變遷,昆曲原有的生存空間和社會影響日漸削減萎縮。但是它不僅衰而不亡、足以自守,而且仍然憑借自身在案頭創(chuàng)作、場上表演、理論研究等諸多方面長期積累的殷實家底傲視菊壇。后起的任何一個戲曲劇種都無法在綜合實力上與它相提并論,因而不得不學習它借鑒它,以它為師為祖。毫無疑問,昆曲代表著中國古典戲曲曾經取得的最高成就,并在世界文化總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席。

作為一種成熟完美的綜合性藝術,昆曲具有諸多構成因素,大致包括文學、音樂、舞蹈、表演、妝容、服飾、切末、布景等,它的遺產價值也就體現在極其廣泛的文化領域中。首先是號稱“水磨調”的聲腔藝術,這是昆曲區(qū)別于其他戲曲劇種的根本特征。換言之,就本質而言,昆曲首先是一種戲曲聲腔,是音樂化的語言藝術。其表現形式為取材于唐宋詩詞、金元諸宮調、宋元南戲、元雜劇、元明散曲、明清時調以及宗教音樂、民間俗曲、少數民族歌曲乃至市井叫賣聲等豐富源頭的2000多個曲牌,將曲牌按管色、調性分門別類的宮調,以及將曲牌組合成成套的套式。而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素材規(guī)范融合為一體的內在依據則是漢語的音韻系統(tǒng)。魏良輔及其后繼者們不僅將本屬南音的舊昆山腔按中古切韻系統(tǒng)的四聲陰陽規(guī)范合律,“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xié),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3](P198),而且將元人按近古中原音韻系統(tǒng)雅化的北曲吸收融合到新聲昆山腔的規(guī)范之中。這不僅極大地拓展了昆曲的表現力,而且使之具備了中國曲樂藝術之集大成者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其曲調得到充分的潤飾,變得“流麗悠遠”[4](P242)了,變得“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長,延至數息”[5](P401),甚至足以使“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聞之悲泣”[6](P83)了;演唱技巧也得到極大地豐富,所謂“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7](P198),所謂“轉音若絲”[8](P774),所謂“取字齒唇間,跌換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唳”[9](P423),呈現出雅樂“正聲”的藝術品位。

昆曲的另一宗寶貴遺產是其文學劇本。明清兩代戲曲家創(chuàng)作的傳奇、雜劇有名目可考者不下4400余種,傳世者也在2700種以上,這些劇本絕大多數是按昆山腔譜寫和演唱的。加上當時人們用昆山腔改編移植的部分宋元南戲、元雜劇以及后起的花部亂彈諸腔的劇本,昆曲舞臺曾經呈現出一派繽紛絢麗的景象。昆曲劇本的思想內容覆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每一個時段,尤其是深刻反映了16世紀到17世紀間席卷中國社會的反理學、重真情的人文主義思潮,這是以當時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快速生長尤其是江南城市商品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以及中國社會的滄桑變革為歷史背景的,具有重大的社會認識價值。名作如《西廂記》《琵琶記》《浣紗記》《玉簪記》《牡丹亭》《占花魁》《清忠譜》《鐵冠圖》《千忠戮》《長生殿》《桃花扇》等“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10](P1),至今依舊盛演在昆曲舞臺上,成為代表時代文化先進水平的傳世經典。

此外,昆曲的遺產還應包括它“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表演體系。昆曲不像西方戲劇那樣具有精確摹仿現實的寫實性,它是以寫意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的。在這兒,生活語言的自然形態(tài)被突破了,化為寫意的詩歌藝術;生活行為與表情的自然形態(tài)被突破了,化為寫意的舞蹈與表演藝術;生活環(huán)境的自然形態(tài)被突破了,化為寫意的布景與道具藝術;生活中人體的自然形態(tài)也被突破了,化為寫意的臉譜、妝容和服飾藝術。昆曲藝術的寫意手法集中體現在表演的程式化、時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虛擬化以及人物的行當化等方面,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拓展上升為南北菊壇所共同尊奉的藝術規(guī)范。

而上述構成因素或遺產價值的真正實現,則有待于舞臺搬演。六百年來,昆腔戲曲從廳堂氍毹、會館集市演到草臺戲船,直至現代劇院,搬演形式卻無非兩類:“全本戲”或是折子戲??贾畱驁鰧嶋H,所謂“全本戲”其實只是情節(jié)連貫、頭尾稍具而已,絕非文學劇本意義上的完整搬演,因而更貼切的名稱是“本戲”或“疊頭戲”。與之相對應,從本戲中抽選出來獨立搬演“出頭戲”或“折子戲”,至明清易代之際就已蔚為風氣。清代乾嘉年間,隨著昆腔戲曲走向鼎盛,折子戲占斷舞場,成為戲曲搬演的主流形式。這在昆曲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它使戲曲擺脫文學附庸的傳統(tǒng)地位,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和社會產業(yè),從而大步走向只屬于自己的輝煌。然而,在直接締造昆曲場上繁榮的同時,這柄雙刃劍也斫傷了戲曲的文學命脈,間接助推了其近代以來的衰頹沉淪。近代曲家津津樂道的“乾嘉盛世”,昆曲場上的喧闐一度遮掩了傳奇創(chuàng)作的沉寂,但是無源之水,欲求其長遠,其可得乎?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盵11](P553)昆曲場上的百年好夢伴隨“乾嘉盛世”的沒落而走向凋敝。道咸間,作為昆曲活動大本營的蘇州只剩下“鴻福、大雅、大章、全福四老班”[12],生計蕭條,觀眾流失,“統(tǒng)計昆部所存不及百人……省城惟郡廟前一戲園猶演唱昆曲,觀者寥寥,遠不逮城外京班之喧嚷”[13]。至于北京,純粹的昆班早已絕跡。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德宗與慈禧后相繼去世。“國喪”停演之后,重新組合的蘇州昆班便只剩下一個全福班。茲后十余年間,時散時聚,慘淡經營于蘇、錫、常、杭、嘉、湖及上海一帶,直至1923年秋最終報散。昆曲就是在如此風雨飄搖的境況中步入20世紀的。翻檢當時的報刊,觸目可見這樣的嘆息:“自皮黃之流行,而昆曲之不振也久矣?!盵14]“晚近昆曲之衰頹,可謂極矣?!盵15]歷經500多年的滄桑悲歡之后,昆曲業(yè)已頹然向老,舉步維艱。

1921年秋,蘇州曲家張紫東、徐鏡清、貝晉眉等發(fā)起創(chuàng)辦蘇州昆劇傳習所,延請當時潦倒淪落的全福班老藝人為教師,招收貧家子弟入所習藝,五年出科,先后組班新樂府、仙霓社,輾轉覓食于劇場、堂會、戲船、草臺之間,艱辛守護著昆曲的一線生機。這就是著名的傳字輩昆劇藝人。

從清末到民初,以1923年全福班報散和1926年傳字輩出科為標志,自然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鴻福、大雅、大章、全福四老班活動時期,后一階段是傳字輩組班活動時期。有賴于兩代藝人的堅守,昆曲的命運雖危如累卵而終得以延續(xù)不墜。他們所傳承的昆戲劇目,研究者認為在700出以上。剔除其中不具備昆腔戲聲腔、文本特征的吹腔戲、開場吉祥戲、新編自串戲以及移植自京劇的武戲后,實際情形如下表:

表一

(*未含“全本戲”7種)

表一中四老班戲目主要依據中國昆曲博物館所藏清末民初上海曲家李翥岡依據咸同間內廷供奉陳金雀《昆劇全目》和李氏鈔藏的“各種傳奇之昆劇本”所標記“凡今尚演唱者”,補充以上?!渡陥蟆饭饩w元年(1875)至1921年間刊登的全福班戲單所錄;傳字輩戲目主要依據桑毓喜編著《昆劇傳字輩》,補充以《上海昆劇志》以及周傳瑛、鄭傳鑒等人回憶錄所記。以此對照《綴白裘新集》所列乾嘉間昆戲目錄,既有失傳,亦有新編自串戲,總數則不僅未減,反而略增,在嚴酷的市場壓迫面前呈現出一種動態(tài)平衡。尤其是從全福班到傳字輩,能演出的戲目相對穩(wěn)定、變化很小,凸顯了昆劇藝人逆勢進取的頑強精神和存活能力。

1955年8月,當最后一名全福班老師尤彩云走完69歲的人生旅程,在蘇州病逝時,當年的傳字輩學員早已擔當起昆曲傳承的重任。他們以新編昆劇《十五貫》唱紅大江南北,締造了“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16]的神話,帶領昆曲藝術擺脫絕境,別開生面。2010年9月,當最后一名傳字輩老師倪傳鉞以103歲高齡在上海逝世時,他們的傳人——新中國培養(yǎng)的以江蘇繼字輩、承字輩,浙江世字輩、盛字輩,上海昆大班、昆二班為代表的第一代昆曲演員已經成長起來。他們人數眾多、行當齊全、文化水平較高,得到的社會關注和支持也更多,自20世紀50年代陸續(xù)入行以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舞臺磨礪,較好地接續(xù)了昆腔戲曲的場上命脈。

表二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宋元南戲無名氏白兔記養(yǎng)子●●送子●●出獵●●●●回獵●●●●施惠幽閨記踏傘●●●請醫(yī)●●●拜月●上昆劇目,傳字輩無高明琵琶記稱慶●南浦●●●●墜馬●辭朝●●●關糧●搶糧●請郎●●花燭●●吃糠●●●永嘉昆劇目,傳字輩無賞荷●●遺囑●剪發(fā)賣發(fā)●●●●拐兒●●●賞秋●描容●●●●別墳●●●●盤夫●●●陀寺●●廊會●●●書館●●●●掃松●●●●無名氏牧羊記小逼●望鄉(xiāng)●●●●告雁●元雜劇關漢卿單刀會訓子●●●刀會●●●●吳昌齡唐三藏北餞●孔學詩東窗事犯掃秦●●●●楊梓敬德不伏老北詐●●●羅貫中風云會訪普●●朱凱昊天塔五臺●●●楊景賢西游記撇子●●蘇昆、北昆劇目,傳字輩無訴因●●認子●●●●胖姑●●●●借扇●●●●無名氏貨郎旦女彈●北昆劇目,傳字輩無無名氏馬陵道孫詐●無名氏漁樵記北樵●逼休●寄信相罵●無名氏十面埋伏十面●●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清傳奇蘇復之金印記不第投井●●●歸第●金圓●沈采千金記鴻門●撇斗●別姬●烏江●沈采還帶記別巾●蘇昆劇目,傳字輩無王濟連環(huán)記起布●●●●議劍●●●●獻劍●●●●賜環(huán)●北昆劇目,傳字輩無問探●●●●三戰(zhàn)●●拜月●小宴●●●●大宴●●●●梳妝●●●●擲戟●●●●殺卓●無譜徐霖或薛進兗繡襦記樂驛●●墜鞭●入院●扶頭●賣興●●●●當巾●●●●打子●●●●收留●●●教歌●●●●蓮花●●●剔目●●●崔時佩李日華李開先西廂記寶劍記游殿●●●鬧齋●惠明●●寄柬●●●●跳墻著棋●●●●佳期●●●●拷紅●●●●長亭●●●夜奔●●●●梁辰魚浣紗記越壽●回營●●●養(yǎng)馬●●打圍●●寄子●●●●拜施●●分紗●●進美●采蓮●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清傳奇張鳳翼祝髪記渡江●沈鯨雙珠記賣子●●投淵●●沈鯨鮫綃記寫狀●●●高濂玉簪記茶敘●●●琴挑●●●●問病●●●●偷詩●●●●姑阻●●●失約●●●催試●●●●秋江●●●●王玉峯焚香記陽告●●●情探●蘇昆學自川劇,傳字輩無吳世美驚鴻記吟詩●●●脫靴●●●王錂彩樓記拾柴●●●●潑粥●●●●出罪府場●●飯店●茶訪●●●湯顯祖紫釵記折柳●●●●陽關●●●●湯顯祖牡丹亭學堂●●●●勸農●●●游園●●●●驚夢●●●●尋夢●●●●寫真●●●●傳字輩捏合離魂●●●●冥判●●●●拾畫●●●●叫畫●●●●問路●●●硬拷●●●圓駕●●湯顯祖邯鄲夢掃花●●●●三醉●●●●番兒●●云陽法場●●●湯顯祖南柯夢花報●●●●瑤臺●●●●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清傳奇沈璟義俠記打虎●●●●游街●●●無譜戲叔●●●●別兄●●●●挑簾●●●●裁衣●●●捉奸●●服毒●●●顯魂●●殺嫂●●●●徐元八義記評話●●鬧朝●●撲犬●●許自昌水滸記借茶●●●●劉唐●●●前誘●后誘●殺惜●●●放江●活捉●●●●汪廷訥獅吼記梳妝●●●●游春●●●●跪池●●●●夢怕●●●●三怕●●●●謝弘儀蝴蝶夢嘆骷●搧墳●收扇●歸家●脫殼●訪師●吊奠●說親●●●●回話●●●●成親●劈棺●徐復祚紅梨記訪素●亭會●●●●醉皂●●●●花婆●●●●徐復祚宵光劍鬧莊●●●救青●●●功宴●葉憲祖金鎖記羊肚●●●探監(jiān)●斬娥●●●●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清傳奇沈自晉一種情冥勘●沈自晉望湖亭照鏡●●姚子翼祥麟現陣產●吳炳療妬羹題曲●●●澆墓●浙昆劇目,傳字輩無阮大鋮燕子箋狗洞●●●●李玉一捧雪審頭●●刺湯●●李玉人獸關演官●幻騙●李玉永團圓奸敘●蘇昆劇目,傳字輩無賺契●擊鼓●●賓館●納銀●堂配●●●李玉占花魁湖樓●●●受吐●●●李玉麒麟閣激秦●●●●三擋●●●●李玉清忠譜書鬧●北昆劇目,傳字輩無衆(zhòng)變●北昆劇目,傳字輩無鞭差●北昆劇目,傳字輩無打尉●北昆劇目,傳字輩無李玉風云會送京●●●●李玉萬里圓打差●●張大復如是觀交印●●●刺字●●●草地●敗金●秦本●●張大復醉菩提當酒●張大復天下樂嫁妹●●●●邱園黨人碑打碑湘昆劇目,傳字輩無殺廟湘昆劇目,傳字輩無請師●拜帥●邱園虎囊彈山門●●●●朱佐朝漁家樂賣書●●●●納姻●●●●逃宮●北昆劇目,傳字輩無。魚錢●●●端陽●●●藏舟●●●●俠代●相梁●●●●刺梁●●●●羞父●●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清傳奇朱佐朝艷云亭殺廟●放洪●癡訴●●●●點香●●●●朱佐朝九蓮燈火判●●●闖界●朱佐朝吉慶圖扯本●●朱素臣十五貫殺尤●●皋橋●●審問●●男監(jiān)●●判斬●●●見都●●踏勘●●訪鼠●●●測字●●●審豁●●朱素臣翡翠園盜令●●●吊監(jiān)●殺舟●●游街●袁于令西樓記樓會●●拆書●●●玩箋●●錯夢●●癡池●李漁風箏誤閨閧●北昆劇目,傳字輩無題箏●●和鷂●北昆劇目,傳字輩無囑鷂●北昆劇目,傳字輩無鷂誤●蘇昆劇目,傳字輩無冒美●北昆劇目,傳字輩無驚丑●●●●夢駭●北昆劇目,傳字輩無議婚●北昆劇目,傳字輩無前親●●●●逼婚●●●●后親●●●●茶圓●●劉方白羅衫賀喜●井遇●游園●看狀●●●報冤●朱云從兒孫福勢僧●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清傳奇陳二白雙官誥做鞋●●夜課●●榮歸●誥圓●范希哲滿牀笏龔壽●蘇昆劇目,傳字輩無納妾●跪門●求子●蘇昆劇目,傳字輩無后納●蘇昆劇目,傳字輩無卸甲●封王●范希哲雁翎甲盜甲●●●●洪升長生殿定情●●●●賜盒●●●●酒樓●●●●權閧●北昆劇目,傳字輩無進果●舞盤●絮閣●●●●鵲橋●●●密誓●●●●小宴驚變●●●●埋玉●●●●罵賊●北昆劇目,傳字輩無聞鈴●●●●迎像哭像●●●●彈詞●●●●見月●蘇昆劇目,傳字輩無雨夢●蘇昆劇目,傳字輩無重圓●蘇昆劇目,傳字輩無孔尚任桃花扇訪翠●北昆劇目,傳字輩無寄扇●北昆劇目,傳字輩無題畫●蘇昆劇目,傳字輩無方成培陳嘉言雷峰塔收青●無譜游湖●●借傘●●盜庫●●●端陽●●盜草●●●燒香●●●●水斗●●●●斷橋●●●●合缽●●陳嘉言三笑緣送飯●●奪食●亭會●●●三錯●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清傳奇月榭主人釵釧記相約●●●●講書●●●落園●●●相罵●●●●題詩●北昆劇目,傳字輩無投江●北昆劇目,傳字輩無小審●●●觀風●●●賺釵●●●大審●●●釋放●●●無心子金雀記覓花●●●●庵會●●●●喬醋●●●●醉圓●●更生子雙紅記盜盒●無名氏鸞釵記拔眉●●探監(jiān)●●無名氏鳴鳳記嵩壽●吃茶●●●寫本●●●斬楊●●●無名氏古城記古城●●●●挑袍●北昆劇目,傳字輩無擋曹●●無名氏草廬記花蕩●●●●無名氏千鍾祿奏朝●●草詔●●●●慘覩●●●●搜山●●●●打車●●●●無名氏鐵冠圖探山●營閧●捉闖●借餉●對刀步戰(zhàn)●●●拜懇●別母●●●●亂箭●●●●撞鐘●●●●分宮●●●●煤山●守門●●殺監(jiān)●●刺虎●●●●

類別作者劇名出(折)目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備注清傳奇無名氏爛柯山前逼●●●●后逼●悔嫁●●●●癡夢●●●●潑水●●●●無名氏還金鐲哭魁●無名氏金不換守歲●●●侍酒●●●無名氏安天會偷桃●●●盜丹●●●擒猴●●無名氏西川圖三闖●●●敗惇●●繳令●●負荊●●明清雜劇四聲猿罵曹●●●楊潮觀吟風閣罷宴●●●●蔣士銓四弦秋送客●時劇陳羆齋躍鯉記蘆林●●●●李玉洛陽橋下?!駥O埏一文錢燒香●●羅夢●●●孫無名氏孽海記思凡●●●●下山●●●●無名氏拾金●●●無名氏借靴●●●●無名氏花鼓●

以上戲目系依據各昆劇院團的藝術檔案、音像資料和相關省市的戲曲史志,參考改革開放以來歷屆昆劇會演、比賽、節(jié)慶、培訓活動戲目,傳字輩老師和其他當事人的回憶資料以及1992年以來臺灣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新象文教基金會、雅韻藝術傳播有限公司以及臺灣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攝錄的昆戲錄像等文獻綜合整理而成的。與傳字輩戲目相比,失傳190出(折),增加(大多為北昆、湘昆、川昆、永嘉昆等昆劇支派傳承劇目,少數系由傳字輩老師重捏恢復)38出(折),近50年來有過演出或教學記錄的昆腔戲曲共計414出(折)。歷經明清兩代傳承至今的昆曲遺產,大抵盡在于此了。

2001年5月,中國昆曲全票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獲得了振興發(fā)展的大好機遇,同時也對這門古老藝術的保護振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當年12月,文化部制定了《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十年規(guī)劃》,就保護、振興昆曲藝術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2004年12月,文化部在蘇州召開全國昆曲工作會議。2005年1月,文化部、財政部聯(lián)合制定并印發(fā)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實施方案》,第一次將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上升到國家文化工程的高度加以認識,進而加以全面的部署和科學的細化。

昆曲兼具兩方面的屬性。首先是作為文化遺產的屬性,就遺產屬性而言,昆曲沒有“創(chuàng)新”的理由和義務,這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遺產”名錄的宗旨以及關于如何對待“遺產”的要求便足以說明。但是在市場化背景下,昆曲無疑還是一種文化產品或文化商品,就這一屬性而言,昆曲必須主動尋找市場,培養(yǎng)觀眾。最有效的途徑便是向以高校學生為主體的青年知識分子大力推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規(guī)定:“對體現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钡谒臈l規(guī)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完整性和傳承性。”第五條規(guī)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尊重其形式與內涵?!盵17]遺產意義上的昆曲,主要是數百年來歷經千錘百煉、揀選刪汰而傳唱不替、留存至今的幾百個折子戲,昆曲的歷史文化價值幾乎全部沉淀在這些傳統(tǒng)折子戲中。從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傳承性原則出發(fā),對其加以搶救傳承,是昆曲藝術得以生存發(fā)展的基礎?!秾嵤┓桨浮穼Υ俗髁嗣鞔_規(guī)定。在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辦公室的指導下,各昆劇院團每年制訂傳統(tǒng)折子戲教學和展演計劃,并以此作為基本教材,用以培養(yǎng)青年演員并考察他們的藝術功底。2007年在杭州舉辦的全國昆曲優(yōu)秀青年演員展演、2011年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昆曲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展演,對作為傳統(tǒng)折子戲傳承成果的檢閱,產生了重大影響。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年來,各昆劇院團累計教排并演出折子戲250多出(有重復),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此外,按照《實施方案》部署,各院團錄制當代名家主演的傳統(tǒng)折子戲共200出,已入藏中國昆曲博物館。

從戲曲藝術的文化產品屬性觀之,昆曲需要面對現代觀眾,存活于當下舞臺;需要從內容到形式的合理更新,首先是傳統(tǒng)劇目的改編和新劇目的創(chuàng)作。《實施方案》對此也作了精心部署,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辦公室要求各院團每年申報改編、新編劇目,通過專家論證,擇優(yōu)給予扶持。2000年以來每三年一屆在蘇州舉辦的六屆中國昆劇藝術節(jié),以及2010年、2013年分別在南京、北京舉辦的全國昆曲優(yōu)秀劇目展演,都是這方面工作成果的檢閱。各院團在歷屆昆劇節(jié)和展演中推出的改編、新編劇目共103本,其中北方昆曲劇院編演的《宦門子弟錯立身》《紅樓夢》,上海昆劇團編演的《班昭》《邯鄲夢》《長生殿》《景陽鐘》,江蘇省昆劇院編演的《1699桃花扇》,蘇州昆劇院編演的青春版《牡丹亭》《西施》,浙江省昆劇團編演的《公孫子都》《十五貫》等,先后榮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以及“文華獎”等國家大獎,成為21世紀昆曲舞臺的新亮點。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指出:“實物性的文化遺產,諸如古跡或其他形式的實物,既易于辨識清點,也較少遭到更改。對于古跡保護,不外就是保存及提升其價值。至于文物保護,則在于將其保存于博物館或類似場所中,令其免于被盜或毀損?!币虼?,“實物性文化遺產的壽命,比其制造者或委托者來得長久。而非實物遺產的命運卻與其創(chuàng)造者密切相關,因為這類遺產往往靠口傳心授。例如一個陶匠可以把眾多工藝細節(jié)教給徒弟,卻無法把個人才華及其藝術實踐傳遞下去。他的徒弟在師父傳授的知識裝備下,也會擁有自己的一套技藝。這套技藝既來自傳統(tǒng),同時也具有他自己和他所處時期的特征?!盵18](P303-304)就昆曲而言,其遺產價值或社會功利價值歸根結底是由參與其事的人所創(chuàng)造、傳播并最終得以實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28條、第29條和第30條分別規(guī)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的遴選條件、認定程序、支持措施以及應當履行的義務。鑒此,國家文化部先后于2007年6月、2008年2月、2009年5月和2012年12月認定公布了四批共計204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涉及昆曲項目的有34人,主要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昆劇優(yōu)秀表演藝術家,大多年過花甲,具有50年左右的從業(yè)經歷,目前已經陸續(xù)告別戲場。

“非遺”保護傳承的成敗關鍵在于人,具體到昆曲藝術,就是青年演員能否通過自身努力較好較快地接過老一輩藝術家身上的“活”。有鑒于此,《實施方案》決定依托上海昆劇團,在上海建立昆曲表演人才培訓中心,在全國范圍內聘請昆曲表演藝術家,定期對青年演員進行業(yè)務培訓。自2005年以來,中心先后舉辦分行當的演員培訓班5期,參與培訓的各院團青年演員累計370余人。他們在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為主體的師資團隊的指導下,通過劇目面授、專題講座、觀摩學習、匯報演出等培訓環(huán)節(jié),切實提升對本行當表演藝術的理解修為。為進一步整合優(yōu)質資源,打破院團、地域囿限,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辦公室還于2012年、2013年兩度舉辦“名家傳戲——當代昆曲名家收徒傳藝”活動。邀請24位著名老藝術家,遴選50名青年演員,通過拜師學藝,重建師徒相親、傳承有序,以師傅傾囊相授、徒弟刻苦成才的傳統(tǒng)教學關系,取得良好的效果。

昆曲是綜合藝術,場上表演而外,編劇、導演、作曲、舞美、樂隊缺一不可。從各昆曲院團現狀觀之,從事創(chuàng)作編導的人才比表演人才更顯青黃不接。《實施方案》決定依托浙江昆劇團,在杭州建立昆曲創(chuàng)作人才培訓中心。自2005年以來,中心先后舉辦了編劇培訓班、導演培訓班、作曲與鼓笛培訓班、舞美培訓班各一期,聘請相關領域著名專家授課,累計200多名學員參與培訓。培訓班通過講座、研討、觀摩、交流,幫助學員開拓視野,提高修養(yǎng)。

昆曲藝術的保護傳承還有賴于文獻整理、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秾嵤┓桨浮窙Q定依托蘇州市文廣新局和中國昆曲研究中心,在蘇州建立昆曲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在文化部指導下,中心廣泛聯(lián)絡海內外昆曲學者,迄今舉辦中國昆曲國際學術研討會7屆,昆曲與兩岸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1屆,海峽兩岸高校師生昆曲學術研討會1屆,湘昆藝術與湖湘文化研討會2屆,累計與會學者600多人次,發(fā)表論文400多篇。議題涵蓋昆曲遺產的存活現狀和保護策略、昆曲藝術的文化特征和流派形成現象、面向21世紀的昆曲人才培養(yǎng)工作、昆曲藝術的海外傳播、近年來各地推出的改編和新編昆劇“本戲”以及其他與昆曲遺產保護傳承有關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匯集海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編纂出版《中國昆曲論壇》,每年一輯,每輯約60萬字,設昆曲史論、昆腔音樂、傳奇研究、場上藝術、菊壇人物、曲學言論、曲事摭憶、觀劇札記、新書評跋、世界之窗和新編昆戲等欄目。自2003年創(chuàng)刊以來,已連續(xù)編出12輯,允為21世紀以來昆曲研究成果的重要集成。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方面,中國昆曲博物館近年征集昆曲文物萬余件,編訂出版了蘇州補園張家《昆劇手抄曲本一百冊》。中國藝術研究院陸續(xù)完成了《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昆曲舞臺表演文獻整理叢刊》《昆曲藝術大典》等重大項目,在海內外學術界和戲曲界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昆曲藝術大典》,全書149冊,分設《歷史理論典》《文學劇目典》《表演典》《音樂典》和《美術典》五部分,總計整理文獻2230余萬字, 影印文獻396種(套),另有錄音錄像資料450多小時,圖片4000多幅,明代中葉以來的昆曲文獻幾乎盡收網中。其中不乏世所罕見的珍貴資料,如清宮檔案、行會碑刻、身段譜、曲唱譜以及老唱片老磁帶等,是迄今最為宏大的昆曲文獻集成。其出版行世,必將從遺產搶救、藝術傳承、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等諸多方面對昆曲藝術的保護發(fā)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5年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了令人振奮的總體目標:“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學校教育與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傳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機制、戲曲工作者扎根基層潛心事業(yè)的保障激勵機制,大幅提升戲曲藝術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huán)境,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fā)展的生動局面。”并從保護傳承、劇本創(chuàng)作、舞臺演出、生產條件、劇團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普及宣傳、組織領導等諸多方面向戲曲藝術提供政策保障和財力支持。《通知》還專門指出,要“繼續(xù)安排資金支持京劇、昆曲保護與傳承”,繼續(xù)“實施當代昆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做好優(yōu)秀昆曲傳統(tǒng)折子戲錄制工作”[19]。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等相關省、市政府都出臺了 “實施意見”。政策法規(guī)不斷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政府扶持力度持續(xù)加大,昆曲藝術在人才培養(yǎng)、劇目建設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發(fā)展,昆曲觀眾的年輕化和知識化日益成為令兄弟劇種羨慕的一大優(yōu)勢??梢院敛豢鋸埖卣f,昆曲藝術正處于兩百年以來最有利的發(fā)展態(tài)勢。

入遺15年,只能算是昆曲發(fā)展史上的短暫一頁,但確乎是不平凡的一頁。認真總結成果,反思得失,為昆曲的保護傳承積累經驗,無疑是十分必要的。愿600年王者之香永葆青春,續(xù)寫輝煌。

(責任編輯 薛 雁)

[1][明]魏良輔.南詞引正[A].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一集)[Z].合肥:黃山書社,2009.

Wei Liangfu, Nan Ci Yin Zheng, inHistoricalCollectionofQuhua:MingDynastyVolumeOne, Hefei: Huangshan Publishing House, 2009.

[2][明]徐樹丕.識小錄(卷四):梁姬傳[A].涵芬樓秘笈(第一集)[Z].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Xu Shupi, Shi Xiao Lu: Volume Four Biography of Liang Ji, inSecretofHanfenlouVolumeOne, 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ublishing House, 2000.

[3][明]沈寵綏.度曲須知[A].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Z].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Shen Chongsui, Du Qu Xu Zhi, inIntegrationofEssaysonChineseClassicalOperas(Five), Beijing: China Theatre Press, 1959.

[4][明]徐渭.南詞敘錄[A].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Z].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Xu Wei, Nan Ci Xu Lu, inIntegrationofEssaysonChineseClassicalOperas(Three), Beijing: China Theatre Press, 1959.

[5][明]顧起元.客座贅語[A].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二集)[Z].合肥:黃山書社,2009.

Gu Qiyuan, Ke Zuo Zhui Yu, inCollectionofQuhuainHistoricalCollectionofQuhua: Ming Dynasty Volume Two, Hefei: Huangshan Publishing House, 2009.

[6][清]鈕格.南曲九宮正始自序[A].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一)[Z].濟南:齊魯書社,1989.

Niu Ge, Nanqu Jiugong Zhengshi Zixu, inCollectionofPrefacesofChineseClassicalOperas(One), Jinan: Shandong Qilu Press,1989.

[7][明]沈寵綏.度曲須知[A].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Shen Chongsui, Du Qu Xu Zhi, inIntegrationofEssaysonChineseClassicalOperas(Five), Beijing: China Theatre Press, 1959.

[8][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Zhang Dafu, Conversation by Writing inMeihuacaitang(Two),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6.

[9][清]余懷.寄暢園聞歌記[A].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一集)[Z].黃山書社,2009.

Yu Huai, Jichangyuan Wen Ge Ji, inHistoricalCollectionofQuhua:QingDynastyVolumeOne,Hefei:ShuangshanPublishingHouse, 2009.

[10][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一):試一出先聲[A].桃花扇[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Kong Shangren, Peach Blossom Fan Volume One: Shi Yi Chu Xian Sheng, inPeachBlossomFa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9.

[11][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A].稼軒詞編年箋注(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Xin Qiji, Yong Yu Le Jingkou Beiguting Huaige, inAnnotatedNotesofChronologicalJiaxuanCiVolumeFive,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3.

[12]老郎神廟修理工程碑記[Z].道光29年[1839],碑藏蘇州碑刻博物館.

TabletInscriptionofLaolangShenmiaoRestorationProject, Daoguang 29-year (1839), Suzhou Inscription Museum.

[13]蘇臺碎錄[N].申報,[清]光緒十年[1884]十月初七日.

Su Tai Sui Lu,ShenBao,the 7thDay of the 10thLunar Month, 1884.

[14]詒燕堂昆曲大會串記[N].申報,民國十年,1921-1-14.

Notes of Kunqu Opera Conference in Yiyantang,ShenBao,the 10th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4 Jan.,1921 .

[15]仙韶寸知錄[N].申報,民國十年,1921-1-26.

Xian Shao Cun Zhi Lu,ShenBao, 26 Jan., the 10th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26 Jan.,1921.

[16]周恩來.關于昆曲《十五貫》的兩次講話[J].文藝研究,1980,(1).

Zhou Enlai, Two Speaks on Kunqu Opera (Shiwuguan),LiteratureandArtsStudies, No 1, 1980.

[17]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Z].江蘇省文化廳翻印,2011.

Law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People’sRepublicofChina, Department of Cul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Jun., 2011.

[18]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A].中國昆曲論壇2006[C].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

UNESCO Proclam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Human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ChinaKunquOperaForum2006,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Press, Jun., 2006.

[19]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Z].2015.

State Council,NotesonSeveralPoliciesoftheSupportforTransmissionandDevelopmentofKunquOpera,Jul., 2015.

Abouttheauthor:Zhou Qin,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at Soochow University, Standing Vice-Director of China Kunqu Opera Research Centre and Research Fellow at Jiang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uzhou Jiangsu, 215021.

TheHeritageValue,ProtectionandTransmissionofKunquOpera

Zhou Qin

As the highest accomplishment Chinese classical theatre has ever achieved, the heritage values of Kunqu Opera can be found in a variety of cultural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music, performance and choreography. Kunqu Opera 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products. Kunqu Opera in the sense of heritage means the hundreds of selected scenes that have survived in history. Therefore the cor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es in the people. Since Kunqu Opera arts has becom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for 15 years, the regulations and laws are being improved, the work thoughts and methods are being created and the governmental support is increasing. Positive developments can be seen in talent cultivation, opera construction and market promotion.

Kunqu Oper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2017-09-10

[本刊網址]http://www.ynysyj.org.cn

J821.9

A

1003-840X(2017)05-0011-16

周秦,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昆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蘇 蘇州 215021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5.011

猜你喜歡
昆曲劇目戲曲
昆曲
幼兒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0
舞臺劇目
黃梅戲藝術(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文華大獎”獲獎劇目
藝術評論(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2
優(yōu)秀劇目進校園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戲曲的發(fā)生學述見
人民音樂(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補園和昆曲
蘇州雜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8
达孜县| 札达县| 江川县| 凤城市| 张掖市| 屏山县| 双城市| 即墨市| 明光市| 青神县| 南阳市| 尚义县| 神农架林区| 重庆市| 邮箱| 长泰县| 江北区| 梧州市| 亚东县| 临颍县| 长汀县| 永城市| 湘阴县| 资阳市| 且末县| 彭阳县| 乌苏市| 鹤峰县| 九龙城区| 广州市| 汽车| 濮阳县| 汽车| 绥宁县| 嘉峪关市| 杨浦区| 潼南县| 贵德县| 高台县| 屏东市|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