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萬年
高貴精神的尋求者
——評菡萏的散文集《養(yǎng)一朵雪花》
周萬年
初讀菡萏的散文,我很快就聯(lián)想到了章怡和的《往事并非如煙》。
對于這種想法,我自己也覺得有些無厘頭,菡萏與章怡和所表現(xiàn)的完全是兩個世界:章先生筆下都是名流鴻儒,他們在莊重的會場或在雅致的客廳里,喝著咖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而菡萏筆下的卻是普通人,抑或是有些小資情調(diào)的女子,關注的都是日常生活,最多是在人生、愛情、事業(yè)上發(fā)一點感慨和哲思。但我還是固執(zhí)地認為,兩位作家的精神內(nèi)核是貫通的,這就是文學最需要的高貴精神和貴族氣質。
我從來不以為貴族精神與財富有絕對的關系。貴族精神是一種文化、一種教養(yǎng)、一種修為,是榮譽、是責任、是尊嚴、是自律等等。就文學來說,還需要有優(yōu)雅的表達和高尚的情懷,就這些而言,菡萏與章怡和是有共同特質的。
總體說來,菡萏的作品不是所謂厚重的文化散文,也不具有強大的思想力量。不過,她追求的原本就不是這些,她表現(xiàn)的往往是一種情調(diào),一種追求,一種微妙的情緒。她有著她自己的喜愛、她的憧憬,她懷著一顆柔和的心,在生活中尋尋覓覓,追求著美和探尋著美,為讀者奉獻出了許多高貴的精神花朵,那上面的晶瑩的露珠,是她在生活中提煉出的思維結晶。
《母親生命的顏色》,描寫的是一位普通勞動婦女。她母親最輝煌的記錄,就是當過幾天列車員,但她身上卻彌漫著一種貴族精神,她母親能將沉重的生活演繹得輕盈美好。
衣柜里的衣服,掛得水般整齊,即便每次出遠門,也要用抹布把門縫塞嚴,以免進灰。
淡綠色的蚊帳永遠美得像霧,沙發(fā)上的浴巾一個褶都沒有,墻上掛著美人軸,桌上瓷瓶擦得潤亮。
于細微處見精神。這種把平凡的生活過到了極致的人,我們可以體會到她的自尊、優(yōu)雅和教養(yǎng)。
有一次,作者將一大串鑰匙掛在抽屜上忘了取下。
第二天母親來對我說,你的鑰匙忘拔了,還有條項鏈在外挑著,我和你爸看了半天,沒動。我說咋不放回去鎖上?她說你知道的,在別人家,除了冰箱的門,別的我都不動。
誰讀到這里,都會為之一震。這個別人,是自己養(yǎng)育的女兒,是自己生命的延續(xù)。但她還是界線分明,并不窺探,母親看似平凡的言談舉止,是對貴族精神最好的詮釋。
讀《母親生命的顏色》后,我突然覺得這個自稱普通的小女子的作者,她的心地、心境及其整個心靈的眷念、憧憬、夢想以及對高貴精神的追求,都是來自這個樸質而溫馨的家庭,來自母親所給予她的第一本書。
菡萏是個“紅學迷”?!都t樓夢》是她的枕邊書。這部偉大作品的博大精深,對她藝術的影響和熏陶,使她在創(chuàng)作上少走了許多彎路,避免了平庸、低俗,做作、矜持,直抵氣象萬千的藝術高地。
她的作品,很少用寫實的手法去講述一個故事。她寫得總是那么跳躍,那么空靈,即便是講故事,她也愛穿插一些抒情的東西。《飄落》一文,她寫的是兒子上大學后,離她而去,她用的是就虛避實的寫法。
我精心設計“團結協(xié)作”“互敬互愛”“懂得體諒”“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致我的小學六年”等班隊會,多設計參與性、合作性、體驗性活動,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懂得相互合作、體諒、大度等做人的道理,也讓學生意識到六年級的自己即將離開小學,純潔的友誼多么寶貴,要珍惜剩下不多的同窗時光。同時,還引導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分子,大家積極進取、互助互愛,才能使班級更具凝聚力,才能使班級更優(yōu)秀。
我再也不用往他的錢包里放錢,再也不用穿著睡衣追出門給他送書,再也不用在路邊等他回家……
她頓時感到寂寥、清冷和空落落的。于是,她每天諦聽著一窗的鳥鳴。
一天,有一對鳥在三樓平臺上凄厲地呼叫著,急促而恐怖。愛人跑下來說,它們的孩子丟了,在上面發(fā)了瘋似地尋找,窩里的草扒得亂七八糟,身子在棚頂亂撞……
她用隱喻的手法充分地表達了她孤獨與傷感。當她目送著兒子的背影漸行漸遠時,這種惆悵正是世上所有為人父母者的通感。
菡萏散文創(chuàng)作的題材,也是多方面的。她除了寫這種敘事抒情式散文外,也寫了許多哲理散文,用流行的話說,屬心靈雞湯,而且影響頗大,流傳甚廣。其代表作是《高貴源于羞澀》、《修養(yǎng),一個人的精神長相》。對此類作品,我是心有疑慮的。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說教的窠臼。但菡萏能將這些理性的東西、沉悶的話題講得十分波俏,讓它千姿百態(tài)。它是一個故事套著一個故事,一個話題引出另一個話題,這些故事和話題中,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給讀者以啟迪,給我們增添生活的力量?!案哔F”,在那極左年代是絕對要回避的話題,即便是現(xiàn)在的主流媒體,也不屑于談這些,但它正是我們?nèi)笔б丫玫钠焚|。在精神潰變、意義喪失的當下,高貴的精神所以難得,是因為在獲得高貴認可的同時,人還必須承擔責任。所以做這樣的文章就有了現(xiàn)實意義。
《修養(yǎng),一個人的精神長相》,從標題她就將比喻直接轉換成了敘述。談修養(yǎng)的文章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真正有真知灼見的并不多,大多都是似曾相識。菡萏談這個話題時是洋洋灑灑,古今中外,家國大事,庶民紛爭,名人軼事,百姓生活,她都是信手拈來。有些現(xiàn)象觀察之細,讓人擊掌稱絕:
比如:有些人吃飯,喜歡把菜翻來覆去,翻得底朝天再夾起一口,那怕是一盤花生米或青菜都如此。我想說,這種行為實際暴露了一個人內(nèi)心的自私和心胸的狹隘。
再比如文中許多警句、格言似的文字,她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見識,絕不拾人牙慧。
修養(yǎng)的字典里沒有怕字,只有尊重友愛溫暖和謙讓。夫妻之道貴在自然,不秀恩愛也不示強弱。
修養(yǎng)就是不管你有多強大,當你面對弱小時,你一定讓他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國與國是,家與家是,人與人更是。那些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行為,都是讓人不齒的行徑。
散文就是寫語言。推而廣之,文學作品都是寫語言。
一個作家算不算一個作家,能不能在作家之林立足,首先看他有沒有個性化的語言。什么是作家的個性化語言?菡萏說:“相信文字的境界是自然,最高境界是大自然,用對大自然的膜拜,成就自己的山水。”說得何其好!讓自己最自然的表達方能運用自如,抵達自己語言登頂?shù)牡胤?。老舍、張愛玲、汪曾祺、孫犁這些大家,都有自己特殊的語言特質,你去追求、去模仿,想成為那樣子的,那是不可能的。
菡萏文字靈性,自成一家,在對瑣細日常的詩意敘述中,讓文字生動起來,姿態(tài)橫生。菡萏寫桌上瓷瓶時,用了擦得“潤亮”,這個“潤”字用得真好,有“推敲”之妙,你可以用“錚亮”、“锃亮”、“光亮”、“透亮”,但都沒有“潤”字下得準確傳神。當瓷器擦得有包漿時,才是溫潤的色澤。
“衣柜里的衣服,掛得水般整齊?!边@是一句很精彩的語言,非常形象,非常傳神,又有詩意。
菡萏的古文修養(yǎng)好。作品中常用一些典故、古詩詞,行文又不拘一格,敢常用四個字的句子,竟不落俗套。
鳥兒每天上午不停地嘰嘰咕咕。有的如笛音,啾啾兩聲,清脆悅耳,干凈鮮亮;有的露濃霜重,呱呱兩下,蒼老沙啞。有的如一串串晶亮的水珠歡暢滾動,回旋自如,一聲接一聲恣意忘我地鳴囀著。這樣的合奏在清涼的秋風中忽遠忽近,忽高忽低,有顏色亦有形狀,如波似弦,飄忽不定。
這樣的語言有點古典情致,寫得蕭蕭散散,自自然然,有如明清小品。
菡萏不是一個名氣顯赫的散文作家,但她作品中的某些素質,正是我們許多作品所缺少的,而且是應該具備的。我指的是她對文字的敬畏,對生活美的探尋,對高貴精神的追求!她堅持著富有洞見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把自然界的風、樹、水當做靈魂的載體和宗教,在孤寂澄明中,把自己坐化成一個心靈藝術的朝圣者和安詳者。你看到的不再是文字,而一種靈魂的交付和清水漫過紙張時的清澈姿態(tài)。她的作品不會與時俱去的,而是綿延著文學高貴精神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