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霞
從《郡齋讀書志》看晁公武的經(jīng)學思想傾向
孫月霞
在宋代目錄學史上,晁公武是位重要人物,其編纂的《郡齋讀書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私人藏書目錄。晁公武對于經(jīng)部諸書的著錄反映了他對經(jīng)學的看法,其經(jīng)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為:直承孔子本源、辯證地看待孔子的言論、抨擊否定后世《周禮》。
郡齋讀書志 晁公武 經(jīng)學
經(jīng)學興起昌盛于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衰落,至唐宋兩朝又重新興起。晁公武對于儒家經(jīng)典也非常尊崇,曾潛心鉆研各種經(jīng)典著作,并撰寫成《易故訓傳》、《中庸大傳》、《毛詩故訓傳》、《春秋故訓傳》、《尚書故訓傳》等書,但遺憾的是,此些著作皆已失傳,所以我們只有從他的目錄學著作《郡齋讀書志》中探其經(jīng)學思想。
晁公武對儒家經(jīng)典的尊崇,本質(zhì)上是尊崇孔子的儒學觀。他認為孔子的儒家觀點非常豐富,晁公武最為重視的則是 “修身”二字,對于“修身”晁公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闡釋到,“修身”從內(nèi)在來講要“正心誠意,致知格物”[1],也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內(nèi)心摒除邪念,徹底了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從外在來講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種觀點源于《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睆囊粋€人內(nèi)在的德智修養(yǎng),到外發(fā)的事業(yè)完成,構(gòu)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以修身為本。晁公武對于孔子儒學觀的精髓和本質(zhì)一語中的。
與此同時,他對經(jīng)學的發(fā)展亦做了詳細闡述:漢代以后,傳解易經(jīng)的有焦氏、田氏、費氏三家;詩有齊魯韓毛四家;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傳習禮記的有大戴禮記、小戴禮記;書有古文《尚書》、今文《尚書》。晁公武認為此些派別都按照自己的觀點來闡發(fā)孔子的儒學觀,各不相讓,互相攻擊,以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其弊甚矣。他在《郡齋讀書志》經(jīng)類總論中談到:唐代中葉,儒學之士宗尚經(jīng)術(shù),但是卻背離了孔子本意,各種學術(shù)異端并起。研究《尚書》的用今文經(jīng)代替古文經(jīng),研究《春秋》的將春秋三傳所有同異之處全部并舉,佛家、道家、法家各種思想充斥于六經(jīng)之中。漢代以后,經(jīng)學家不斷將孔子之學析縷分條,距孔子本源越來越遠。晁公武針對此種弊病,采取摒棄一切不合孔子及六經(jīng)原貌的研究,直承孔子本源的做法。對于孔子以外或不能完整表達孔子的學問,一概否定。
晁公武對于孟子的態(tài)度是否定的。宋代以前,孟子其人其書很少有人提及,其地位還不如魏晉儒者范寧等人。從北宋初年開始,孟子地位不斷升高,尤其是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由于掌權(quán)者王安石非常推崇孟子,孟子獲得了官方肯定,被封為“鄒國公”,統(tǒng)治者在孔廟中增加孟子的神位,同時《孟子》成為科舉必考科目,從此以后孟子在官方地位達到最高峰。此種變化在目錄學著作中也有所反映,比如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將《孟子》一書由子部上升到經(jīng)部。然后將孟子與論語合并,合稱“語孟”類。但是晁公武因襲前人分類方法,繼續(xù)把孟子放置于子部,由此可見晁公武對孟子是持反對意見的。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孟子不僅不尊周王室,反而勸諫諸侯稱霸,這是鼓動臣子不尊君,和孔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晁公武認為孟子背離了孔子,這是站在尊孔的立場上反對孟子的。而另一原因則是由于政治見解的不同,晁公武反對王安石變法,對新法持不同的意見,而王安石又非常推崇孟子,因此公武反對孟子跟王安石有很大關(guān)系。
晁公武雖然尊崇孔子,反對那些不能完整表達孔子的學問,貶斥那些不合孔子及六經(jīng)原貌的研究。但他并不是盲目迷信孔子學說,認為孔子的所有觀點都是正確的,而是辯證地看待。比如對管仲的評價,孔子認為管仲不用武力,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人民享受到了管仲所帶來的好處,所以孔子贊揚管仲“如其仁,如其仁”,晁公武對此是認同的。但是孔子批評管仲“不知禮”,指出管仲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是違背了“禮”的制度的,比如管仲生活奢侈等等,孔子是給予嚴肅批評的??墒顷斯渫ㄟ^閱讀管仲的著作如《心術(shù)》和《白心》,發(fā)現(xiàn)其心存“正心誠意之道”,[1]他不是不知禮而是不行禮,是不懂表面上的禮節(jié),并不是不為真正的禮義廉恥。
晁公武認為不應(yīng)對孔子之言亦步亦趨,對揚雄給予了批評,認為揚雄雖然精通孔學,但是自得者較少,寫的文章也是模擬他人,就像別人的影子一樣,很少有創(chuàng)見。與揚雄作對比,公武又對劉向給予贊賞,認為劉向的觀點并不是全部遵循圣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當然,公武所贊賞的“不皆概諸圣”“而自得者多”也是有一定底線的,是建立在尊孔基礎(chǔ)上的。
《周禮》在漢代為古文經(jīng)學派的典籍,但是未獲得官方認可,未立于學官,再加上殘缺不全,歷代學者對其真?zhèn)未嬖诤艽蠓制?。漢代的劉歆和鄭玄作為古文學派代表人物認為《周禮》為周公所作,是致力于天下太平的,而何休等人則認為《周禮》是劉歆所作偽書,是黷亂不驗之書。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新經(jīng)周禮義》的解題中介紹到,按秦火之后,《周禮》比他經(jīng)最后出,論者不一。獨劉歆稱為周公致太平之跡;鄭氏則曰周公復辟后,以此授成王,使居洛邑,治天下;林孝存謂之黷亂不驗之書;何休亦云六國陰謀之說。[1]
到了宋代,學者對于《周禮》真?zhèn)蔚臓幾h繼續(xù)存在,這些爭議又和王安石變法糾纏在一起, 更趨劇烈復雜。王安石對《周禮》推崇備至,并用來輔助新政,使許多學者由仇視王學而遷怒于《周禮》。晁公武對王安石變法也持反對意見,對《周禮》提出了嚴厲地批評:
昔北宮琦問孟子周室班爵祿之制,孟子以為諸侯惡其害己,滅去其籍。則自孟子時已無《周禮》矣,況經(jīng)秦火乎?孝存、休非之,良有以也。不知劉、鄭何有據(jù)而言?然又自違異不同。[1]
晁公武通過孟子的所作所為,證明后世所出之《周禮》乃黷亂不驗之書。又舉例王莽改制曾經(jīng)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不?;貜偷轿髦軙r代的周禮模式,結(jié)果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政策多不合實情,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斷引起貴族和平民的不滿,所以《周禮》并不可用。晁公武認為王安石喜愛《周禮》的原因乃是“以其書理財者居半,愛之,如行青苗之類,皆稽焉……務(wù)塞議者之口?!盵1]《周禮》中涵蓋了治官理財?shù)燃夹g(shù)層面的內(nèi)容,有利于新政的推行,再加上《周禮》在古代封建社會的地位之高,也便于堵住其他議論者之口,所以王安石極力推崇《周禮》。公武譏諷新黨不分實際情況,對《周禮》亦步亦趨:
后其黨蔡卞、蔡京紹述介甫,期盡行之,國土方田皆是也。周,姬姓,故其女曰王姬,舍其同姓,其臣如宋、齊之女,亦不曰姬而各氏其姓,曰子氏,曰姜氏。趙,贏姓,京乃令帝女稱帝姬。噫,至于姓亦從焉,何其甚也!久之,禍難兼起,與莽無異,殆書所謂與亂同事者歟?[1]
公武的攻擊之辭異常激烈,政治立場異常鮮明。晁公武此種學術(shù)觀念與其族叔晁說之也是一致的。清全祖望云:“昭德晁氏兄弟………,獨景迂湛深經(jīng)術(shù),親得司馬公之傳,又為康節(jié)私淑弟子。其攻《新經(jīng)》之學,尤不遺余力?!盵2]
晁公武除了崇經(jīng)尊孔、抨擊《周禮》的經(jīng)學觀念,還主張“經(jīng)以明道”。魏晉時期儒學衰落,當時的學者不崇尚經(jīng)學,喜歡清談,創(chuàng)作的文章不足以明道,只是注重言辭詞藻等表面形式,他認為是嘩眾取寵。對于不遵從經(jīng)典的學者晁公武予以批判,比如北宋理學家孫復,其治《春秋》學的特點在于置《三傳》于不顧,憑己意詮釋,孫復這樣治學就像商鞅變法一樣沒有尺度(在商鞅變法中對于亂丟垃圾的人也施以重刑),“其失也固陋……其失也穿鑿……穿鑿之害為甚……”,[1]顯而易見,公武不喜那些穿鑿附會之說。
晁公武對于經(jīng)部諸書的著錄反映了他對經(jīng)學的看法。他強調(diào)儒學要回歸儒道原旨,把握孔氏之教的真諦,對于不合孔子及六經(jīng)原始面貌的研究要予以摒棄。但是,晁公武對于孔子的言論并不是惟孔是取,而是辨證看待,體現(xiàn)了其懷疑精神。而后世所出之《周禮》,晁公武用孟子的言論行事證明偽書身份,其求真辨?zhèn)蔚膶W術(shù)精神實為后學之楷模。清王先謙《〈郡齋讀書志〉敘》對晁氏此書的學術(shù)地位和價值給予了很高評價:“自宋晁子止創(chuàng)為此學,陳氏振孫繼之,并為后儒宗仰,而晁氏尤冠絕?!?/p>
[1](宋)晁公武,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2007.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13SB0013。?
孫月霞(1980-),女,漢族,碩士,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