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學
河北省永清縣劉街鄉(xiāng)中學
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劉志學
河北省永清縣劉街鄉(xiāng)中學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用了多么先進的技術,一節(jié)課中用了多長時間的技術,而在于是否在恰當?shù)慕虒W環(huán)節(jié)使用,使學生完成某些用其它方法難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獲取信息技術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因此,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出發(fā),來判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否有效。
在有效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用來營造一種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能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探索,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資源之間的多重交互,能實現(xiàn)資源的共享,學生的按需學習,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學習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課堂的教學結構發(fā)生根本變革,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落到實處。教學結構是教師、學生和教材(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及其具體體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特征在于從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yōu)椤爸鲗А黧w”的教學結構。
教師要對學生及其學習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媒體進行總體的指導和把握;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為其選擇、設計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交流方式;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學生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指導、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學習對象(包括本門課程的教師、同學以及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和多種教學資源(例如圖書資料及網上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在樂趣中學習才能使學生愛上學習,不再視學習為負擔。而信息技術的介入課堂,怎樣才能體現(xiàn)讓學生樂學愛學呢?絕不是簡單的一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可以解決的。我們認為,從這個角度分析,判斷有效的信息化課堂教學,需要考察以下三點:
1.課堂是否有廣泛的參與度。
包括參與學生的人數(shù)和每個學生的參與程度。在這個層面上,需要關注大多數(shù)學生有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相互協(xié)作,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有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有沒有積極主動的探究。參與度決不是表面熱鬧,全班學生形式上、表面上的參與,也是看似小組討論,實則個別優(yōu)秀學生包辦成果匯報的表演。
2.學生有無積極的情感投入。
在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中,學生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被動的接受教師的傳授,被動的觀看同伴的學習,而是要發(fā)自內心的原意參與學習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獲得進步。
3.學生有無成就感的獲得。
只有及時獲得成就感,才能使之轉化為成就動機,促進學生進一步的學習。一個沒有嘗過成功滋味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容易放棄努力從而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在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下,教材已經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和教學內容。網絡環(huán)境更是帶來了全球資源的共享,帶來了古今中外人類智慧、知識的聯(lián)網,因此豐富的網上資源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識源泉。在這個新事物層出不窮的信息時代,要求人們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整合課堂如果仍然只能讓學生學到教材上的知識,既不符合時代潮流,也沒有體現(xiàn)和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堂要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認知范圍比較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因為多媒體技術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大信息量。但是在這種思想下,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便是——課堂無邊無際的擴展,整個課堂的組織大而散,學生局限于一些材料的堆砌而無深層次的認知思考。例如,一堂歷史課,講商鞅變法,然后讓學生“去網上搜索你想知道的變法還有哪些”,于是學生就漫無邊際的在搜索引擎里進行搜索,最后也得出了豐富的資料,每個小組做成匯報PPT。PPT上的內容呢,其實就是各個網頁文字內容的拷貝,學生純粹是在照著念PPT上的文字,但并沒有將文字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源于我們往往將“信息”和“知識”這兩個概念盲目等同,認為“信息即知識”。其實信息與知識根本就不是一個意思,信息只有內化到人的認知結構中,并對人的思考與行動產生影響后,才能稱之為知識。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過程中,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應具有遞進的層次性,應從以“知識為中心的整合”向“知識與綜合能力為中心的整合”、再向“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整合”逐漸轉變。在轉變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整合都應具有成效。在以各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整合過程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以高效地解決學科課程中的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其中認知目標涉及各學科的知識與能力,即閱讀、計算、寫作、看圖、識圖、實驗以及上機操作等。在知識與綜合能力為中心的整合中,以問題驅動為主,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協(xié)作交流工具,使學生的知識學習、信息技術技能、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也為學生提供學以致用、在做中學的機會,同時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并不是要拋開學科知識,也不是要否定課堂的知識目標。相反,有效的信息化教學課堂中,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并且對學生對知識目標掌握的層次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掌握牢靠的知識,所謂培養(yǎng)能力,如同在沙灘上建大樓。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以學科知識的傳授為終極目標,以能答出考試題目(這些題目大多是對陳述性知識的記憶和對程序性知識低水平的應用)為最后目的,考試結束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這樣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顯然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和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將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聯(lián)系,能用相關學科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這樣的思想相違背。在信息化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能否將課堂里所學的學科知識遷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