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寄語
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年3月28日聯(lián)合發(fā)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為《愿景與行動》)以及文化部2016年12月28日發(fā)布的《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fā)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簡稱為《行動計劃》)宣告“一帶一路”進入了大范圍、多層次的全面推進階段。我們這次會議將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翻譯和傳播作為重要議題,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我們與沿線國家建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前提。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是對各自文化的尊重。在與沿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翻譯和傳播是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
如何與沿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如何進行翻譯和傳播?這是我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我認為要做好這些工作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總方針。為貫徹落實《愿景與行動》和文化部的《行動計劃》,就要為翻譯工作和文化傳播工作制定一個正確的、明確的總方針,這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一個總方針應該明確戰(zhàn)略方向、工作重點和主要手段。有了一個明確有效的總方針,可以少走彎路,可以更好地利用資源,努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這樣一個總方針就會對助推沿線國家積極參與文化交流與合作,傳承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實現(xiàn)親誠惠容、民心相通,夯實民意基礎起到積極的作用。
這個翻譯和傳播工作總方針有一個前提,即我們的對外文化傳播工作應以外語為主。對這個問題容不得有任何猶豫。道理很簡單,全世界70億人口中,除我國的13億人口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4000多萬華人華僑外,講漢語的只占極少數(shù)。所謂“全球有1億人學漢語”是個偽命題,該數(shù)字沒有經(jīng)過嚴格測算和檢驗,不能拿來作為我們決策的依據(jù)。即便真的有1億人學漢語,其中能聽懂央視4套和讀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又能有多少人呢?除去我們的13億人口和4000多萬華人華僑外,難道我們也要求余下的56.6億人講漢語嗎?如果我們對外傳播工作以漢語為主,不就是自說自話,不就是無用功嘛!誠然,我們在用外語進行對外傳播方面已經(jīng)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從全方位、多層次的角度來看,從實際效果來看,還遠遠不夠。其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高度明確地要求我們的對外文化傳播工作必須以外語為主。
翻譯和傳播工作總方針可以包括如下內(nèi)容:翻譯力量以我為主,重點推介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思想,要建設成一個漢譯外基地;面向沿線國家大眾,多手段、立體式實施;先行試點,逐步推開;初始階段譯入語為英語、俄語和阿拉伯語,條件成熟時采用當?shù)卣Z言。具體建議如下:
(一)誠然,翻譯工作既包括外譯中,也包括中譯外。這里主要說的是中譯外,要以中國自己的翻譯隊伍為主,而不能以外國的翻譯力量為主。我知道對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論。但是,在我國的中譯外工作中,若依靠外國力量,我們的主動權就沒有保障。1. 大多數(shù)情況下,國外的翻譯只對他們喜歡的內(nèi)容感興趣;2. 他們的翻譯工作只服務于他們各自的目的;3. 外國譯者常常對漢語原文的理解有偏差,如大名鼎鼎的理雅各,他所譯《皋陶謨》就不知道皋陶與大禹對話時舜也在場,因此,在提到舜時,他用的是“he, him”;在提到“帝”時,他用的是“Di”,甚至還將“曰”看成了“日”。我國向來不乏出色的中譯外高手,如辜鴻銘、林語堂、楊憲益和許淵沖等。我相信我國高等院校各語種的學術帶頭人、中譯外課程的導師大都有豐富的中譯外實踐,都有各自的譯著出版。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排斥國外的翻譯力量。我們譯好的文字可以請他們進行最后的潤色。
(二)在文化對外傳播、中譯外工作中,應以推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為主。自孔子學院成立后,對外漢語教學上了一個臺階。隨之而來的是中醫(yī)、書法、武術等譯著的傳播數(shù)量上了一個層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既包括經(jīng)史子集,又包括琴棋書畫以及景泰藍等傳統(tǒng)工藝等。自孔子學院開辦以來,漢語及其文字、琴棋書畫、武術、中醫(yī)、京劇等的傳播比較普遍。相對而言,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傳播是薄弱的。故此,我認為在“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中,應以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交流為主要內(nèi)容。有人對要不要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給出了否定的答案。然而,思想是文化的核心,思想的傳播是走得很遠的。我們既要傳播當代中國優(yōu)秀的思想,也要傳播古代中國優(yōu)秀的思想。傳播當代的思想離不開傳統(tǒng)的思想。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不能遲疑,只能加強。否則,一些外國人就會以為我們的思想是無根之木,沒有深厚的歷史積淀。那么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里我們首先要傳播什么內(nèi)容呢?我的建議是:(1)《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2)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3)《道德經(jīng)》;(4)《史記》;(5)《詩經(jīng)》;(6)《禮記》。這個提議的根據(jù)是孔子學院總部2012年推出的首套面向海外孔子學院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系列教程”以及2016年10月由國務院參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館主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百篇》。與此同時,我們要選擇并翻譯沿線各國的經(jīng)典著作,推向國內(nèi)讀者。
(三)要建設一個漢譯外基地。為了完成上述任務,有必要建設一個漢譯外基地。起始階段,“外”應包括英語、俄語和阿拉伯語。這個基地的任務:1. 提供漢譯外文本;2. 培養(yǎng)師資力量。這個基地還應出版兩份外語刊物:1. 《國學報道》,主要刊載內(nèi)容為對經(jīng)史子集的翻譯和研究方面的新進展;2. 《中國文藝》,主要刊載內(nèi)容為對中國戲劇、詩歌和文學的翻譯和研究。這兩份刊物先出英文版,適時推出俄語版和阿語版。至于這個基地建在何處、規(guī)模多大等可以在“立項報告”中予以明確。
(四)面向沿線國家大眾。我們的翻譯和傳播工作的著眼點是沿線國家的民眾,而不是這些國家的當權人物。當權人物不是長期、穩(wěn)定的因素。我們做工作的對象是人民大眾,我們的工作要面對他們的眼、耳、腦、心。要讓他們看得到、聽得到,能看進去、聽進去,進入他們的腦子和心里。為了進入他們的眼耳腦心,我們必須利用多手段,包括視聽、書面、手機、手機軟件、廣告等。為此目的,我們的合作對象包括大學、電視臺、廣播電臺、報刊雜志、通訊公司、廣告媒介等。我駐外使館以及文化中心應起到牽頭和協(xié)調(diào)的作用。
(五)先行試點,逐步推開。建議先從南亞國家試點。取得初步經(jīng)驗后再推廣到中亞國家,由中亞國家再推廣到沿線其他國家。
(六)關于語言,可以在南亞國家使用英語,在中亞國家使用俄語,在其他國家使用阿拉伯語和英語。但是,在條件成熟時,也要使用當?shù)卣Z言。而且,要將使用當?shù)卣Z言設為目標。
如果大家認為上述各項建議可以成立,建議選擇一個牽頭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或?qū)ν饨?jīng)濟貿(mào)易大學都可以。然后,組織一個漢譯外基地籌備小組,就設立基地進行可行性研究,起草立項報告,并對具體實施事項提出具體落實意見。
以上是我個人的意見。請大家評頭論足,予以批評。
王榮華
2017年8月
專家簡介:王榮華,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中國語言和文學學院特聘教授、外交筆會理事、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會員。曾任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副局長、中國交遠國際經(jīng)濟技術合作公司總經(jīng)理、駐冰島共和國大使、上海國際金融學院副院長等職。其譯作有小說《黃玉》和《第二代》,傳記《星運長久——凱思琳·赫本傳》和《希區(qū)柯克傳》;與屠珍教授合編《結婚禮物——加拿大短篇小說選》。其英文著作有:《中國學研究》(The Story of China Studies)及《聲律啟蒙》(ABC of Sound Meters in Chinese Poetry)等。王榮華還辦有英文網(wǎng)站:www.readchina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