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平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以下簡稱《字典》),是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本工具書。筆者發(fā)現(xiàn),在《字典》中,使用了很多“某”通“某”,但對“通”這一術語沒有做任何說明,而《字典》中“通”的用法又不盡相同,情況比較復雜。筆者認真研究了《字典》的“通”之后,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復雜情況進行了梳理,從而對該書的“通”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根據(jù)筆者調查,《字典》中至少有下文幾種不同類型的“通”。
一、本字與假借字之“通”
在古代漢語書面語中有這樣一種情況,本來原有一個字專門表示一個意思,但卻借用另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個字,前者是本字,后者是假借字,而兩個字卻同時存在,它們之間可以通用。如“案”和“按”:案,《說文》:“幾屬,從木安聲?!北玖x是有短腳盛食物的木托盤或幾案,矮短桌。按,《說文》:“下也,從手安聲。”本義向下壓或摁。如《活板》:“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案” “按”兩字音相同(皆“安”聲)但意義不同,在《字典》中,“案”通“按”。
二、假借字和后起字之“通”
古人用字時,還有這樣一種情況,“本無其字”,借用了一個字,但后來又新造了一個字,或表示假借字的意思,或表示本義,前者為假借字,后者為后起字。如《字典》中的“蚤”和“早”:蚤,本義指跳蚤,借為“早晨”之“早”。到了漢代新造了一個“早”字表示“早晨”義,來表示“蚤”這一假借義。在《字典》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假借字和后起字用的是“通”,而其他大部分的假借字和后起字卻是用“這個意義后來又寫作‘ ”標注的。如“暴”和“曝”,在《字典》中寫成:“暴,曬,這個意義后來又寫作‘曝(pù)?!睘樽龅饺珪y(tǒng)一,方便讀者,假借字和后起字應全部用“這個意義后來又寫作‘ ”標注。
三、同源字之“通”
同源字是指音同義近、音近義同或音義皆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這些字都有同一來源,或同時產(chǎn)生,或先后產(chǎn)生。同源字一般都是以某一概念為中心,以語言的細微差異來表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概念;有時連語音也沒有差別,只是字形不同,但表示的概念則相近或相關?!蹲值洹分校堰@類同源字也看作“通”。如“支” “枝”和“肢”:支,《說文》:“支,去竹之枝也?!敝?,《說文》:“枝,木別生條也?!敝?,《說文》無,《孟子·盡心》:“四肢之于安逸也?!边@一組均為音同義近同源字,本字均作“支”,后字義分化,樹木之枝作“枝”,人體四肢作“肢”?!爸А睘椤胺种А?“支持”等義。同源字跟前面的本字假借不同,跟后面要討論的異體字、假借字通假借字等也不同,因而在《字典》在解釋這類字相通時,應標明是同源字,如“支”和“枝”,可標明二字音同義近同源字相通。
四、聯(lián)綿詞之“通”
所謂聯(lián)綿詞,是指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而不能拆開來講的詞。有些聯(lián)綿詞,本來沒有正字,常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如“逶迤”還寫作“委蛇” “逶蛇” “威夷”“逶移”等。在《字典》中,有些聯(lián)綿詞彼此之間的關系也用了“通”表示,如:“磑磑”通“皚皚”,“敖敖”通“嗷嗷”,“拔扈”通“拔扈”,“頒白”通“斑白”,“部婁”通“培塿”,“孱顏”通“巉巖”。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五、假借字與假借字之“通”
在《字典》中,還有這樣一種“通”的情況,表示或記錄同一個詞,用了甲乙兩個假借字,甲通乙,或乙通甲,“通”用于表示甲乙兩個假借字之間的關系。這一類“通”在《字典》中占極少一部分,只有五組:“鹵”通“魯”,“邵”通“劭”, “意”通“噫”,“攸”通“悠”。如“鹵”通“魯”的關系:鹵,本義為不生長谷物的鹽堿地,假借為“魯”,表示“愚鈍、疏略”等義。劉楨《贈五宮中郎將》詩:“小臣信頑鹵。”“鹵”假借為“魯”,表示“愚鈍、疏略”義。但是“魯”的本義為“嘉美”,假借為“愚鈍、疏略”。表示“愚鈍、疏略”等義,本無其字。
自清代晚期以來,“通”這一術語就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用法不一,使用范圍非常寬。王力先生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便出現(xiàn)了上文所論述不同的“通”,表示本字和假借字之間的關系、表示假借字和后起字之間的關系、表示同源字之間的關系等。
從訓詁學的角度,科學理解定義“通”這一術語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通”應專為表示本字和假借字的關系的術語,其他的應另外標注。假借字和后起字的關系術語統(tǒng)一用“這一意義后來又寫作‘ ”表示,同源字另外說明,異體字在后面并列用“( )”標出,聯(lián)綿詞統(tǒng)一采用“又作‘ ”表示,而假借字和假借字的也應另外用文字說明?!簦ㄗ髡邌挝唬航魇⌒掠嗍械谖逯袑W)
□責任編輯:王鋒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