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摘要: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出版整理本《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當(dāng)中存在若干點校疏誤,本文在充分利用相關(guān)文獻的基礎(chǔ)上,對其卷七、卷八、卷九文字、標點方面問題稍作補正,條列十七則??庇浻谙隆?/p>
關(guān)鍵詞:整理本《春秋穀梁傳注疏》;校補
整理本《春秋穀梁傳注疏》的錯訛主要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幾類。其一,過分依賴阮元《春秋穀梁傳注疏挍勘記》,卻對阮校不加考辨。其二,部分忽視了阮校已經(jīng)提出的問題,從而未能糾正若干訛誤。其三,未能利用宋元刊善本,致使若干錯誤未能得到改正。該整理本是目前學(xué)界廣泛使用的本子,今指正其卷七、卷八、卷九校點問題十七則,避免以訛傳訛,為從事相關(guān)具體研究者提供一更加完善的文本。本文論述所需各本版本信息如下:
1.《開成石經(jīng)·春秋穀梁傳》,《西安碑林全集》第一七五冊,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影拓本,簡稱石經(jīng)。
2.《春秋穀梁傳》,十二卷,江蘇廣陵書社二〇一三年影印清光緒刻《古逸叢書》影刻南宋余仁仲萬卷堂重訂本,簡稱重訂余本。
3.《中華再造善本叢書·監(jiān)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〇〇三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簡稱宋十行本。
4.《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十三經(jīng)注疏·監(jiān)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影印北京市文物局藏元刻明修本,簡稱元刊明修本。
5.《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日本東京大學(xué)東洋文化研究所藏閩刊本,簡稱閩本。
6.《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萬歷二十一年刊本,簡稱監(jiān)本。
7.《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日本東京大學(xué)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汲古閣刊本,簡稱毛本。
8.《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清乾隆武英殿刊本,簡稱殿本。
9.阮元校刻《重栞宋本監(jiān)本穀梁注疏附挍勘記》,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二〇〇九年影印出版,簡稱阮本。
10.《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北京大學(xué)二〇〇〇年出版,簡稱北大本。
11.阮元單刻本《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并經(jīng)典釋文挍勘記·春秋穀梁傳注疏挍勘記》,《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一百八十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阮氏文選樓刻本,簡稱阮校。
12.《中華再造善本叢書·經(jīng)典釋文》,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〇〇三年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遞修本,簡稱宋本《釋文》。
本文以北大本為底本,北大本正文每頁分上下欄,每頁之中經(jīng)、注、疏,字同者甚多,鑒于此,為準確標注某段文字在北大本中的具體位置,如本文稱“卷七,僖元年,第124頁,下?!臼琛渴怪绺氖氯会屧浦^經(jīng)不言”,即指北大本第124頁上欄疏文當(dāng)中“釋云謂經(jīng)不言”?!洞呵铩方?jīng)文及《穀梁傳》傳文標作“【經(jīng)】”,范甯《注》標作“【注】”,楊士勛《疏》標作“【疏】”,陸德明《釋文》標作“【釋文】”。本文按語在“【按】”之后。
1.卷七,僖元年,第124頁,下?!臼琛酷屧浦^經(jīng)不言
“釋云”,宋十行本作“釋曰”;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阮本作“釋云”。
按:“使之如改事然”為傳文,依例,“釋云”當(dāng)從宋十行本改作“釋曰”。
2.卷七,僖元年,第126頁,上。【注】。據(jù)得勝地
“地”,重訂余本作“也”; 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阮本作“地”?!景础慨?dāng)從重訂余本作作“也”。
3.卷七,僖元年,第126頁,下。【疏】。討夫人于齊桓非是姑姊即是妹侄
“討”, 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阮本作“討”;殿本作“計”?!景础勘贝蟊境鲂?庇浽疲骸啊?,疑為衍字?!北贝蟊舅品且?,宋十行本作“討”,此處當(dāng)有字。殿本改監(jiān)本“討”為“計”,文意亦通??旨串?dāng)作“計”,疑宋十行本誤“計”為“討”也。
4.卷七,僖二年,第128頁,下。【注】則愚者不悟
“悟”,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悞”;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作“悟”【按】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此處范《注》曰:“明達之人,言則舉綱領(lǐng)要,不言提其耳,則愚者不悞?!薄皭挕?,誤也;按文意,明達之人,以舉剛領(lǐng)要之言,以提其耳之教道,愚者可不誤也。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阮本作“悞”是,北大本作“悟”
5.卷八,僖八年,第142頁,下?!咀ⅰ渴擎粸榉颉趺饕?/p>
“□”,重訂余本作“人”;宋十行本、阮本此處空闕;元刊明修本作“〇”;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作“體”。 【按】阮校云:“此本‘夫字下空缺。閩、監(jiān)、毛本作‘體?!卑创丝贞I處,當(dāng)從重訂余本補“人”字。宋十行本刊漏,空一格,元刊明修本遂誤補“〇”;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作“體”,誤。按文意,《傳》云:“不以姓氏,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非正也”,即不以妾為夫人也。闕字處作“人”是也。
6.卷八,僖九年,第142頁,下?!窘?jīng)】葵丘之會
“會”,石經(jīng)、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作“盟”;阮本作“會”?!景础慨?dāng)從石經(jīng)等作“盟”,阮本、北大本作“會”誤。
7.卷八,僖十年,第142頁,下?!窘?jīng)】里克所為殺者
“殺”,石經(jīng)、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作“弒”;阮本、北大本作“殺”?!景础勘贝蟊境鲂?庇浽疲骸啊畾?,《穀梁經(jīng)傳補注》作‘弒?!卑幢贝蟊疚赐z穀梁系統(tǒng)諸本,元刊明修本作“弒”原不誤,且阮元、盧宣旬皆未出??庇洠扇畋緦ⅰ皬s”誤刻為“殺”。
8.卷九,僖二十年,第161頁,上?!窘?jīng)】己巳
“己巳”,石經(jīng)、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作“乙巳”;阮本作“己巳”。 【按】當(dāng)從石經(jīng)等改作“乙巳”。阮本、北大本作“己巳”并誤。
9.卷九,僖二十一年,第163頁,上。【注】不以夷狄捷中國
“以”,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作“與”;阮本作“以”。 【按】當(dāng)從重訂余本等作“與”。元刊明修本作“與”不誤,而阮本誤作“以”,疑阮本刊誤。北大本仍誤作“以”。
10.卷九,僖二十二年,第163頁,下。【經(jīng)】春秋三十有四戰(zhàn)
“春秋三十有四戰(zhàn)”,石經(jīng)作“春秋三十四戰(zhàn)”;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阮本作“春秋三十有四戰(zhàn)”。【按】石經(jīng)此段《傳》文無“有”字。疑當(dāng)從石經(jīng)刪“有”字。
11.卷九,僖二十三年,第165頁,下?!咀ⅰ客叫挪恢獧?quán)譎之謀
“信”,重訂余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阮本作“言”?!景础勘贝蟊境鲂?庇浽疲骸啊旁鳌?,據(jù)《穀梁經(jīng)傳補注》改。”按北大本誤也,北大本誤改疏文。作“言”本不誤。按文意,宋襄公不用其臣子之謀而敗,其守禮偏戰(zhàn),徒言不知權(quán)譎之謀,謀略不合權(quán)譎者乃宋襄公,非其臣子也。北大本改“言”為“信”,誤甚。重訂余本、宋十行本等皆作“言”,作“言”是。
12.卷九,僖二十四年,第167頁,上?!咀ⅰ俊髟唬骸爸T侯時卒,惡之。出不葬,篡文公而立,失德?!?/p>
“傳曰諸侯時卒惡之出不葬”,重訂余本作“傳曰諸侯時卒惡之也不葬”;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阮本作“傳曰諸侯時卒惡之出不葬”;殿本作“傳曰諸侯時卒惡之不書葬”。 【按】北大本出??庇浽疲骸啊?,《穀梁經(jīng)傳補注》無?!卑粗赜営啾炯礋o“出”字,其作“傳曰:‘諸侯時卒,惡之也。不葬?!卑础洞呵铩方?jīng)文,晉侯夷吾卒,卒不書葬,按傳例,時卒,惡之也,以晉侯夷吾篡立失德,故不書葬。晉侯夷吾非因出而不葬,乃失德不葬。故而,當(dāng)從重訂余本等作“傳曰諸侯時卒惡之也不葬”。此外,北大本此處標點存在問題,此處標點及文字當(dāng)改作:傳曰:“諸侯時卒,惡之也。”不葬,篡文公而立,失德。
13.卷九,僖二十五年,第168頁,下。【釋文】。一音預(yù)
“預(yù)”,重訂余本作“豫”; 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此處空闕;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阮本作“預(yù)”。【按】檢宋本《釋文》作“豫”,作“豫”是。宋十行本此處刊漏“豫”字,元刊明修本仍空闕。閩本補“預(yù)”字,誤也。監(jiān)、毛、殿本作“預(yù)”并誤。元刊明修本此處空闕,而阮本作“預(yù)”,疑其未出校,而據(jù)閩、監(jiān)、毛本補“預(yù)”字。今當(dāng)從宋本《釋文》、重訂余本作“豫”。作“預(yù)”非。
14.卷九,僖二十七年,第171頁,上。【注】。以類見矣
“以類”,重訂余本作“譏斯”; 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阮本作“以期”;監(jiān)本、毛本、殿本、北大本作“以類”。【按】當(dāng)從重訂余本作“譏斯”。按文意,前《注》云:“貶楚子于兵首”,則彼碌碌者譏斯見矣,碌碌者當(dāng)謂陳侯、蔡侯、鄭伯、許男也。貶楚子,陳侯等亦見譏。作“譏斯”是也。
15.卷九,僖三十一年,第177頁,上?!咀ⅰ?。終致太平
“太”,重訂余作“大”; 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阮本作“太”。【按】阮校云:“閩、監(jiān)、毛本同。釋文出‘大平?!卑从啾?、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殿本、阮本、北大本此段注文后所附音義皆作“大音泰”。再檢宋本《釋文》,其云:“大平,音泰?!睋?jù)此,此處注文“終致太平”當(dāng)作“終致大平”也。作“大”是。
16卷九,僖三十一年,第177頁,上。【疏】。其名葉光紀
“葉”,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殿本、阮本作“汁”?!景础咳钚T疲骸伴}、監(jiān)、毛本同。何校本‘汁作‘葉?!贝藙t阮校有誤。按宋十行本作“汁”。阮校稱何校本作“葉”,未得見。且即便作“葉”,亦或當(dāng)從繁體作“葉”。宋十行本作“汁”,作“汁”或不誤。北大本篤信阮校而改楊《疏》文字,恐非。
17.卷九,僖三十一年,第177頁,上。【疏】。故轉(zhuǎn)卜三正
“轉(zhuǎn)”,宋十行本、元刊明修本、閩本、阮本作“博”;監(jiān)本、毛本、殿本作“傳”。 【按】阮校云:“閩本同。案,‘博當(dāng)‘轉(zhuǎn)之壞字。監(jiān)本作‘傳亦非?!贝藙t阮校有誤。下《疏》云:“故云卜三,禮也。四月非時,故云卜四,非禮也?!笨芍秱鳌凡啡?,卜四不正也。作“傳”是。且宋十行本作“博”,非壞字;元刊明修本作“博”,當(dāng)是承宋十行本之誤,非“轉(zhuǎn)”之壞字也?!皞鳌?、“博”形近易訛。疑作“傳”是。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xué) 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
北方文學(xué)·上旬2017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