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真
韓國的便當文化始于日本殖民占領朝鮮半島時期,受日本近代化教育和開港通關的影響,韓國逐漸形成學生和工人群體,攜帶便當?shù)牧晳T最開始從這類人群擴散開來,進而逐漸根植于韓國社會。
上世紀90年代初,韓國學生都是從家里攜帶便當去學校。當時普通人家孩子的便當標配為米飯+泡菜炒關東煮或火腿腸+醬腌黃豆,稍有錢的孩子則多加個煎雞蛋。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各大學校開始與專業(yè)供餐企業(yè)合作,給學生提供午餐,學生帶便當上學的情景,如今已很難看到。
但便當文化并沒有在韓國社會消失,每到春天和秋天,經(jīng)常能看到人們外出踏青、郊游或爬山時攜帶便當。而紫菜包飯、三明治、雞蛋卷、飯團、水果等便當是韓國人的最愛。食材方面,韓國人傾向于選擇時令蔬菜和水果以及適量的蛋類和肉類。以最常見的紫菜卷飯為例,人們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添加不同食材,比如做成金槍魚紫菜卷飯、牛肉紫菜卷飯等。
韓國人制作便當時,格外留意避免過度用油煎炒食材,因為韓國春秋季白天的氣溫大多10度以上,而煎炒后的料理如果長時間放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容易滋生細菌,進而引起食物中毒。
目前韓國很多便利店都銷售便當,但仍有不少人喜歡自己制作,這種將家里的味道拿到郊外與家人或朋友分享所帶來的幸福與滿足感,是買便當無法替代的,因為其中還包含著一種特別佐料,就是滿滿的親情與溫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