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知?———我們有微信,天天刷朋友圈,卻常感覺空洞無物;我們有車開,卻常犯“路怒癥”;我們有工作,卻老是不滿意自己的生活;我們有房子,卻總是為沒有搶到房而煩惱……總之,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人人焦慮的時代。
從陽明心學(xué)的角度來說,現(xiàn)代人焦慮的最大原因,在于我們不能做到“知止而定”,我們總是因外部世界的風(fēng)吹草動而“心動”,不知道該怎么做,不知道該怎么選擇。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選擇了“跟風(fēng)”,選擇了一些并不能讓我們覺得很愉快、很安心的路徑。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即便達到了設(shè)定的目標,我們也高興不了,或者開心、愉悅只是曇花一現(xiàn),轉(zhuǎn)瞬即逝。所以,我們該思考,究竟怎樣才算是理想的人生?
我們通常把人生定義為成功和不成功兩種。那么,成功的要義是什么呢?是單純以名利來衡量嗎?從心學(xué)的角度看,成功或理想的人生就是我們對自身生命的把控,做我們生命的主人。人只有主宰了自己,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即工作、生活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致良知”。什么叫“致良知”?我們這里說的“致良知”和我們?nèi)粘I畹摹傲贾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們生活中常常說這人有沒有良知其實是說人有沒有良心,是不是很善良。這里說的“良知”來源于《孟子》,“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你不需要考慮就去做,而且這么做也讓你很安心、很有成就感就是良知。那么為什么做到了這一點,之前那些矛盾和煩惱就化解了呢?這是因為我們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人的做事原則就有了。做事原則有了,心里就有了準則,不會再隨外部世界轉(zhuǎn)動而動心思了,也就是心不隨物轉(zhuǎn)。想象一下,我們?nèi)绻麩o論何時都有著做事準則和做人準則,那么我們就不會彷徨、不會迷惘,就會少了大部分煩惱,少了很多事情的決策成本。
那么,如何實現(xiàn)“致良知”呢?———孔子曰:修身以敬。從何下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字,這就是“格物”的基礎(chǔ)。那么什么叫“理”呢?我們認為,理有兩種,一種是客觀規(guī)律,比如牛頓運動定理這種;還有一種屬于哲學(xué)范疇,即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價值觀。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后一種。說來說去,其實世上的道理就那么幾種,關(guān)鍵是看我們怎么做。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曾說:君子不遷怒,不貳過。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可真正做到的很少?!案裎镏轮本褪且獙⑦@些東西內(nèi)化于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焙我??心不正焉。《大學(xué)》有云:“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面對任何事情,要坦然,不要有什么情緒。在工作學(xué)習(xí)中,我們有很多時候因為各種事情帶著情緒、帶著好惡,這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不平靜,沒有正心,這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煩惱。
陽明先生的《傳習(xí)錄》(第三卷七)記載,有一個叫薛侃的學(xué)生,問先生關(guān)于善惡的事情。先生舉了個例子,人們在養(yǎng)花的時候,花長起來了,但同時雜草也長起來了。在常人看來,那花就是我們所謂的善、所謂的好,而那草就是不好、就是惡。但是,實際上從某一個角度說,花和草都是種花的產(chǎn)物,其本身是沒有善惡的,只是我們?nèi)藶榈刈⑷肓撕脨旱母拍?,所以我們?yīng)該允許和容忍草的存在。現(xiàn)實生活也是這樣,工作總有不順心的時候,就像這盆草,你養(yǎng)花的時候會自然生長,難道我們就為了這些不符合預(yù)期的東西憤憤不平么?絕對不應(yīng)該。這就是陽明先生教我們的處世哲學(xué),也是正心的要義所在。你心正了,自然而然很多事情就沒有那么焦躁、沒有那么在意了,這樣你才能輕裝前進、提高效率,工作生活的精神狀態(tài)也才會不一樣。
陽明先生在平匪亂之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焙沃^“心中賊”?就是我們心中的那點“小九九”:算計、抱怨。工作中的“情緒之賊”常常困擾我們;家庭生活中的“抱怨之賊”不請自來。這些“賊”會偷我們的心,縱其無情傷害自己而不自知。過去的不去勞心,未來的不去操心,現(xiàn)在的隨緣。去掉我們的“心中賊”,就可以歡喜心長存。
講致良知,我們少不了提知行合一。在我這里,知行合一是高人的懶漢法則,也就是輕松、愉悅、積極、樂觀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洞髮W(xué)》云:“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痹诳吹矫利惻拥乃查g便生喜好之心,聞到難聞的臭味便生厭惡,在知的同時也就行動了,只是這個是心的行動。抽煙、喝酒有害身體,人人皆知,一個抽煙的人看到自己肺部被煙熏成了臘肉他還會抽?一個喝酒的人看到食道被燒得糜爛他還會喝?可見這個知卻不一定是真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是會行動的。孔子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事來了便做,做了便放下。物不累心,心之所至行之所至。當(dāng)行則行,當(dāng)止則止。無懼無惑,坦坦蕩蕩,心體澄澈。
致良知,做生命的主人,終極目的是實現(xiàn)個人心靈的自由,要自由須自主、要自主須自知、要自知須自強,多反省改過以加強修養(yǎng),多讀書閱歷以加強底蘊。人只有在讀書、做事中才能催動思維不局限于心中執(zhí)念,進而不斷獲得更多、更深、更大的自知,并在這份自知和心性磨煉下,不斷實現(xiàn)更大的自主,這便是自強的真諦。但要循序漸進、慢慢來,沒有任何好東西不是慢慢沉淀而來的,速成的東西永遠不上檔次,靠不住。致良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就要好好愛自己,然后以愛自己之心愛別人;好好待人,以責(zé)人之心責(zé)自己;好好做事,至誠至敬。致我自己的良知,做良知的主人,每時每刻充滿當(dāng)下的歡喜,天地之間,還有什么比這更快樂的呢?
(作者單位:長沙市望城區(qū)長郡月亮島學(xué)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