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麗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化教學技術使人類的教育方式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多媒體技術成為促進語文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的“助力器”。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課件,對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加以有效地整合,在“電子黑板”上對學生進行講解或演示,把口授難以講清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技術,正確、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來,進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激活課堂教學,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本文主要就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文言文教學;學習興趣;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97
曾幾何時,文言文被學生戲稱為“第二外語”,許多學生望“文”卻步,談“文”色變,然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文言文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成為師生無法選擇的“痛”。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教師全靠一張嘴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黑板上面寫滿了生字注音、一字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省略句、倒裝句等。教學手段單一枯燥,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的厭學情緒與日俱增,教學效果卻是每況愈下。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育現代化日益普及,多媒體技術(幻燈、電視、錄音機、微機等)的應用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為現代教育改革注入新鮮血液,引起了教學方式的變革,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生動和反饋速度快的特點,受到了廣大師生的親睞。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文言文教學,幫助學生很好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瑰寶的“養(yǎng)分”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方式,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一、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
1. 視頻范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言關是學好文言文的“第一關”,為此,我們必須“讀”字當先,要熟讀成誦,在朗讀中領悟直至背誦。初中生學習文言文,乃啟蒙階段,他們對文字生疏,缺乏文言文語感,并且沒有停頓斷句常識。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盡管“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讓學生默讀、集體讀、角色讀,但是在筆者看來,范讀是必不可少的,它既能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語氣語調,進而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如在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時,通過多媒體范讀,配以馬蹄陣陣的音樂,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殺聲震天的古戰(zhàn)場,很好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聽讀時,又很好地抓住了“可汗”(kehan)等重點字的讀音,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又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運用多媒體中的音響功能,讓學生靜心地聆聽一遍課文錄音。在傾聽中,讓學生感受朗誦的節(jié)奏,了解文本朗誦的語音語調,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課前的標準范讀,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2. 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
對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他們知識面比較狹窄,生活閱歷較淺,因此往往對初中文言文的形象、意境感受不夠深刻。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技術則能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具體的視覺畫面,豐富學生感知,拓寬生活見聞,實現“情境教學”,從而順利地再現課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意境。
多媒體技術在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文章意境、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通過多媒體形象呈現出直觀的畫面: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們回巢了,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村舍里,有稀疏的幾戶人家,屋頂上冒著縷縷炊煙,那是人們在準備著晚餐。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磥?,這是個漂泊在他鄉(xiāng)的游客,他將投宿何處?游客望了一眼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讓學生通過見到的場景展開聯想,由異鄉(xiāng)人的“嘆”聯想到他的鄉(xiāng)愁。
又如在學習《小石潭記》時,在背景介紹和弄懂文意的基礎上,教師可選擇播放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片段,讓學生配樂朗讀,創(chuàng)設一個與之共鳴的特定心靈環(huán)境,在優(yōu)美凄婉的旋律中,感受作者悲傷,苦悶的心情,通過自身心靈的感應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領會文章的主題。
3. 借用圖樂,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通過視頻范讀和情景模擬,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已經基本到位后,接下來便是背誦。文言文的背誦是學生倍感頭疼的事情,因為古文不僅深奧,而且拗口。尤其對于較長的篇目,要想“倒背如流”十分困難。此時,運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記憶并鞏固記憶效果。
(1)借用圖片聯想記憶內容
有些文章學生難以背誦,教師這時可利用文章重點段落的圖片幫助學生記憶背誦。
如背誦酈道元的《三峽》時,通過播放一段長江三峽的錄像片,將直插云霄、連綿不絕的山峰,湍流不息、勢如奔馬的江水,一瀉千里、銀銀閃亮的瀑布,矗立山巔、婀娜多姿的松柏,漁夫的晚唱,猿猴的長啼……清晰、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巴東三峽巫狹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壯闊奇景呼之欲出,學生就能輕松背誦。
又如在背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可以展示下面一幅圖畫:一個漁民劃船行進在溪流間,忽遇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的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漁人劃船而過,溪水盡頭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漁人離船穿洞,目睹了整齊的房屋、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男男女女在此耕田勞作;村民擺酒殺雞款待漁民……一幅“世外桃園圖”呈現眼前,背誦起來脈絡清晰。
(2)借用音樂營造記憶氛圍
在學生朗讀背誦時,播放一段柔美的音樂,可以讓學生緊繃的神經松弛下來,營造出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例如,背誦《陋室銘》時播放古箏《高山流水》,該曲淡雅、悠長,且含有“知音”的意蘊,正與《陋室銘》中作者表現的不流世俗的節(jié)操、彈琴吟詩的情趣、與文人雅士共賞的欣悅非常契合。
4. 有效整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注重學科間的融合、知識的遷移和整合是新課標指導下教學的顯著特點。在文言文學習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展、比較和整合,進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可以聯想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蘇軾的《記承天詩夜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來體會遷客騷人在政治上失意后自我排遣,大濟蒼生之志,達到知識整合的目的。
又如在教授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可以比較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比較“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與“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二句在感情表達方面的異曲同工之妙,來體會詩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
二、多媒體輔助文言文教學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目前,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得到了普及和廣泛應用,然后,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種教學手段都不是萬能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也不例外,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相結合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輔助教學形象、直觀、便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交互性強的優(yōu)勢,又要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長處,如板書形式便于學生記筆記、掌握重點和難點、理解和記憶教學內容,便于教師現場發(fā)揮和有效控制教學進度。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運用傳統(tǒng)教學的調控作用;在傳統(tǒng)教學中,應該積極借鑒多媒體教學的啟發(fā)式思維,進而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相輔相成。
2. 多媒體技術運用的頻度要適當
有的教師熱衷于做表面文章,為了體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一堂課中盡可能多地使用多媒體。在他們看來,多媒體用得越多越好,其實不然,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使用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將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從而對所展示的內容失去興趣,注意力轉移,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時,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素質為目的。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它更體現和代表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可以使文言文課堂教學更為生動形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學習電腦知識,提高利用對媒體的技能,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永霞.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與發(fā)展,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