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
摘要:現在高中歷史教材結構安排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有的歷史教學模式,不在能適用于現在的教材。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脫穎而出,并且適應現在的教材安排,本文便通過其必要性、主體確立的方式、主題式教學的方式等方面來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題教學;設計
一、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從歷史學科的性質出發(f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所謂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對教材內容確定一個個的主題來進行教學,并與學生一起進行主體的探討。那么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材不再以時間順序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而是使教材內容形成了一個個的模塊,以模版為框架。顯然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教材結構的安排,而主題式教學通過一個個的主體,與教材一個個的模塊相互呼應,改變了以前教材中外歷史相對割據的狀態(tài),更符合新史觀,這使得主題式教學能夠很好應用于現在的教材結構。
2.傳統(tǒng)的歷史教材安排,使得學生的歷史學習通常是按照時間順序而死記硬背,而主題式教學方式強調一個個的主題研究,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被打破。通過主題式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使得學生積極地去進行探索,學生逐漸地就對所學的知識與內容進行了記憶。并且這種記憶更具靈活性不容易遺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
3.但新教材也有部分理論性太強,內容重復等問題,若一成不變地教,學生會覺得教師講的知識在書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不懂得如何整理歸納知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很有必要根據教學靈活整合教材,設計主題,取得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
二、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中主題的確立
主題的確立是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關鍵,只有做好了主題的確立,學生才能夠圍繞著主題來進行討論與研究。對于主題應該進行四個方面的確立:
1.應該對一節(jié)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確立一個主題,比如戊戌變法的意義何在?通過該主題的確立,學生不但會對戊戌變法的內容加以回憶,同時為了研究其意義還會對之前的社會背景等進行討論,這無形中便加強了學生對戊戌變法以及中國相應的時代背景等都會加以思考。
2.對一節(jié)內容確立一個主題,能夠使得學生對該節(jié)中的部分內容加以聯系,實現整節(jié)內容的貫通。然后,對一個單元的內容確立一個主題,對于單元主題的確立,教師可以從教學安排中分出一節(jié)課,來進行該主題的探討。單元主題的確立會對于該單元主旨的綜合性探討,為什么將不同時間的事件安排到同一個單元,因為他們具有相同的主旨,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到該單元的主旨與精髓。
3.不同模塊的主題確立,歷史的學習應該是靈活的,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一個章節(jié)或者一個單元。只有能夠做到歷史內容的靈活變通,才會看到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的相同性與不同性,進而更深一步的進行思考。其實很多的歷史問題與歷史價值,都是從這種思考所開始的,所以說不同模塊的主題的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高中教學中主題式教學的方式
1.一節(jié)課一個中心:將教學內容涉及成幾個小主題,圍繞一個中心進行柜內總結:例如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抗日戰(zhàn)爭》,如何整合教材設計主題進行闡述呢?不妨把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全民族的抗戰(zhàn)、日軍的滔天罪行、抗戰(zhàn)的勝利。其中第一子目全民族抗戰(zhàn)也包括了第三子目的百團大戰(zhàn),第二子目的滔天罪行也包含了第一子目的侵華史實。所以教師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講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大膽調整教材編排的內容,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在歷史的主題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主題,設計相關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多樣的主題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活動的類型要與課堂內容的實際需要相結合。通過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如在學習“美國1787年憲法”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課程的主題內容,將學生分成四個代表團,具體如下:主要形式就是“我是制憲會議代表”,代表團都有各自的議題,如如何防止專制、保障民主,如何處理南北方之間的關系等。每個代表團都要行使自己的權利,拿出相應的草案,并通過自己的辯論來贏得他組的支持,然后進行集體討論,最后投票表決議案。通過這個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
總之,構建高效歷史課堂,必須功夫下在課前,組織落實放在課中。備課必須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細推敲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規(guī)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地確定主題,教學主題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側重、教學流程的結構、教學資源的取舍、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價值的效能。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歷史課堂真正高效起來。
參考文獻:
[1]楊金蓮.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應用探究[J].高考:綜合版,2015(3).
[2]喬儀晴.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設計的研究和探索[J].學周刊.201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