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翀
奧黛麗·赫本的經(jīng)典電影《蒂凡尼的早晨》里,主角霍莉穿著黑色的小禮服,帶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廉價的面包與熱咖啡,仿若變成了盛宴。有人或許會說她虛榮,但細細品咂,溫馨與積極向上的精致讓平淡的早晨生出點點漣漪,這就是儀式感的魅力。
生活需要儀式感,寫作教學亦如是。
古人崇尚“禮”,其實,在本質(zhì)上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儀式”。教師又稱“師父”,意指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要求學生事師之猶事父,那隆重的拜師禮便是明示。那么,學生對教師有“禮”,教師又該如何對待學生呢?類推,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禮”待學生。
寫作教學之“禮”,就是在教學中追求儀式感,這是寫作教學的應然要求,也是對寫作教學隨意化的抵制。
儀式感,是寫作教學的應然要求。寫作,不僅要學會闡述事物,更要學會對美好事物進行表達。而有儀式感的寫作課,都伴隨著美的生成,都會讓學生覺得有意思。如帶領(lǐng)學生觀賞美麗的景色,引導他們給自己的作文本起詩意的名字,等等。每一次優(yōu)秀的作文課,都是一次具有儀式感的交流展示過程,如封面人物魏為秋老師就舉了自己上作文課的例子,他每次出差總要給學生帶點小禮物,這些小禮物的贈予就是師生之間美好情誼的表達,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儀式感。除此之外,他還善于利用這些小禮物,引導學生們學會從觸覺、味覺等方面對事物進行觀察。這些帶有設計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銘記并感受到師生之情。
儀式感,是對寫作教學隨意化的抵制。就如同每年開學需要典禮一樣,每一節(jié)課都需要以新的面貌呈現(xiàn)??墒聦嵣希D耆缫蝗盏慕虒W,讓教師們產(chǎn)生了職業(yè)懈怠,同樣的腔調(diào),不變的妝容,課堂變得老氣橫秋,在寫作教學中更甚。寫作無定法,作文課無定數(shù)。不少教師上寫作課只是規(guī)定寫作題目或者劃定寫作范圍,便放任學生去寫作,這樣的寫作課全憑學生自我摸索。隨意的寫作,讓寫作課變得可有可無,無怪乎不少學生都認為自己沒有真正上過一節(jié)有意義的寫作課。
《紅樓夢》中關(guān)于飲茶的論述“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的精妙之論,應該是關(guān)于儀式感最精妙的解讀了吧。在作文教學中,只有教師對教學心存儀式感,滿懷虔誠,才能引領(lǐng)著學生寫出錦文繡句。因為有了這樣的儀式感,妙玉飲茶便成為一種令凡夫俗子望其項背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因為有了這樣的儀式感,學生在寫作時書卷上才會有流淌的才氣,文字中才會有旖旎的毓秀。
講臺是神圣的,課堂是需要敬畏的,而作文教學中儀式感的意義,就是讓課堂變得莊嚴而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