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所謂“語言硬傷”就是你這樣表達不對或者不好,是毛病,得抓緊治。寫作時,往往某一句話表達得不對或者不好,就有可能使讀者對你的作文整體印象大打折扣,使作文失分過多甚至被降檔。
◆熟語不熟,誤解誤用
熟語(含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是不允許隨意更改的,語言結構也是相對固定的,正確使用熟語必須建立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之上。請看下面這段話:
“生命是美的攝影,它給世界萬物以不同的饋贈。曾見過一段動人心魂的文錄:山洪爆發(fā),呼嘯而下,一群紅蟻匆忙而有序地集合……”
這段話中的“文錄”是個生造的詞語,改為“文字”或“小故事”更為順暢貼切。而“動人心魂”的說法就是錯記錯用了,漢語中有關“動人××”的成語常見的有兩個,一個是“動人心魄”,另一個就是“動人心弦”,沒有“動人心魂”的說法,比如:
“那洪水撞擊著腳下的巖石,讓你感到似乎整座山都在振顫,當真是動人心魄。這封動人心弦的烈士遺書,通篇洋溢著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浩然正氣?!?/p>
前一句中的“動人心魄”指讓人感到震驚,后一句中的“動人心弦”指因感動而使人產(chǎn)生共鳴。從這兩個成語常見的使用環(huán)境來看,前面那段話若要贊嘆紅蟻在洪水來臨之際勇于犧牲、捍衛(wèi)種族的壯舉,應用“動人心魄”一詞。
◆引用隨意,不求甚解
在文章中適當引用古今中外的詩文名句,不但可以輔助、豐富我們的表達,還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審美含量。但引用時一定要注意,無論是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都要以準確為基本原則。有一位同學寫了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當晚鐘悠響,我靜坐在你的身旁,如果可以化石,我愿意守在你的身旁,不用掬水月在手,不用弄花盈滿衣,只是靜靜地不被打擾地凝望你?!?/p>
多美的句子??!可惜在引用于良史的詩句時改了一個字,不是說古人的詩句都不能改,關鍵是要看改得有沒有道理。于良史的原詩《春山夜月》是:“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痹撏瑢W在引用時沒有使用引號,并將“弄花香滿衣”改為“弄花盈滿衣”。這樣改有兩個問題:一是原詩工整的對仗被破壞了,“掬水”對“弄花”,這是兩種情趣,“月”對“香”一具象一抽象,“在手”對“滿衣”有視覺有嗅覺;二是“盈”和“滿”語意完全重復,在惜字如金的五言詩中,詩人是不會用兩個語意重復的字來表達一個意思的。所以,我們在引用古人的詩句時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文白夾雜,語體不偕
前些年,江蘇出了一篇驚人的考場作文《赤兔之死》,其考生對《三國演義》爛熟于心,故用事精確如數(shù)家珍,語言老辣,有元明遺風。之后,類似的仿作便風起云涌,卻往往徒有形式,語言文白夾雜,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有一位同學在自己的作文中用這樣的語言來講述故事:
翌日,年輕的人們開始工作,他們首先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放倒一參天巨樹,然后又用九九八十一天造成了一艘大船。他們將大船推之海邊,使人召蘇格拉底一起登舟。船下水了,大家引吭高歌,蘇格拉底道:“爾等高興乎?”他們齊聲回答道:“甚矣,高興之極矣!”
該同學將自己掌握的難說熟練的些許文言詞語和句式硬貼在一個古希臘哲人的故事中,不但我們讀起來費勁,想必若由古人來讀更是莫名其妙。后人評價《三國演義》的語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這是因為羅貫中用元明白話寫三國故事,既尊重歷史,又考慮讀者,所以他的語言介于白話和文言之間,形成了獨特的語體風格。同學們?nèi)羰钦Z言積累不到家,切不可機械模仿古文,否則就會貽笑大方。
除了以上列舉的三個方面,中學生在寫作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語言硬傷還有脫離事實不合邏輯、對比不當難以自圓其說以及亂用詞語不知所云等。同樣的故事,有豐富的閱讀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的人講起來一定是生動的,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嚴密的思維邏輯的人講起來一定是透徹的。歸根到底,語言是用來表達思維的,思維什么樣,語言就是什么樣。所以,廣泛閱讀和認真寫作表面上看是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其實這也是對思維的一種修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