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佳宇
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獻學碩士研究生
淺談游壽先生的學書之道
文_李佳宇
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獻學碩士研究生
游壽先生出身于書香門第。高祖游光繹為乾隆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嘉慶間任監(jiān)察御史,辭官后專注于書院教育,林則徐曾為其受業(yè)弟子。作為李瑞清、胡小石這一金石學派的重要繼承人,游壽先生精熟運用甲骨文、金文,深得漢隸、魏碑精髓。其書剛柔相濟,生澀醇厚,具有秦漢風骨,是我國學者型書家的代表之一。游壽先生家世不凡,天資聰穎,又博學多識,勤奮鉆研,一生成就頗豐。尤其是先生的書法藝術,功底深厚、個性鮮明,她的書法作品無不展現(xiàn)著自我的生命姿態(tài)。
游壽先生主張學習書法要“取法乎上”。先生說:“一切學習,都當從正確入手,求‘取法上乘’。我曾學顏書,后來學大篆(寫鐘鼎文字)、漢隸,著重學《韓敕》(禮器)、參《倉頡廟》和《流沙墜簡》。行書曾寫黃山谷,后來感到草野,又學鐘繇諸表,雖非原來之跡,但漢人韻味,非唐、宋人之工巧可比。楷書(真書、今隸異名,實為一),對《張猛龍》《張黑女(張玄)》下一點功,由于流俗都寫顏,我決心學北魏……另外,我曾勾摹了《甲骨文前編》,大約在大學三年級……”先生深受家學氛圍影響,從未沾染流俗劣帖。由此可見選擇上乘碑帖的重要性。即使初學不懂,但隨著練習時間的推移、認識的積累,漸漸也能領會到其中的力量、韻致,收獲會是實質性的。
先生還強調握筆、寫字的基本知識:“執(zhí)筆是正法,五指全用力,掌虛而直、腕平,大字懸肘,可以說得書法正宗?!毕壬鷪?zhí)筆,繼承何紹基、李瑞清、胡小石先生的“回腕法”,以五字法執(zhí)筆,手臂在胸前圍成弧圈,手腕內(nèi)旋,肘腕懸起,既能保證中鋒,又能使全身的氣力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直達筆鋒,使躍然紙上的字精神飽滿、鮮活有力。
先生也堅持對少兒的書法教育采用正確的方法,不可流于世俗,誤人子弟?!皩懽直囟◤挠缀W起,因為他天資干凈,沒有受庸俗干擾。從他執(zhí)筆開始,坐著端正,緊握五指,以三指為正,后兩指支撐,給他們看端正好字范。到他們會執(zhí)筆,給他們懸腕寫寸楷,以隋妙楷,或初唐諸名家,上至鐘、王。這樣他們眼中有上乘書法的基礎,以后篆、隸、行、草,隨他們年齡學習前進,當然書法可觀。即使作為交際工具,字也能寫得端正流美,給人以快感,千萬不能教十二三歲小孩寫草書,而又亂吹捧什么小書法家。”書法學習是慢工細活,游壽先生諄諄告誡,我輩實當銘記,踏踏實實,切不可急功近利。
1.游壽 黃庭堅詩 34cm×66cm 1986
堅持基本的習字要求,觀察碑帖的用筆、結體,把握輕重濃淡、俯仰顧盼,一筆一畫地臨摹字帖之余,還須放開眼界,提高文化修養(yǎng),避免緣木求魚而寫成“買賣字”。
游壽先生在《隨感錄》中言:“書法作為藝術,體現(xiàn)文化情韻,這就要講究藝術的修養(yǎng)。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于書法,亦是此理。多看歷代各書家的筆跡、拓本,廣見鐘鼎、碑帖,增長自己的內(nèi)在力量。前人曾說‘筆頹萬支,何如讀書萬卷’。這說明‘寫字’不只是寫字,而且要加強文化學習。經(jīng)??吹揭恍W者或政治家,他們并不常寫字,偶然下筆,卻風神不凡,使人折服。亦有一些‘司墨’者,寫一輩子字,寫得也端端正正,卻似‘死在紙上’。舊社會賬房先生,成天寫字,可是沒有見出過幾個書法家。他們這種字,人們管它叫‘買賣字’?!庇螇巯壬m天資過人,卻一直踏實治學,在古文字學、考古學、文學等領域都成就卓著,遍習甲骨文、金文、漢隸、魏碑,從其書法作品可見出修養(yǎng)意趣,被評價具有“金石氣”與“書卷氣”。書法藝術更凝聚著文化與精神,廣闊的眼界與豐富的學問傾注其中,才能提升它的境界。
蘇子言“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到游壽先生不寫“買賣字”的良訓,一直都應是我們習書的信條。
游壽先生還提到書法的社會制約性與個性:“寫字本是社會交際工具,同時又是藝術,它是受社會制約,而又有個性?!睍ㄊ苌鐣萍s,不同的時代流行的書體不同,表現(xiàn)的風格也不同:三代書法莊嚴持重;兩漢隸書放達疏縱;東漢末年“儒生的書法,變了典雅流美,以鐘繇為代表,介在真、行之間,而有隸的氣骨”;南北政治分裂,“北朝多襲隸風,而持獷悍,南朝承鐘書之余韻,王導、羲、獻父子推揚其致,極流暢之趣”;隋重妙楷,唐楷“一變?yōu)轲^閣之規(guī)矩”,直至清千余年。梳理書法流變的脈絡,可見它與社會發(fā)展各因素的關聯(lián)性。而個性則是書家之所以成為書家的一個標志,先生也說:“前人評:‘鐘書如鴻戲天衢,王書如虎臥鳳閣?!鯐鲇阽婔?,而各有個性,當然歷代名家書法,都有個性。倘沒有個性,就不成家了?!?/p>
游壽先生的書法也有她自己的個性。先生書法出于李瑞清、胡小石碑學一派,執(zhí)筆上繼承了自何紹基、李瑞清、胡小石一脈相承的“回腕法”,秉承李氏門派的碑學思想,以篆隸書北碑,兼施顫掣,力求表現(xiàn)一種金石氣。受學派、師承的影響,游先生承襲篆隸傳統(tǒng),“求篆于金,求隸于石”,勾摹甲骨文、金文,臨摹《禮器碑》、漢簡與西漢諸刻,用澀行頓挫之筆,表現(xiàn)出明顯的金石書派之氣象。但顫掣抖動的筆法較之其師大為弱化以至不顯。先生楷書專攻北碑,于《張猛龍碑》 《張黑女墓志》用力最勤,酷愛鐘繇真書,并以鐘書與北碑相互滲透,使碑與帖相互融合,克服北碑的粗獷雄壯,兼融嫻雅秀麗,剛柔并濟。先生多年致力于漢魏諸刻,又習黃山谷、米芾諸家,通篆、隸、真、行,同時進行相關方面的學術研究,歷史學、文學并修不怠,有扎實的功底和深厚的涵養(yǎng),加之作為女性的獨特氣質,書作顯出“金石氣”與“書卷氣”并舉的特色,成就了書法的個性。先生作為晚清李氏門派的最后殿軍,既有繼承之功又有開拓之績,終成一代書家。
先生謙遜,面對眾人推崇,并不自視非凡,說自己“是什么都不成的書寫”;先生學書、寫書順其自然,無涉名利,稱“沒有什么鴻寶、秘訣等欺世宏論”。她論及20世紀的新中國書風,指出“極端的個性表現(xiàn)”的弊陋,這是我們應該引以為戒的。個性是在踏實的學習與實踐中磨礪出來的,不可欺世盜名。若練字未到家,還應繼續(xù)打好楷書的基礎,反復摹寫字帖,思考琢磨,同時多見多識,在繼承中求變化。
游壽先生對書法從一而終,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觀先生書法,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作品或溫婉秀麗,或瘦勁鋒利,或樸拙柔韌,書信、詩稿工整秀妍,大字蒼勁遒健,80年代末90年代初,更顯生拙。50年代以前,先生書法多見小字,詩稿、手稿居多,或楷或行,線條細而凌厲。60至70年代,先生支邊黑龍江后,致力于書法教學,大字漸多,篆、隸、楷、行俱見,“楷取隋志峭拔之勢,隸法漢碑飛揚之氣”,小字楷、行皆有,用筆澀中帶潤。80年代,其作品存世最多。以1985年為界,可再劃為兩個階段,“前五年橫向取勢,隸意猶濃;后五年漸趨縱勢,多參楷法,以北碑意味為主,將楷隸自然融合”。游壽先生胸有萬卷,隨著時間的推移,涵養(yǎng)、感悟的積淀,不同時期的書體都有著變化,并臻成熟老練。1982年以前,尚多小楷作品,此后,先生眼疾漸深,再后手感麻木,作小楷書已不能隨心所欲。90年代以后的作品,已無關工拙,有返璞歸真之境,所謂“人書俱老”。游先生一生多磨難,顛沛流離,南北漂泊,“文革”后以古稀之齡仍身兼數(shù)職,勤于奉獻,生活上甘于清貧寂寞。先生的一生給我們以啟示,人生終歸要有所專注,有所追求。
2.游壽 金文研究 31cm×140cm 1987
3.游壽 寥廓江天萬里霜 20cm×100cm 1982
4.游壽 杜甫詩 31cm×175cm 1982
5.游壽 映階隔葉七言聯(lián) 120cm×36cm×2 1993
6.游壽 朱慶余詩 48cm×21cm 1983
游壽先生希望書法藝術能夠達到“醇”,說自己用在書法上的精力還不夠,字始終是一個“生”。其中不乏謙遜之意,但這也是先生對后學者學書的鼓勵,希望能夠不遺余力、達于醇厚。我想,所謂的“醇”,是指長時間堅持習書、寫書所達到的醇厚、練達的境界,而這個“長時間”可以是一生的長度。先生《書苑鏤錦》有言:“書雖小道,倘不激勵志操,何以致其極。蓋書者心畫也,千載之下,如見面目,神采意味,在體空骨肉之外。故必積學博通,神悟變化,為龍為光。……雖然一藝一學,必精勤習之不厭,精思三十年,白首畢其藝,退筆成冢,池水盡墨,素絹寸紙,不有余棄,窗塵井欄,都可揮灑。……然則好之者,固當留意終始,勿謂玩物喪志耳?!毕壬钪O其道,也希望后學者能以赤子之心專注于此,告誡我們要踏實、認真,忌浮忌躁。
游壽先生給予我輩很多做學問、做人的啟示,實應常記在心,身體力行。20世紀風云變幻,人物隨之沉浮,游壽先生一介女流,成就斐然,足以享譽世間,為后人瞻仰、追念。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
游 壽 You Shou
1906年生,1994年去世。字介眉,又字戒微。福建省霞浦縣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詩人、書法家。生前曾任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生前曾任黑龍江省政協(xié)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