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38-01
中華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著燦爛的文化。國學,便是燦爛文化中的精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高智慧,是人類的文化瑰寶?,F在我們積極倡導把國學引進小學德育課堂,幫助廣大中小學生感悟人生之“道”,促使他們養(yǎng)成性情和培養(yǎng)精神,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一、追求國學課的“溫度”
當今社會受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功利思想、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健康的思想正在慢慢地向學校蔓延,小學生中也出現種種不良現象,如以自我為中心,好勝,自私自利,不懂得孝敬長輩,不知道關心他人,不講誠信,比吃比穿,依賴性強等,而且大多數家庭只關心孩子的分數、成績,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教育,孩子的思想教育和養(yǎng)成教育被忽略和邊緣化。因此,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尤為重要,勢在必行。如何能讓學校的德育教育開辟一條新的途徑,筆者認為把國學課納入到學校正式的課程表中來,每周一節(jié)課,根據每個年級的學生特點開設不同的課程,按照難易程度引導各年級段的學生誦讀,激發(fā)孩子誦讀國學經典的積極性和興趣,讓他們從小就與思想巨人生活在一起,讓他們在人生的起步處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百家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地在生活中,學習中加以體會,消化,并不斷運用,創(chuàng)新,讓國學經典古為今用,煥發(fā)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機,追求它育人的溫度。
二、拓寬國學課的“厚度”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過:“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也可以成為一個科技強國,但最根本的,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正在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華秋實,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凸現,為這項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會使安放我們靈魂的精神家園更加美好?!眹鴮W課不僅建構和諧社會的文化資源,而且還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為此,我們需拓寬它的厚度,讓它為育人大放光彩。國學博大精深,涵蓋的內容極其豐富:如父母篇,親子篇,子女篇,養(yǎng)生篇,居家篇,禮儀篇,節(jié)日篇……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學教材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如《弟子規(guī)》中的“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教學生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老人,要講誠信,要有愛心等。學生知道敬老愛幼,尊敬師長,性情更為明理寬容;《弟子規(guī)》中的“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可以教會學生正確而有禮的舉止,可以使人顯得有教養(yǎng),給人以美的好印象。學生學習了文明禮儀,學會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等。教師要利用國學課程的內容引導廣大未成年學生從小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為人做事等基本道理。此外我們還可從國學教育內容中挖掘出多種教育功能。在學習《弟子規(guī)》中可激發(fā)學生尋找多音字的興趣;同時還可和語文教學進行了有機的融合,豐富了學生的基礎知識,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書寫、朗讀等各種能力。臺灣著名社會教育家楊淑芬在她二十年的書法教學中就滲透了國學教育,她說經典誦讀學習不僅能把書法的藝術哲學充分應用,而且還給孩子們的心靈種下了七分“德”的種子,并且永遠扎根在孩子的心靈世界里。
三、挖掘國學課的“廣度”
德育教育不僅僅只限于課堂上,而且要將它的觸角外延生活中去。每周的國學課我們要求學生和家長就學習內容進行交流,讓家長參與進來,進行家?;樱瑥娀瘜W生的學習效果,監(jiān)督學生把學到的內容運用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小學階段孩子的心性還不穩(wěn)定,德行的根基還沒有打牢,這時需要我們的家長陪伴在他們身邊,為他們撐起那把防止污染的傘,讓他們更懂得如何面對,抵制誘惑,懂得關心他人,孝敬父母等。因此,我們提倡國學課既要走進孩子的世界里,也要走進每一個家庭生活里。人生若有正確的導向,將是身心健康的最大的福音。曾國藩給他弟弟的書信中曾寫到:“身染微恙可以先讀圣賢書”其實他就是希望圣賢書能幫助弟弟調養(yǎng)氣息、引導情志?!兜茏右?guī)》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呼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安排的事情,不能拖拖拉拉;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敬地聽;父母的責備,要虛心的接受。一男孩在課堂上談到“我平時在家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老師讓我們學《弟子規(guī)》,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是教我們懂得如何做人?!闭b讀國學經典對于我們每一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讓孩子們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而且將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深地扎根在心靈深處,并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讓國學課能成為德育課堂的“催化劑”。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學習圣賢的教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品性。讀千古美文,做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