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兒雖然是簡單的吃食,但也包含著規(guī)矩和講究。其實規(guī)矩也好,講究也罷,都是我們的祖先們經(jīng)歷了多少代積累起來的,無非是為了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有滋有味,為了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而這種對生活的熱愛,正是支撐生命的不竭動力之一。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愛吃面。當你享受這種大眾美味的時候可曾想到,一碗簡單的面條兒里竟然隱藏著文化交流的歷程—縱橫五大洲,長達千百年,錯綜復(fù)雜,生動有趣。它提高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內(nèi)容,最終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一般來說,面條兒是很接地氣的吃食,吃起來也比較隨意。盡管如此,做面條兒也有做的講究,吃面條兒也有吃的規(guī)矩。這些講究和規(guī)矩又隨著地域和時代而不斷變化著。
就拿吃面應(yīng)不應(yīng)該出聲來說,您別看這么簡單的事兒,不同的地方規(guī)矩也不一樣。在日本的一些寺院里,吃別的東西都要默默地,可唯獨吃面條兒,最好吸溜著大聲吃。日本的寺院做一次面條兒不容易,平時輕易吃不著。偶爾吃一次,是難得的放松機會。有張有弛,才是修行嘛。所以一到吃面條兒的時候,您就聽吧,許多僧人圍著大木桶一起發(fā)出“哧溜哧溜”的響聲,那才叫震撼呢!
要是到了意大利,您要是這么個吃法,可就出洋相了。吃意大利面講究無聲勝有聲,要安安靜靜的,一點聲不出。如果誰端起盤子來“哧溜哧溜”地吃,一定能把主人震驚得目瞪口呆。
咱們中國關(guān)于面條兒的講究和規(guī)矩就更多了。就拿做面條兒來說,它不光是一種做飯的手藝,有時候也能體現(xiàn)一種修養(yǎng),甚至還可能是人生中需要經(jīng)受的重大考驗。
做面條兒是修養(yǎng)?還重大考驗?有那么嚴重嗎?有。在面條兒的發(fā)源地—中國的西北地區(qū),有這么一種風俗,新媳婦過門第三天,要專門舉行個儀式,就是新媳婦要洗手、下廚、搟面、切面給全家人吃,而且講究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頓。這可不僅僅是為了看新媳婦面搟得薄不薄,切得細不細,更是考察新媳婦的修養(yǎng)。要知道,在西北,所謂“女紅”不僅是指針線活兒,也包括搟面條兒的手藝?!芭t”也不只為練手藝,更是在修煉一顆綿密的女兒心。面條兒搟得薄,切得細,而且千絲萬縷,連綿不斷,就說明這個新媳婦修養(yǎng)到家了,以后在家里才有地位,往長遠了說才有掌家的潛質(zhì)。這可是祖輩傳下來的規(guī)矩,而且越是知書達理的人家越講究這個。
有意思的是,這個儀式發(fā)展來發(fā)展去就發(fā)展出了娛樂性。因為新媳婦用的面是別人事先幫她預(yù)備好的,有的人就開始在面里做手腳了,比如扯幾縷白線摻和進去。如果新媳婦的刀工好,刀起線斷,一鼓作氣,上來就能弄個開門紅。如果新媳婦力道不夠,節(jié)奏掌握不勻,刀切到線上是上不去也下不來,那可就尷尬了,周圍的人能笑話一輩子。您看,一碗面條兒影響一輩子的聲譽,這還不算重大考驗?
面條兒,雖說是普通的家常飯,但在做法上也可以相當講究。就拿一碗簡簡單單的北京炸醬面來說吧,要是按老規(guī)矩,那說道可多了。這么說吧,您要是想中午吃上炸醬面,大清早就得起來忙活。
首先說這醬,就是買來的黃豆醬。要是買的是成坨的干醬,得用醬油澥開了才能用。要是圖方便,直接用稀黃醬也沒問題。其實炸醬不單可以用黃醬,要是講究的話還可以加點兒甜面醬。按照《宮女談往錄》里的記載—這可是清宮里傳出來的做法:一半黃醬,一半面醬,叫兩合水兒的。大豆釀的黃醬是醇香的,白面釀的甜面醬透著鮮甜,和起來炸透了,沒有黃醬的醬引子味兒,也不太甜,多少還帶點兒酒香。您看味道多豐富呀!
甜面醬比黃醬貴,過去窮苦人家舍不得吃,也就只好全用黃醬了。日子長了,有人以為炸醬只能用黃醬呢。其實口味這事兒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講究和將就的區(qū)別。就比如炸醬,要是按照《吃主兒》一書的介紹,王世襄先生家平時吃炸醬面也是一半黃醬、一半甜面醬。要是王世襄先生自己炸,用的全是甜面醬,再加一點點鹽,還要加大量的糖。口味是可以根據(jù)條件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您要是現(xiàn)在自己炸醬,加點兒番茄醬進去,炸出來的醬隱約間透著紫紅,不但鮮亮紅潤,而且酸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炸醬說起來簡單,可也是個費工夫的細致活兒:蔥、姜切成末兒預(yù)備著;薄五花肉切成手指肚大的肉丁兒;鐵鍋里多放些素油,燒到八成熱,用姜末焌鍋;下肉丁兒炒到變色兒;倒一碗醬進鍋里,之后改用小火不停地翻炒,這個時候還可以加上些泡發(fā)了的黃豆,吃起來更是味兒了。
為什么要用肉丁兒呢?因為拌上面吃的時候能實實在在嚼到肉,而且是名副其實的醬肉,鮮香醇厚,豐腴滿口,那才叫解饞呢!不過用肉丁兒炸醬不算真正的講究。真正講究的做法是把瘦豬肉用刀背兒剁成肉茸,加上姜末和料酒先炒透了,噴香撲鼻的時候再按照一斤醬配一斤二兩肉茸的比例把醬加進去,這樣炸出來的就是一鍋濃香滋潤的肉醬了。
很多人總問炸醬有什么竅門,要說有也有。比方說,醬炸起來就不能再放鹽或加醬油了,更不能加水,要不然炸出來就不那么醇了。還要注意的是,炸的過程中要用鏟子緊貼鍋底不停地翻,這個時間要足夠長,但也不是越長越好。那么應(yīng)該怎么掌握火候呢?這有個竅門兒:當醬下到鍋里后,沒多會兒就會把油全吸進去,鍋里就看不見明油了;翻炒到鍋里的醬不停地起泡兒,漸漸發(fā)亮,用鐵鏟一劃,能劃出個油道兒來,就說明吃進醬里去的油又全吐出來了,這就是火候到家了。這時候把蔥加進去,再稍微翻炒幾下就可以出鍋了。
炒過菜的朋友會問,蔥怎么是后放的?在這兒得解釋一下,炸醬和炒菜不一樣,炸醬的時候姜要先放,但蔥一定要后放。因為姜是去腥增鮮的,主要照顧的是舌頭;而蔥是提香的,主要照顧的是鼻子。炸醬的時間比炒菜長得多,如果像炒菜似的用蔥焌鍋,等到醬炸好了,反倒聞不見蔥香味兒了,所以蔥要后放。借著醬的熱氣那么一熏,蔥香撲鼻,醬香悠長,管保叫您胃口大開!
醬炸得了,盛上多半碗“鍋挑兒”,上兩勺子醬,能不能就這么吃?當然能。不過這么吃不講究。要就這么吃,有個不雅的稱呼,叫做“光屁股面”,意思是什么菜碼兒也沒有的面。吃炸醬面,也得講究個“君臣佐使”一應(yīng)俱全。
什么叫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藥的配伍原則。這個原則形象地用古代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所起的不同作用,生動描繪了中藥方劑里各味藥材之間的關(guān)系。中醫(yī)講“藥食同源”,一碗炸醬面何嘗不是一服中藥呢?
中藥,講究功效。炸醬面的功效是什么?炸醬面最主要的功效當然是充饑。所謂“五谷為養(yǎng)”,面提供了維持我們生命所必需的養(yǎng)分,沒有了面,炸醬面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一碗炸醬面里最不可或缺的當然是面條兒,所以面條兒是“君”。
只有面沒有醬能不能吃?原則上說可以。但幾乎沒人這么吃,因為沒味道。這就需要“臣”的輔佐了,也就是炸醬。醬讓一碗面有滋有味有特色。炸醬面好不好吃,醬的作用非常關(guān)鍵。就像一個國家治理得好不好,官員起到很大作用。
僅僅有醬是不夠的。想讓一碗面有生機,有靈性,還必須鮮陳搭配。這就需要新鮮的菜碼兒來配陳香的醬。這些菜碼兒不僅有營養(yǎng),還對口味起到了輔佐的作用,用中醫(yī)藥學(xué)的觀點看,自然就是“佐”了。
至于菜碼兒用什么,沒有硬性規(guī)定??捎袀€原則,叫作“順四時”。簡而言之,就是在什么季節(jié)就吃什么季節(jié)出產(chǎn)的新鮮蔬菜,順應(yīng)四季的變化。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對應(yīng)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一碗炸醬面里,這一規(guī)律就是通過菜碼兒來體現(xiàn)的。
早春剛過,香椿剛滋出了鮮嫩的小芽,香得那么濃郁。切一點細細的鮮香椿末兒撒在碗里,整個屋子都洋溢著清馨的氣息。過不了多少日子,火焰兒菠菜下來了,素而不淡,焯得了放在炸醬面上,不僅好看,還讓人好像嚼到了春天。初夏時節(jié),小蘿卜是最好的時令菜,那份清甜是任何其他菜蔬所無法比擬的。三伏天里,經(jīng)典的菜碼兒當然是鮮嫩的黃瓜絲,還有焯過的鮮豌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菜碼兒的品種也特別豐富,水蘿卜、胡蘿卜當然是切成絲生著放上,芹菜要焯了切成細丁兒,鮮毛豆用水煮熟了也是很好的菜碼兒。進入十冬臘月,天寒地凍,外面飄著雪花,最地道的菜碼兒就是開水焯過的大白菜頭切成的絲了。
當然了,吃炸醬面除了菜碼兒,還講究要澆上醋,就幾瓣兒蒜。醋和蒜刺激食欲、開胃生津,充當?shù)氖恰熬甲羰埂钡摹笆埂保鸬氖钦{(diào)和引導(dǎo)的作用,讓一碗面吃起來倍感舒坦。
除了醋、蒜,還有兩樣小作料。一樣是腌制的咸香椿末兒,加了它能畫龍點睛。還有一樣就更有意思了,什么呀?就是蝦皮湯—少量的白蝦米皮加開水沖成的湯。炸醬面特別愛坨,一坨,面條兒粘在一塊兒,吃起來就感覺糊嘴。澆上兩勺蝦皮湯,不但嘴里利落了,而且滋味也更鮮美。
您瞧,一碗炸醬面可以吃得這么豐盛,多講究!《易經(jīng)》上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睙釔凵畹淖嫦葌冇^察到了四時節(jié)令的變化,把這些規(guī)律和飲食結(jié)合起來,和起居結(jié)合起來,就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規(guī)矩和講究,而這些規(guī)矩和講究又能蘊含在一碗炸醬面里。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炸醬面再講究,也只能是將就里的講究。因為它說白了就是現(xiàn)在的蓋澆飯,屬于將就的吃法。
老舍先生的小說《四世同堂》里,常二爺從鄉(xiāng)下背著一口袋小米來看祁老太爺,一進門兒,祁老太爺就趕緊讓孫媳婦韻梅給他做炸醬面。一家人圍著他,高高興興看他吃完了四大碗面,一中碗炸醬,和兩頭大蒜,外加一大碗面湯,這叫“原湯化原食”。
所以說炸醬面屬于很隨意的吃法,真正講究的時候是不吃炸醬面的。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吃法。什么是真正講究的時候?就比如辦人生的三件大事時。哪三件呀?小孩兒出生,老人過世,再有當然就是過生日了。北京人辦這三件大事都講究吃面條兒,有所謂“人生三面”之說,但這“人生三面”都不能吃炸醬面。
那這“人生三面”講究吃什么面呢?無一例外,吃的都是打鹵面。有人問,什么是打鹵面?這就得先說說什么叫鹵,什么叫汆兒。北京人拌面的澆頭除了炸醬、芝麻醬外,一般分成兩大類:一類叫鹵,一類叫汆兒。
簡單來說,凡是蔬菜做的澆頭,勾了芡的稱鹵,不勾芡的叫汆兒。比如既可以有茄子鹵、西紅柿鹵,也可以有茄子汆兒、西紅柿汆兒,區(qū)別就在勾不勾芡。但打鹵面的鹵并不是簡單的鹵,而是按照特定工藝精心熬煮出來的鹵。
這鹵怎么做呢?首先要煮大肉片兒,也就是把豬肉切成大薄片兒放在鍋里用開水煮。按照老規(guī)矩,應(yīng)該是用五花三層的硬肋,畢竟過去人們肚子里缺油水。要是嫌五花肉油膩,也可以換成里脊,這樣打出來的鹵會相對清淡。水呱啦呱啦開一會兒,撇干凈浮沫兒,就可以煮肉了。當然,肉不能用白水煮,要把各種調(diào)料裝進小紗布口袋里一起煮。
這煮肉的調(diào)料可是個關(guān)鍵。俗話說“五味調(diào)和百味香”,打出的鹵味道怎么樣,幾乎全在這調(diào)料上了。如果僅僅放點兒家里常用的花椒、大料、桂皮什么的,打出的鹵好吃不到哪兒去。中醫(yī)講“藥食同源”,講究的調(diào)料必須是按照中藥的配伍用道地的藥材調(diào)配出來的。什么砂仁、蔻仁、茴香、貴通、丁香、肉桂、甘草,不下十幾味,而且這些內(nèi)容和配比還應(yīng)該隨著季節(jié)變化。您不會調(diào)配怎么辦呀?沒關(guān)系,中藥鋪有賣的。各家的配比還不太一樣,所以煮出來的肉的味道也不太一樣。您可以多嘗幾家,選一種自己喜歡的。
等肉煮到差不多的時候,還要放進泡發(fā)好的干貨,比如木耳、黃花兒、海米、干貝、玉蘭片。講究的話,還應(yīng)該放上處理好的口蘑,兌上泡好的口蘑汁兒??煽谀⒗锷匙佣啵蝗菀着蓛?,要圖省事也可以用香菇代替。地道的吃法還要加一種叫鹿角菜的海藻,只是現(xiàn)在很難買到了。
有人問,打鹵面為什么非要加這些泡發(fā)的干貨?加這些干貨不僅是為了提鮮,更是因為這些東西代表著普及版的山珍海味。這既表示了對這一餐飯的重視,也表示了對來賓的格外尊重,意思是:“您瞧,我連山珍海味都給您上了?!钡@些干貨又不是非常稀奇難找,尋常人家也買得著,吃得起,這樣才能形成規(guī)矩。如果到哪兒都湊不齊,或一般人都買不起,也就不會有這么大的認知度了。
當然,僅有這些細料還不夠,還得加上適量的蔥、姜、醬油和鹽提味兒。不過醬油和鹽都不能加太多,因為吃打鹵面并不像吃炸醬面似的得拌勻了,而是澆上鹵稍微拌一下就得。醬油和鹽加多了顏色不好看不說,吃起來也會齁嗓子,就體現(xiàn)不出鹵的鮮味兒了。
煮到什么火候就算行了呢?等肉煮得用筷子輕輕一杵能杵出個窟窿的時候,就算煮到家了。接下來要勾上薄薄的米湯芡,讓湯汁看上去光亮滋潤。再拿個雞蛋打散了,用筷子小心地潷蛋液,讓它順著兩根筷子之間的縫隙慢慢淌進鍋里。這時千萬別攪和。不一會兒,那蛋液就會凝成一大片薄薄的蛋花了。再點上一點現(xiàn)炸的花椒油,大功告成!
吃打鹵面講究鹵多面少。盛上半碗面,澆上半碗鹵,圖的就是鹵的醇香。而且吃的時候不能拌,就那么邊喝鹵邊吃面,那感覺才叫滋潤。要是一拌,鹵就澥了,韻味全失。
要說起來,面條兒本來就是家常便飯,即使是“人生三面”的打鹵面,用的也都是普通的食材,可為什么要下這么大的功夫來做呢?就是為了表示這一頓雖然是家常飯,但因為意義重大,所以絕不能將就。您看,這么普通的食材,我做得多么用心!這既是對來賓的尊敬,也是對傳統(tǒng)的敬畏。
在傳統(tǒng)上,打鹵面是鄭重其事的面,不僅因為它好吃,更由于它飽含著禮數(shù)。所以有的地方的人在辦喜事的時候也講究吃打鹵面,而且是升級版的打鹵面。這種打鹵面太豐盛了,以至于不能再叫打鹵面了。那叫什么呢?叫喜面。哪兒人呢?天津人。
天津人辦喜事講究吃喜面,當然這喜事首先就得說結(jié)婚娶媳婦。天津人結(jié)婚擺席一般是在晚上。中午的時候,男女雙方家里都得用喜面招待前來的親戚朋友,當然還有街坊鄰居。如果哪家老街坊有事過不來,還得準備好食盒,裝上喜面,特意給人家送過去,討個喜氣,就像送喜糖似的。
喜面自然吃的是打鹵面,不過除此之外,還得配上四碟炒菜。這炒菜不是隨便上的,也有一定之規(guī)。一般家境的人家上的是:炒雞蛋,在天津叫炒合菜,取和和美美的意思;肉絲炒香干兒,有的再配些韭菜;蝦仁炒黃瓜;還必有一盤糖醋的澆汁兒面筋,這可是天津特色。您家要是富裕,那可以來一套升級版的:韭黃雞絲、清炒蝦仁、桂花魚骨、肉溜蟹黃。除了這四碟炒菜,還得有八樣應(yīng)季時蔬當菜碼兒,據(jù)說這寓意著四平八穩(wěn),綿延流長。天津風味的喜面,結(jié)合了京津地區(qū)打鹵面、炒菜面和炸醬面的特色,顯得格外喜慶熱鬧。
有意思的是,天津人理解的喜事可不限于結(jié)婚娶媳婦。喬遷之喜,那得吃上頓喜面;漲工資了,那得吃上頓喜面;孩子考上好學(xué)校了,那更得吃上頓喜面;錢包丟了又找回來了,那也得吃上頓喜面……這么說吧,凡是喜慶事兒都可以吃上頓喜面。用天津話這么說:“喜事兒呀!回家吃撈面去吧您了!”喜面,是天津的特色,帶著天津人特有的喜興氣兒。
面條兒雖然是簡單的吃食,但也包含著規(guī)矩和講究。其實規(guī)矩也好,講究也罷,都是我們的祖先們經(jīng)歷了多少代積累起來的,無非是為了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有滋有味,為了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而這種對生活的熱愛,正是支撐生命的不竭動力之一。
(本文摘自《一面一世界》,崔岱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