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嫚
[摘要]著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代表作《洛麗塔》。納博科夫在這本書所表達小女孩洛麗塔與她繼父之間的一段畸形戀愛這件事被世人所熟知。作品剛剛問世,就輿論紛紛。大家在對洛麗塔的遭遇感到十分可惜的同時大家也痛恨洛麗塔繼父亨伯特。學校教育的扭曲和二戰(zhàn)后社會背景,繼父的出現為洛麗塔編造了一個人生陷阱使她人生陷入低谷,導致了她人生的悲劇。
[關鍵詞]洛麗塔;悲?。凰狼艉嗖?/p>
《洛麗塔》事實上是死囚亨伯特臨死之前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懺悔與敘述。死囚亨伯特在幼年時與一名叫安娜貝拉的女孩相愛,安娜貝拉確因病而亡,使他患上了一種怪病,戀童癥。這本小說對人的震撼力是非常大的,讓讀者在惋惜女主人的同時又對她悲慘命運感悟至深。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洛麗塔的人生如此悲慘。是小女孩自身原因還是社會外界的影響。對于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女孩而言,外面的世界的確很精彩,很吸引人。但其繼父亨伯特沒有幫助小女孩走上正路,還誘導她走上不歸路,最終使得洛麗塔的人生陷入了悲劇之中。
一、悲劇命運的表現
本部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的人生覆蓋著悲劇的色彩。并且她人生至始至終都是以悲劇貫穿。洛麗塔的成長過程錯中復雜,艱辛而又困苦,從出生就生長在單親家庭里,缺少了父愛的灌溉和母親的斥責,使洛麗塔來說他的童年是如此的黑暗,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也為洛麗塔的人生悲劇奠定了導火索。然而家庭的不完整使洛麗塔缺失了父愛,以此對帥氣的中年男子所迷戀,這也正好給亨伯特圖謀不軌創(chuàng)造了機會,把自己推向了懸崖。繼父亨伯特的出現把洛麗塔人生推到了低谷。在洛麗塔認識亨伯特的第一眼時就決定了她的命運將被繼父所控制。洛麗塔她沒自由也沒有玩伴,到最后也是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親人,成為了一位可憐的孤兒。跟著所謂的繼父生活,在別人眼里他們是父女,而背地里他們卻是戀人。洛麗塔被死囚亨伯特實施了性行為。繼父對她的行為無疑是殘酷的凄涼的,殘忍的。也學會有讀者感同深受,在女主逃離男主之后的慶幸,心中有了些許高興,會認為這是洛麗塔的人生命運的轉折點。但是事不入人愿。正如著名作家任生所言:“想象一種悲劇就是想象一種生存困境”。
一位花季少女,本該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卻不斷的陷入絕境,一次又一次的面對困境。奎爾蒂和亨伯特的打擊使花一樣的少女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洛麗塔的初戀情人奎爾蒂也沒有像洛麗塔想象的那么美好,他的無恥,惡劣的行為也對洛麗塔造成了深刻的打擊。奎爾蒂簡直是傷透了洛麗塔的心,把她的心分成了若干份,在洛麗塔的傷口上撒了無數把鹽。洛麗塔的人生悲劇更加悲劇。小說的最后本以為洛麗塔能有了開始新生活的勇氣和決心,但不想作者卻沒給她活下去的機會,難產而死。其短暫的生命到此結束。閱讀全篇內容,無論是叛逆不羈的洛麗塔,還是淪為孤兒的洛麗塔:還是隨著繼父四處漂蕩的洛麗塔,還是在黑夜里痛苦抽搐的洛麗塔:也許是同奎爾蒂艱辛出逃的洛麗塔,面容憔悴懷孕的洛麗塔,每個生活階段沒有不體現出洛麗塔這個人物的悲劇性。
二、悲劇命運的原因
(一)家庭破碎的影響
俗話說:最好的啟蒙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然而一個完整的家庭都沒有,沒有寵愛自己的母親,哪來的溫暖和好的教育呢。托馬斯·摩爾認為:“如果今天的家庭中缺乏父親的話,那也許是因為在社會中缺乏他的靈魂形象”。父親的角色不管是在家庭里還是社會上都是很重要的,父親的影響可以決定孩子的安全感,沒有父親就像是沒有保護,洛麗塔就很需要這種保護。作為母親的夏洛特是不稱職的,她并沒有做到母親該做到的責任,但她又是一個可憐的女人,生活失意,孤獨寂寞,從而把洛麗塔當做發(fā)泄對象,惡語相加。在這種殘缺的家庭里洛麗塔和母親關系的惡化更加深了對父親的幻想,虛幻的父親是完美的,和虛偽自私的母親截然不同。極度渴望擁有完整家庭的洛麗塔在見到亨伯特后產生了父親的感覺,她自覺不自覺地靠近亨伯特,希望獲得那父親的寵愛,和母親爭寵一般,看到他們坐在秋千上,她一定要去擠在中間,說說笑笑就像真正的一家人那樣。
夏洛特和洛麗塔的生活中是會有慣常的爭吵,這對亨伯特這個父親更有利,他對洛麗塔的關愛變得名正言順。夏洛特看不慣亨伯特對洛的寵愛,想盡一切辦法把洛麗塔支走,在假期迫不及待的把洛麗塔送到夏令營,她沒有意識到營地并不會培養(yǎng)孩子的知識、健康和性情,反而是不負責任的做出些齷齪事。她希望讓洛麗塔早點離開家,完全投入在自己的婚禮準備中,放心的把洛麗塔放在夏令營中。其實,我相信夏洛特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沒有哪個母親不舍得愛孩子一點,要不然也不會在發(fā)現亨伯特的日記后崩潰痛哭,她第一時間是給自己的孩子寫信,想要確保她的安全。也許是兒子的夭折和丈夫早逝對她的打擊,讓她對洛麗塔很苛刻,這應該是害怕失去的一種表現。這就是家庭的力量,它可以讓一個孩子優(yōu)秀,也可以摧毀一個孩子。
(二)亨伯特的孽行
如果說洛麗塔在這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迷失方向,那么亨伯特則進一步從心理上和生理上再次將她推進無盡的深淵,親手扼殺洛麗塔的青春。有時我想也許不是亨伯特,也會有別人來代替這個角色,成長在破碎的單親家庭,生活在紙醉金迷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切已成定局。少年時,亨伯特愛上了比他大幾個月的安娜貝爾,但這一段早戀是坎坷的,他們多次試圖進行親密的舉動都被打擾,不久安娜貝爾死于傷寒。敏感的他有著壓抑的童年,也造就他迷戀九到十四歲的少女,這應該也是在尋找安娜貝爾的影子,那個一直存在于內心不變的少女。
在亨伯特第一次見到洛麗塔時,他拿每個細微之處去和他死去的小新娘的容貌核對比照,之后便瘋狂的迷戀上了洛麗塔。正是由于這瘋狂的癡戀和洛麗塔對父親的渴望,使洛麗塔的后面的生活變得畸形,變得可悲。在他內心的想法得逞后,帶著洛麗塔開始旅行,這也是悲劇生活的開始。洛麗塔從寄宿學校被接走后,他不讓她參加同齡人的正常交往活動,阻止她和同齡的異性接觸,連對洛麗塔正常的活動與游戲一一阻止,洛麗塔為了出演話劇而和他發(fā)生關系,似乎洛麗塔已經習慣用這個方式贏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他看起來受洛麗塔擺布,但是其內心有無數齷齪的想法,旅行間住旅館的時候很擔心別人的注意,經常換地點住宿,性格多疑,尤其是后面奎爾蒂出現的時候,這也給洛麗塔帶來很大傷害更加想脫離這種生活。嚴加看管下的洛麗塔與世隔絕,唯一能做的是物質的享受,看漫畫,買衣服,聽音樂,長時間的被控制和不停變換的陌生環(huán)境,這對一個處于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是很殘忍的。為了減緩洛麗塔快速的生長發(fā)育,保持她的童稚狀態(tài),他不顧惡果給洛麗塔服用安眠藥,因為超過十四歲,她就不再是小仙女。我記得有一次是亨伯特接到學校的電話詢問洛麗塔沒有上課的原因,這讓亨伯特變得病態(tài)的瘋狂,他就像自己的東西被侵犯了一樣情緒激動并且打給她的朋友進行查證,他們之間的爭吵也正是洛麗塔逃離計劃的開始。
不得不承認的是,亨伯特是著愛洛麗塔的,但這種愛戀是畸形的,讓人不能容忍的毀滅性的摧毀了洛麗塔的后半生,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的。在洛麗塔生病的日子里,亨伯特為了能使洛麗塔早日康復,行走60多里地去買書,親自去花園里采集漂亮的花朵來探望,只是這個可憐的男人愛錯了時間,愛錯了人,也導致了洛麗塔的悲劇人生,也鑄就了自己的人生悲劇。洛麗塔對亨伯特的愛僅僅只限于對父親的愛,父親與情人的混淆使她內心死去了父親夢的念頭。亨伯特最后一次給洛麗塔送錢時他對亨伯特說:“他傷了我的心,而你干脆毀了我的一生”。他把奎爾蒂一直當做情人對待,一直把亨伯特當做父親。這份愛瘋狂而又唯美,讓我們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去同情亨伯特,然而這件事他無法抵擋時間的考驗和命運的捉弄,我們也為之可惜。
(三)社會時代影響
《洛麗塔》是199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當時正是美國在二戰(zhàn)之后高速發(fā)展的時期,當時這本書對當地青年的影響也十分的強大。他們的生活中布滿了琳瑯滿目的商業(yè)廣告和電視廣播,把他們的生活習慣以及人生價值觀所污染,他們學會了及時行樂,追求物質生活水平。正如馬杰所說:“20世紀20年代那十年是經濟繁榮、講究物質享受和玩世不恭之風盛行的十年”。選自《美國精神》。洛麗塔身活在如此的大環(huán)境之下所受到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更是雪上加霜。自己追求名利物質的態(tài)度,是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以至于小說中的洛麗塔才會被亨伯特的零用錢和漂亮衣服所掌握,他抵制不住金錢的誘惑,甚至會為了錢和亨伯特發(fā)生關系。在母親去世后亨伯特為洛麗塔買了好多玩具衣服零食來滿足洛麗塔的需求,她面對生活無路可走,然而亨伯特是她唯一的生命稻草。小說寫到亨伯特這樣說到“她所愛好的事物清單上那些顯著的項目——悅耳動聽節(jié)奏急促強烈的爵士樂,方形舞,又甜又膩的圣代冰激凌,音樂片,電影雜志等”,她對任何電視廣告和意見深信不疑,看到廣告牌一定要親身嘗試。她愛看電影,不厭其煩:愛聽哼哼唧唧的流行音樂:吞食五花八門的糖果、冰激凌和各式飲料:貪婪地閱讀少年雜志和畫報上的笑話、漫畫和明星照片。洛麗塔對于享樂消費思想和扭曲的人生價值觀無不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風氣對青少年的影響,也讓我想起了現在發(fā)達的國家網絡生活對青少年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不少學生沉迷網絡而耽誤了學業(yè),為那些虛擬的游戲和家人翻臉。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網絡的作用不可或缺,的確是把雙刃劍,我們要學會平衡其中的奧妙,就像美國當時的社會風氣,但不好的另一面卻是經濟繁榮的發(fā)展。
除去那些物質消費上的影響,洛麗塔在經過電視上那些過于開放的問題的渲染,開始對于自己的童貞不屑一顧,并且在她認為那確是成人間的秘密世界。從亨伯特很久之前,洛麗塔就在那些所謂正規(guī)的夏令營和玩伴多次做過一些秘密世界的事情。第一次在兩人的旅館里住宿,早間的洛麗塔算是主動引誘亨伯特進行犯罪的,明顯很熟練的樣子“你是個孩子的時候從來沒有干過這種事嗎?”由此可以看出,單純的洛麗塔是對所謂的貞操看的淡薄,這應該讓亨伯特所始料未及。洛麗塔生活在美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沒辦法不被影響,何況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她的年紀是模仿能力最旺盛的時期,不知對錯。我認為,社會風氣方面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社會上風氣的負面因素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結語
洛麗塔的悲劇命運是小說的一條主要線索。之所以洛麗塔的悲劇命運是和亨伯特緊緊交織在一起的,是因為“洛麗塔是亨伯特的愛欲對象,是亨伯特的審美幻覺,是亨伯特時間觀念的化身,是亨伯特幻滅悲哀的載體”。洛麗塔的人生遭遇令人心泛起可憐的漣漪。在我看來洛麗塔從小對成人世界秘密的好奇和自我放縱還不足以構成她命運的悲劇性。而是自小不完整的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偏激,以及當時社會大背景的負面浸染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使男主人公亨伯特是造成洛麗塔悲劇命運的直接元兇。從而也突出了洛麗塔的悲劇是她所處的那個年代、社會風氣的悲劇,她的形象也展示了洛麗塔的悲劇命運及她性格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