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敏志
今年九月末匆忙地趕到京都,去學校報到完就拖著兩大件行李,尋尋覓覓,終于在御靈神社前安下在日本的第一個家。租下的公寓在古京都城中軸線烏丸通的最北端,幾步之遙就是一四六七年“應仁之亂”的發(fā)生地。這里離同志社大學、大谷大學比較近,離自己的學校卻有些遠,上下學都得騎車過鴨川。得知我住到了這里后,一位前輩安慰我道:“住得很好!地段不錯,清幽可喜?!?/p>
每天走出公寓,就能看到御靈神社的青灰色鳥居。此處供奉的是崇道天皇、井上大皇后、他戶親王等“八所御靈”,還有遣唐使成員吉備真?zhèn)?。吉備于公元七一七年搭船渡海,在盛唐留學將近二十年,回到日本時已年屆四十。考慮到中古時期日本遣唐使每次出航,遭遇海難的概率達到四分之三,他還是非常幸運的。學成回國后,吉備受到朝廷重用,一度高居右大臣之位,但晚年卷入皇室政治斗爭,遭到排擠,郁郁而終,和其他政治失意者一起被供奉在這里。
一
十月京都似乎進入了雨季,每天秋雨綿綿。一天晚上雨勢稍緩,我準備出門逛逛,步出狹窄的御靈前通,拐上烏丸通,沒走幾步就看到一家古書店。書店位于一棟木制和式老房子里,經年的杉木板已經發(fā)黑,遮陽棚垂下的布條寫著“荻書房”三個字。記得去年在東京逛神保町時,那里的古書店通常六點就關門,但現在已經七點多,透過玻璃門還依稀可以看到里面的成排的書,門口的廣告牌上寫著:“文庫本一律一百日元!”
推開門進去,感覺室內有些昏暗,正困惑時過道忽然變亮堂了,原來是老板發(fā)現有客人進來,就為我開了頂燈。他滿頭銀發(fā),看上去應該有六十多歲,正坐在收銀臺后面的榻榻米上整理書籍。原來是在自家住宅里開的古書店,怪不得這么晚還營業(yè)。點頭致意后逛了一圈,發(fā)現里面不過是靠墻三面書墻,再加上中間兩排書架而已,書倒是全都整潔有致。粗略看了會,有一套《出版人の遺文》八冊套裝想買,但考慮到目前書架等家具全未置辦,家徒四壁,心想來日方長,下次再來。
友人告訴我京都有兩家荻書房,分別由同一個家族的兩代人經營,年輕一代把店開在京都大學北面的一乘寺,叫“荻書房Ⅱ”,店面稍大也更熱鬧。有天傍晚我慕名前去,那里賣的基本全是文學書,有不少明治、大正年間的原版小說、散文,仔細地用塑料膜包著,愛書家同人雜志也有不少。但這些畢竟都不是我的主業(yè),最后空手而回。
再次去樓下的“萩書房Ⅰ”已經是一周后的下午,京都終于放晴,可以暫時把傘收起來了。路人和我皆如釋重負,步伐也輕快許多。這一次店里還是那么蕭瑟冷清,只有我一個顧客在找書。這次來細細地看了每排架子上的書,包括文庫本、文藝書、畫冊、日本史,東洋史研究相關書籍放在東北角。
我從其中抽下一冊瀧川政次郎解題、校定的論文抽印本《宋元驛制紀事—永樂大典所引〈金玉新書〉及〈經世大典〉逸文》。這個抽印本頗為罕見,要價也頗不便宜,考慮到現存《永樂大典》都已經有影印本,之前的整理著作大多失去了價值,所以將發(fā)黃發(fā)脆的小冊子放了回去。
最后挑了一本朋友書店一九七五年影印版的王弘撰所著《山志》,精裝帶函套,品相亦佳。這部書國內已有中華書局《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叢書的整理本,由何本方先生點校,文本本身非常易得。再買下這個版本,一是看中它的影印底本是清乾隆年間紹衣堂版,為國內罕見,一般圖書館只藏有道光、光緒兩種刻本;二是朋友書店雖然出版不少學術著作,也影印過《世說新語抄》《韓柳文選》《十八史略》《文章軌范》等漢籍,但前者為今人新作,后者只是京大文學部的漢文教材性質,像《山志》這樣正式的影印古籍似乎僅有此例。更重要的是,圍繞該書的出版,還有一段悠久的學林往事。
二
作為現在京都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漢學書店,朋友書店最早只是日本共產黨旗下東京“大安書店”的京都分店而已。
一九五二年,大安書店由東亞同文書院畢業(yè)生小林實彌創(chuàng)辦于東京千代田區(qū)富士見町,三年后“大安文化貿易株式會社”正式成立,簡稱“大安”。大安書店是家不折不扣的左派書店,店里大部分員工都是日共黨員。創(chuàng)業(yè)之初小林社長經營有方,特意將書店開在東京華僑總會旁邊,借助在日華人的特殊渠道將《人民日報》《新華月報》《人民中國》等報紙雜志,《毛澤東選集》《魯迅全集》等中國內地出版物經香港中轉進口到東京。二戰(zhàn)剛結束時,馬克思列寧主義風靡日本學界,這類書籍非常暢銷,大安書店因此經營得風生水起。
但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中國開始限制書籍出口,大安書店營業(yè)額大幅受挫。一九六八年,會社又受東京大學“安田講堂事件”的波及發(fā)生嚴重內訌,在要不要繼續(xù)售賣中國書的內部派系斗爭中,受到排擠的社員坂本俊彥、嵯峨弘、大胡健一負氣出走,最終引發(fā)連鎖效應,大安書店于次年正式關門歇業(yè)。
但嚴格來說,大安其實一直沒有消亡,只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一分為三:社長小林實彌重整殘部創(chuàng)辦“燎原書店”,取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繼續(xù)在東京保存馬列主義火種。依托大安的書志學團體“古典研究會”正式獨立,搬到東京千代田區(qū)飯?zhí)飿颍髞硌葑優(yōu)榻裉熘某霭嫔纭凹彻艜骸薄4蟀簿┒贾У陝t在前員工、京都大學法學部畢業(yè)生土江澄男率領下,重新整編為“朋友書店”,立足關西,不斷發(fā)展壯大。
在日本戰(zhàn)后影印中國古籍中,我尤愛大安時期的古典研究會影印的《清明集》《新編事文類要啟劄青錢》《三巡奏議》,以及汲古書院的《和刻本正史》《和刻本明清資料集》《和刻本漢籍隨筆集》等叢書。朋友書店影印版《山志》雖然從紙質、裝訂、清晰度上都遠沒有汲古書院那么考究,但也可視為大安留在京都的一抹余暉。
今天的朋友書店在京都市內有兩家店面,一家在神樂岡町的吉田山腳下,一家在北白川畔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南側。它至今秉持著老式書店的規(guī)矩,定期針對京都大學的各個研究科挑選新書,將頭冊送到研究室來,由教授、院生們在“選書會”上共同挑選,不要的書頭冊拿回去,要的書將剩下的全部搬來—從錢穆、長澤規(guī)矩也等老一輩學人的回憶錄可知,民國時期北京琉璃廠舊書店的伙計們,也是以“送頭本”招攬生意的。
“送頭本”在中國早已銷聲匿跡,日本卻延續(xù)至今,個中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中國書籍市場方興未艾,是賣方市場;日本漢學研究在戰(zhàn)后日漸凋零憔悴,是不折不扣的買方市場—土江澄男回憶前京大文學部教授吉川幸次郎時,曾談到在日本開書店的辛酸:“我們這樣做賣書生意的,和相當多的大學老師有來往。其中也有對我們冷眼相待的。而吉川先生卻始終如一,平等相待,言辭亦極親切。且很多老師退休后購書數量明顯降低,而吉川先生卻連報刊都要親自過目。對中國的新刊出版動向也很留心。訂購的書送遲了,也僅是委婉地提一句而已?!保ㄌK枕書《京都古書店風景》,中華書局2015)
汲古書院影印古籍依托的是東京都市圈各高校、圖書館和私人的豐富收藏,故精品迭出;朋友書店依托的京都府相對而言要遜色許多,影印版《山志》可能是可以傲視東都的少數幾例。這部書所用底本是吉川幸次郎的藏書,書的最后一頁吉川跋語寫道:
此卷得之于匯文堂大島五郎,《二集》闕其首卷,略點一過,似在乙酉國變之后。今清水君(茂)因箋《顧亭林集》欲借之,乃重為翻閱?!冻跫肪矶?、《二集》卷四論韻書乃與亭林相發(fā),又言其刻《廣韻》始末。卷五《轉注假借》亦引《韻說》?!抖肪矶撁稌m疑其偽,又言其未必,蓋閻百詩前議論多似此?!冻跫肪硭某饫钯棧娕c《日知錄》同,此又不及屠隆,其說又見卷六《祝允明罪知錄》條。《初集》卷四談傳奇,則亭林之所絕口也。甲寅十月十八日,幸次郎記。
甲寅年是一九七四年,吉川時年七十一歲。跋語所提到的清水茂是吉川的學生,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歷任準教授、教授直到退休,著有《中國詩文論藪》《中國目錄學》等,朝日新聞社一九七四年出版的《中國文明選》叢書第七冊《顧炎武集》由他負責編寫,吉川在這篇跋中也提到了此事。從這條跋中可見,總體而言吉川對于《山志》的評價不太高,不但列舉書中疑似參考閻若璩、顧炎武之處,還指摘它過于拘泥儒家傳統(tǒng)觀念,排斥李贄太過,又好談怪力亂神,弊病著實不少。
當初為了搜尋《山志》,清水茂曾經查遍京都大學、大阪府立圖書館、宮內廳圖書館、靜嘉堂文庫、內閣文庫、東洋文庫等國內圖書館,都不見蹤影。一籌莫展之際他向自己的老師求助:“您知道哪里有人收藏有《山志》這本書嗎?”吉川回答:“我就有呀。”清水后來感嘆,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因為書中涉及顧炎武的史料較多,清水在征得吉川同意后將全書攝影,并有了將底片印刷出版、廣饗同好的念頭。土江澄男對這件事也大力支持,這才有了這部書。
因為是學生借先生的書,由常理推測清水茂自然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損傷。一般古籍影印時為了提高清晰度,通常先將線裝書的裝訂線拆開,逐葉攤開攝影,印完后再重新裝線,這樣成書后版心、魚尾正好在每頁中間。但《山志》明顯是當初未拆線,半葉半葉地攤開攝影,最后將每葉后半與下一葉的前半拼湊在一起,故成書后左右不齊、歪歪斜斜的情況較多,所幸大致不影響閱讀。但從這點小瑕疵中,卻不難看出清水的尊師重道之情。原書完璧歸趙后,吉川又撰一跋云:
山史書跡,存者絕鮮。內藤師《寶左盦》有一便面,向為“十二長物”之一。憶丙寅春畢業(yè)試,師為同考。后數日,謁于田中野仲町蝸廬,鄆城夏渠園(泉)以辟地之客同在。師以眎之夏,嗟賞良久,師因許為解人。幸又記。
丙寅年是一九二六年,吉川畢業(yè)于京都大學文學部的年份。內藤師即內藤湖南,“十二長物”是他最鐘愛的十二件藝術藏品,查《湖南文存·寶左盦十二長物》,其中包括漢鏡、唐磚、明宣宗敕文等,還有顧炎武金扇詩翰一件:“縱五寸三分,亭林先生自錄其所作《周公測景臺》《卓大傅祠》《先圣廟謁七十二弟子》三首示王山史者?!卑雮€世紀后,吉川幸次郎面對著清水茂送還的《山志》,撫今追昔,不禁回想起當年在自己的老師那里目睹顧亭林真跡的那一幕。
當天的座上賓夏渠園(泉),確切地說應作“夏渠園(繼泉)”,是晚清山東鄆城籍進士。他出生于一八八三年,當過地方官和團練副大臣,是晚清舊官僚,但卻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支持山東獨立。一九二五年他在政治斗爭中失勢,步羅振玉、董康等人的后塵流亡日本。夏氏雖然是內藤湖南的客人,但似乎和吉川更為投緣,夏繼泉后來又去了趟大阪,有四天王寺之游,吉川贈他以《次夏渠園先生登四天王寺塔詩韻二首》:
一
平生那有愧孫登,故國風煙客念憑。
日愛清暉營素室,猶憐饕戾似青蠅。
干霄豪氣拂霜劍,如水禪心參佛燈。
夢到大明漁唱穩(wěn),湖樓人在最高層。
二
久留看盡故客櫻,有淚感時濺杳溟。
跋扈中原誰李郭,幽傷北寺淚桓靈。
連年兵起煙塵暗,幾處城空草木腥。
嗚咽清商琴一曲,夜神雨打閣前鈴。
兩首詩均暗暗地以夏渠園比擬明遺民,將中國國內的當政軍閥比喻為東漢末年的亂黨李傕、郭汜之流,并呼應了不久前共同欣賞顧炎武示王弘撰詩扇一事。王弘撰雖然不是明末清初最知名的學者,但從內藤湖南到吉川幸次郎再到清水茂,京都大學漢學的學術脈絡卻通過他這條若有若無的線,一路貫穿下來。
三
王弘撰字文修、無異,號山史、待庵、山翁等,陜西華陰人,南京兵部右侍郎王之良的第五子。王弘撰是明末典型的公子哥,從小被父親帶著游宦大江南北,在官場耳濡目染,還過眼不少名畫、名帖、善本,這些年少見聞后來很多被他寫進書中?!度A陰縣志》這樣描繪他二十歲以前過的奢靡生活:“家既豐,性復瀟曠,喜與當時諸名士游。且豪于聲妓?;ǔ吭孪Γ瑪y杯榼,攜良朋,挈昆仲,倚石臨流,徵奇斗韻。加以翠黛雙鬟,競陳肉竹,風流儒雅,見者謂烏衣諸俊,好音未泯。”
對于這樣的翩翩公子而言,明朝的滅亡意味的是天崩地裂。此后他狂惰自廢,筑廬華山隱居,誓不出仕,并拒絕清政府博學鴻詞之招。雖然生活漸漸變?yōu)楣タ嗍车?,但他好交名士的天性還是一如既往。康熙十六年(1677)秋天,江蘇昆山人顧炎武旅行到華陰時,王弘撰邀請他來家中居住,后來又為他營造齋舍,說服亭林從此定居陜西。
如果看明末馮從吾撰寫的《關學編》,可知關中地區(qū)學術在北宋張載之后,曾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期。但到了明末清初,此地和河北一起忽然崛起,出現了李颙、孫枝蔚、李因篤等大儒。除了王朝更迭的巨大刺激外,和江南地區(qū)的學術交流變得密切也是原因之一,長期居陜食藜的顧炎武發(fā)揮了不小的影響力?!渡街尽分袃H用寥寥幾筆,就將這位“顧怪”描述得非常傳神:
豐姿不揚,而留心經術。胸中富有日新,而不易窺測……行誼甚高,而與人過嚴。詩文矜重,心所不欲。雖百計求之,終不可得。或以是致怨,亭林弗顧也。居恒自奉極儉,辭受之際,頗有量衡。四方之游,必以圖書自隨,手所抄錄,皆作蠅頭行楷,萬字如一。每見予輩或宴飲終日,輒為攅肩,客退必戒曰:“可惜,一日虛度矣?!逼淝趨柸绱?。
顧氏比王氏年長近十歲,名聲也更顯,一直是以兄長的身份與王弘撰交往,以至于《山志》的寫作方式、政治取向、議論內容都明顯受到了《日知錄》的影響,如一個大標題之下經常包含若干獨立的段落,由內容推測,應該是寫于不同時期的讀書札記,最后抄撮編排在一起而成。
因為書中涉及孫傳庭、劉宗周、魏學濂等明末人物,再加上是遺民著述,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后付梓的初刻本很快名列清政府的禁燬書目。六卷本的康熙版《山志》在清末琉璃廠書肆猶有流傳,孫殿起在《販書偶記》記載:“《山志》六卷附《大明世系》一卷。華山王弘撰撰,無刻書年月,約康熙間刊,《四庫》附《存目》,闕《大明世系》?!奔粗挥小冻跫范鵁o《二集》,此版本現國家圖書館有藏。
乾隆年間政治風向改變,明遺民開始受到政府的表彰,王弘撰的《周易筮述》《砥齋集》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山志》也得以重新刊印,即這部乾隆五十三年(1788)紹衣堂刊本。乾隆版《山志》包括《初集》六卷、《二集》四卷共十卷,和后來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光元年(1821)的十二卷本相比少了兩卷,少的分別是《二集》卷一《大明世系》,還有包括《甲子歷》《陽九百六》《召公》等二十五篇在內的《二集》卷二。
不過據孫殿起的記錄,在康熙初刊本《山志》中《大明世系》是附于《初集》之后的單篇,并未正式編入《二集》當中,考慮到康熙版刊于王弘撰生前,這應該是作者的本意。所以道光、光緒本在補足乾隆本《二集》中被刪掉的原卷一時,又將《大明世系》列為《二集》第一卷,這就徹底打亂了乾隆本的編排次序。換句話說,吉川幸次郎舊藏紹衣堂版《山志》所闕《二集》卷一、附卷《大明世系》并非是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遺失,而是乾隆本原書就如此。
乾隆本中《大明世系》被刪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因為這部分提到了南明“弘光”年號,這在當時是大忌?!抖肪硪粸楹我惨獎h掉就有些耐人尋味了。根據何本方整理本,該卷《遷國》篇云:
蘇文忠曰:“周自平王至于亡,無大失道者,然終以不振,則東遷之禍也。凡避寇而遷,未有能復振者。使平王收豐、鎬之遺民,而修其舊政,以形勢臨諸侯,齊、晉雖強而不敢貳也,而秦亦何自霸哉?”宋人南渡,卒亡社稷,文忠之言似有先見。然而時勢所迫,有不得不然者。若天不生秦檜,使岳武穆得行其志,則臨安未使非中興之基。古今覆轍相尋,可勝嘆邪!
文中蘇文忠即蘇軾,引文來自他的名篇《平王論》。王弘撰在這里以南宋比南明,以臨安比南京,明眼人都能看出他是在說南明若無馬士英、阮大鋮等奸臣,則收復北境并非無望。同卷《中興》篇有“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之語,《殷人》篇又有“殷之臣民終不能忘殷,箕子朝周過殷故墟,作《麥秀》之歌,殷民聞之皆為流涕”云云—這種政治影射實在有些露骨,在盛行文字獄的乾隆朝,可能會給王弘撰后人、書肆、刻工都帶來殺身之禍。
考慮到這一點,將卷一全部刪掉,并從卷二開始編頁碼,用類似于“開天窗”的方式清楚地留下剜改痕跡以待后來人,未嘗不是弱者最后的反抗。從這點看,紹衣堂版雖不是《山志》初版,也不是最全版,但其版本學價值是不可磨滅的。只是當時文人士子們通過“墨臺”“挖空字句”“空格”“缺遺”等方法,主動刪去違礙內容的例子過多,最終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據《清代禁書知見錄外編》記載,紹衣堂版《山志》不久后也遭到禁燬。
四
最后的問題是,吉川幸次郎究竟是在哪一年購得這部紹衣堂版《山志》的呢?遺憾的是跋中并沒有明說,僅言“得自匯文堂大島五郎”。一九六六年第二十五卷第一號《東洋史研究》上,刊載有外山軍治撰寫的《悼念匯文堂主人大島五郎》一文,顯示五郎是在當年四月二十三日因病去世的,由此可以判斷吉川購入此書必定在一九六六年之前,但更具體的時間已不可考。
大島五郎一九○一年生于京都,是家中五男。十九歲那年他剛從京都一中畢業(yè),創(chuàng)辦匯文堂的長兄大島友直剛好去世,于是原本準備繼續(xù)升學的五郎臨時決定接手店鋪,成為二代目。盡管最初沒有任何經營書店的志向和經驗,但五郎生性誠實勤勉,漸漸在古書業(yè)界贏得口碑。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今天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還叫“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報告都交由匯文堂出版,包括重澤俊郎《左傳賈服注攟逸》、常盤井賢十《宋本禮記疏校記》等。
一九三五年,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室、東方文化學院決定共同創(chuàng)辦《東洋史研究》雜志,但苦于缺乏資金,大島五郎依然決定提供支援。每期雜志出版時,匯文堂都會在書末刊登新書廣告,五郎則向雜志支付高額的“廣告費”為報酬,并幫助將它銷往全國甚至海外。學術雜志本來銷量就不大,尤其在創(chuàng)辦之初更是如此,所以五郎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
悼文的最后,外山軍治寫道:“不只是東洋史研究者,京都的中國學研究者也經常要勞煩大島氏。匯文堂超越了單純的中國書籍專門書店的范疇,幾乎變成了類似于中國學研究者交際中心那樣的地方,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每次只要去匯文堂就能得到很多新消息,在那里說話,傳達效果也很好,這就是匯文堂對于學界直接或間接的貢獻?!?/p>
二戰(zhàn)結束后,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來京都訪學,匯文堂揚名國際,海外訂單紛紛來到,很多美國大學、研究機構都要通過大島五郎訂購漢學書籍。但盛極而衰,在五郎逝世以后,匯文堂后繼乏人,其地位漸漸被朋友書店所取代?,F在匯文堂書店在京都御所東南面的信富町上,只是我兩次在工作日特意騎車經過,都是大門緊閉,只看到內藤湖南題寫的“匯文堂書莊”大字匾額,不知道百年老店最近無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