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琴++++趙敏
摘 要
當前,家庭和學校由于主體參與不足與參與過度,參與領域層次低、表層化,參與權力不明確、參與渠道單一,參與過程簡單、松散,使得家校合作沒能取得應有的效果。構建家校合作新樣態(tài),需要以家校合作的多元化拓展參與的廣度;參與主體從感性走向理性挖掘參與的深度;從設立機構到完善法律制度增強參與的效度;以家校雙方的教育素質提升為前提,明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功能界限為基本保障,共同實現(xiàn)有效參與,促進家校之間有效合作與和諧發(fā)展。
關 鍵 詞
有效參與;家校合作;新樣態(tài)
隨著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推進,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已成為共識。但是,盡管當前我國家校合作積極性很高,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其主要原因在于家校合作中缺乏有效參與。家校參與有兩個視角,一個是著眼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學校自身的改進和提高,一個是著眼于學校的輻射作用,面向家長服務,吸納家長作為教育的對象。[1]因此,探討家校合作的有效參與,實現(xiàn)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成長,是構建家校合作新樣態(tài)的必然要求。
一、公民參與理論下家校合作現(xiàn)狀分析
公民參與是指公民參與到社會、社區(qū)等共同體的生活中以便改善他人的境遇或是改變共同體的未來。[2]公民參與不僅是政治參與,還涉及公共經(jīng)濟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雪莉·阿恩斯坦的“參與階梯理論”和約翰·克萊頓·托馬斯的“公眾參與的有效決策模型”作為具有代表性和系統(tǒng)性的參與理論,提供了“誰參與”和“如何參與”的操作化的技術和工具。[3]這一理論模型為人們指明了在政治領域實現(xiàn)有效參與的路徑問題。俞可平指出,公民參與的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參與主體、參與領域、參與渠道。[4]
教育作為文化生活的準公共產品,教育參與具有促進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雙重屬性。因此,教育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5]當前,家庭和學校的參與效果并不明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雙方?jīng)]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參與,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主體參與不足與參與過度并存
家長、教師是家校合作參與的主體,家庭的社會資本以及家校雙方的合作立場共同影響著家校參與的效果。社會學者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認為,具有社會優(yōu)勢地位的家長在參與中往往帶著階層優(yōu)勢,而處于低社會階層的家庭由于缺少教育傳統(tǒng),父母不注重教育,較少參與子女教育。[6]來自低層的父母由于和教師交流時缺乏自信,對參與的方式和參與程度沒有把握,會逃避與教師交流,導致有效參與的自我淘汰。而部分社會優(yōu)勢地位的父母以一種利益投資者的姿態(tài)參與學校教育,導致過度參與的出現(xiàn)。而在家庭內部,父母受工作、學歷、社會階層等各種因素影響,家庭教育經(jīng)常處于失語與忽略性的非干預狀態(tài)。
家校雙方對教育角色的認知偏差也會影響參與熱情。傳統(tǒng)觀念認為,學校教育是教師的職責,家長是學校教育的旁觀者,學校和教師是教育實踐中的權威者。由此,導致家校合作關系處于被動和服從的畸形狀態(tài)中。教師對家長參與的歡迎態(tài)度是影響參與的另一個因素,實踐中,他們常常是一方面希望家長參與進來,一方面又擔心家長專業(yè)不夠,這使得家校參與局限于積極家長和個別教師之間。同時,當前家校參與絕大部分是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其他科任教師除課堂管理之外,對學生的教育參與嚴重不足,難以實現(xiàn)以有效參與促全員發(fā)展的目標。
(二)參與領域層次低、表層化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任務是將人培養(yǎng)成一個有知識、有德行、有虔信的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三種能力的獲得一脈相承地貫穿于人的整個教育生活中。正如費孝通所指出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無非為塑造社會所需要的公民。[7]當前,以升學目標為首的教育價值追求模式,使得家校參與領域集中在智育方面,更多關注學生的工具性行為發(fā)展,即技能性知識的提升。比如家訪、家長會的主題大部分是學習,家校通、微信群的交流信息是作業(yè)的布置及完成情況。而家校之間就學生符號性行為以及交往性行為的商討則缺乏深度,比如對學生課外課堂行為表現(xiàn)、學生的興趣特長、學生在校的人際關系等成長情況缺乏深入分析。
家校參與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還能幫助教師運用專業(yè)知識幫助家長提高教育素養(yǎng),進而為家校合作搭建多種溝通渠道。而當前的家校合作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規(guī)律等專業(yè)培訓或溝通交流比較少。家長參與學校教學管理、安全管理、課程設計、校風建設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渠道。
(三)參與權力不明確、參與渠道單一
權力主要指具備做某種事的能力,是影響乃至支配他人的一種力量。當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還十分薄弱、有限,呈現(xiàn)被動性、邊緣性和隨意性的特點。家長的參與權利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多由學校主觀決定,家長和學校不是地位相等的權利主體,前者受后者的規(guī)定和限制;家長權利處于邊緣位置,突出地表現(xiàn)為家長缺乏學校教育及有關事務的決策權。[8]權力的不明確導致家校參與隨意性很強,家長的重視度不夠,發(fā)揮的效能有限。
當前,家校合作參與的主要渠道是網(wǎng)絡信息交流和形式化的家長會,微信群、QQ群、家校通成為了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網(wǎng)絡溝通便捷、快速、透明,但是缺乏現(xiàn)場與互動性,常常會導致信息失真。面對面的參與渠道大部分是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這種單一的聽取匯報式、學習安排指令式的合作方式,難以充分實現(xiàn)家校合作的效能。
(四)參與過程簡單、松散
當前,家校合作中缺少統(tǒng)一的管理機構、規(guī)范的運行程序、評估反饋體系都處于缺失狀態(tài),導致家校參與過程簡單,參與形式松散。除家長會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外,其它的家校合作隨意性很強。對年度開展家校合作參與內容沒有總體計劃,參與目標不明確,參與人員沒有指標要求,參與過程沒有設立監(jiān)督反饋機制,參與結果沒有建立長效的跟蹤、反饋機制,由此導致家校合作停留在診斷問題的層面上。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教師與家長才會進行 “救火式”溝通。這種解決問題的合作方式通常發(fā)生在優(yōu)等生和問題學生身上,而那些循規(guī)蹈矩的中等生往往缺失了教師的關注。endprint
二、家校合作新樣態(tài):實現(xiàn)有效參與
有效參與,是指社會參與主體通過適宜的參與途徑,有深度、有限度地參與到公共決策過程,通過在此過程中的完整的意見表達和利益博弈,對決策制定者產生實質性影響,使其需求和建議在最終的決策結果中得以體現(xiàn),或者得到需求未被滿足、建議未被采納的回應和反饋。[9]構建家校合作新樣態(tài),需要學校與家庭在參與的廣度、深度和效度上下工夫。
(一)家校合作多元化:拓展參與的廣度
實踐證明,越多的家長及教師參與家校合作,意味著加入更多的教育智慧,更多的價值和利益訴求被重視,更多的意見被采納。因此,通過實現(xiàn)家校合作多元化來拓展參與的廣度,提高參與有效性。應關注多樣化的參與內容,開展多元化參與形式,使廣大的“潛在參與者”真正成為“現(xiàn)實參與者”。
1.實現(xiàn)全員參與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是從屬與服從的關系,兩者應該目標一致,地位平等,相互承讓的平等合作。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認清自身角色,轉變參與立場。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家校參與對子女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克服由于工作、心理、社會地位等阻礙參與的因素,積極參與學校教育中來,從原來的教育旁觀者轉變?yōu)橹С终?、學習者甚至是決策者。教師則應以歡迎的態(tài)度主動邀請家長參與學校課堂和教學管理,要重點關注參與不足的家庭,幫助其樹立參與自信。同時學校搭建多種平臺增加家長參與的機會,從原來的絕對權威者轉變?yōu)榻逃龑д?,實現(xiàn)家長和學校教師的全員參與。
2.參與內容多樣化
家校合作參與應打破傳統(tǒng)片面關注學生智育的單一狀態(tài),而更多地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家長教育知識、教育素養(yǎng)的提高。圍繞著如何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目標,家校雙方就學生的品德、習慣、興趣、認知、人際交往、責任感上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深度分析,了解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特長,契合家庭和學校雙方教育目標。教師和家長從教育觀念、教育規(guī)律、教育方法上交流對話,學校通過舉辦會議、專題講座、家長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家長和學校的自我成長。
3.參與形式多元化
家校合作參與廣度需要在時間與空間上體現(xiàn)。除了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形式的家校參與外,學校可以通過多種專題活動日的形式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走進學校實踐課程,在實踐中體味教育的意義,在游戲活動中與學生一起成長。鼓勵家長參加學校年度或者年終會議,聽取學校的會務報告,以生活教育者的身份為學校教育管理獻言獻策。
(二)從感性走向理性:挖掘參與的深度
積極參與是情感層面上樂于、愿意參與,是一種熱愛和認同,屬于感性層面。有效參與作為認識層面上的正確觀念和科學方法的體現(xiàn),追求一種能力的獲得和產生預期的影響效果,屬于理性層面。要挖掘家校參與的深度,就應從情感上的積極參與走向認識上的有效參與。
1.增強理性參與意識
理性科學的參與意識能挖掘參與的深度。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社區(qū)等可通過宣傳、培訓、鼓勵等多種方式激發(fā)雙方參與合作的內驅力,讓雙方產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長的意愿,但同時也讓雙方認識到有科學的教育方法,有正確的參與立場才能引導教育。要清晰界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功能邊界,才可以保證參與的科學性、有效性、適度性。
2.提升科學參與技能
就參與合作的內容、參與方法、參與技巧技能開展培訓,能有效提升家校參與效果。學校可定期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類講座,通過案例分析激發(fā)家長主動思考教育中的難題,提高家長教育素養(yǎng)。還可以針對教師開展與家長溝通技巧的講座,開展情境教研活動,提高教師與家長溝通效能。只有采用科學的溝通方式,才能有計劃、有目的、有方法地促進家校合作。
(三)從設立機構到完善法律制度:增強參與的效度
有效的家校參與,能達成家校合作的異質互補、同質共進、平等共享的效果。參與主體應在機構和制度的規(guī)約界限上實現(xiàn)言論和行動自由。使家校合作參與呈現(xiàn)制度化、合法化、常態(tài)化。
1.設立相應的支持管理機構
教育行政部門、政府、社區(qū)、學校應共同進一步規(guī)范家長委員會、家校聯(lián)合會、家長學校等社團組織的管理,安排專職人員任職,賦予職位和權力,明確家校合作事項的年度計劃、目標要求以及執(zhí)行措施,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設定評估標準,并爭取一定的經(jīng)費保障。使家校合作按照有計劃、有目標、有反饋、有評估、有保障的管理程序運行,形成較完整的家校合作參與管理機構和組織網(wǎng)絡。
2.完善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規(guī)
目前相關法律雖然強調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對于主體的參與權力、參與職責沒有明確界定,家校參與的領域也模糊不清。美國“2001年《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規(guī)定凡是接受聯(lián)邦教育資助的學校,都必須有一項書面的家長介入政策,包括學校與家長合作的相關條款,學校必須與家長合作制定開放和培養(yǎng)兒童的計劃,并與家長達成一致意見”[10]。因此,盡快賦予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相關權利,明確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知情權、對學校管理的建議權等直接決定了家長參與的理性及參與的廣度,家長對學校管理的提議權和決策權拓寬了家長參與的深度。
三、家校合作有效參與的保障
(一)提升家校雙方的教育素質
教育素質包括教育認識、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行為等。墨子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教育是一個“熏陶暈染”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對另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影響。[11]因此教育參與主體的教育素質影響著教育活動的效果。有效的教育參與活動需要家長和教師以正確的教育方法、理性的教育行為以及以全局性、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能力實現(xiàn)家校參與的效能。需要教師和家長具備良好的教育素質才能互相成長。因此,家校雙方主動通過多種途徑學習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認識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情境化的教育方法,認識各自在家校參與中的角色功能,對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有正確的認識,對自身行為充滿信心。通過自身教育素質的提高增強家校參與的功效感,有效地把握教育分寸,才能使家校合作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endprint
(二)明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功能界限
當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不再是順序模式,而是重疊模式。加強兩者有機結合是家校合作有效參與的基本原則。明確界定兩者的法律邊界,合理銜接,既不孤立脫離,又不互相僭越,且能很好地協(xié)作,是有效參與的基本訴求。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家庭教育更多注重德育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學校教育專注于知識的傳授和內化,雙方自覺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和使命,不能因為家校合作的名義而使家長淪為教師的執(zhí)行監(jiān)督助手,家長也不能對學校教育進行不成熟的過度干預,雙方而是相互支持共同培養(yǎng)一個有聰明頭腦又擁有溫暖心的人。
總之,家校雙方擁有積極參與的熱情是家校合作的基本前提,家校雙方的教育素養(yǎng)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家校合作的成敗。但更為關鍵的是應突破家校合作參與的困境,拓寬參與的廣度、挖掘參與的深度和增強參與的效度。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家校合作參與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構建家校合作新樣態(tài)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范秀雙.論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J].教學與管理,2000(8):3-5.
[2]王新松.公民參與、政治參與及社會參與:概念辨析與理論解讀[J].浙江學刊,2015(1):204-209.
[3]劉紅巖.參與主體維度下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路徑[J].經(jīng)濟學研究,2016(9):129-134.
[4]俞可平.俞可平:公民參與的幾個理論問題[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342.html.
[5]范秀雙.論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J].教學與管理,2000(8):3-5.
[6]安妮特·拉魯.不平等的童年:階層、種族和家庭生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
[7]費孝通.生育制度[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13.
[8]范秀雙.論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J].教學與管理,2000(8):3-5.
[9]劉紅巖.參與主體維度下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路徑[J].經(jīng)濟學研究,2016(9):129-134.
[10]陳娟.美國家校合作特色對我國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0(6):155-157.
[11]黃河清,馬恒懿.家校合作價值論新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23-29.
責任編輯 徐向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