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蕾
民俗語言學應用特點
李舒蕾
所謂民俗語言學,顧名思義就是將民間的習俗文化和我們的語言結合在一起的一門學問。民俗語言學最開始的苗頭是在五四運動期間,當然1918年才是民俗語言學的真正亮相。但是,當時這種學問并沒有受到關注,直至1990年,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民俗語言學才得以重獲生機,并發(fā)揮它責無旁貸的作用,無論是傳承還是傳播中國文化,民俗語言學可以稱的上是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民俗語言研究的特點不僅僅是豐富多彩的呈現(xiàn)形式,更吸引大家的是他本身的實用性和應用價值。一個國家的文化想要在世界文化的史書上留下自己的痕跡,僅僅是靠單純的文化表演遠遠不夠,但是當你把文化翻譯成語言或者說將為文化與語言有機的結合,就像全球通用的英語一樣,又有誰會不記得我們國家的文化呢?縱觀民俗語言學近20年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在欣慰對他的研究逐步活躍的同時,也擔心著民俗語言學不平衡的發(fā)展趨勢和對一些領域的研究的空白現(xiàn)象。這似乎就像是一場改革,要循序漸進,但同時也別忘了顧全大局!
民俗語言學應用對外漢語教學。近幾年來,我們的世界地位在不斷的上升,世界影響力也日益增強,一股漢語學習的潮流也吹遍了全球各個角落,孔子學院在國外的盛行就彰顯了我們民族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播事業(yè)蒸蒸日上。作為文化和語言的結合一體,民俗語言學應用在對外教學工作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民俗語言學作為文化的載體有助于外國學生全面完整的,科學地,準確無誤地吸收消化我們的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民俗語言學的融入,會讓他們更加理性客觀地去了解去喜歡我們的文化,使得我們的文化傳播工作不再生硬,從而達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民俗語言學具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民俗語言學應用于辨風正俗。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生活不僅僅只局限于吃飽穿暖了?;ヂ?lián)網的發(fā)展可以說是最偉大的存在,但網上的不正之風已經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秩序和我們的生活!生活里物質土壤可謂是大豐收,但我們的精神土壤卻越來越貧瘠。社會進步的主力軍是我們,同樣我們也是造成社會退步的罪魁禍首。我們似乎已經忘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規(guī)矩,忘記了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卻時時刻刻記得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這豈不是很可笑。這種嚴重西化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更為可恥的就是例如優(yōu)衣庫事件,簡直就是社會的恥辱。我們的輿論會討伐這樣的事情,輿論的來源就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民俗語言學就是一把利劍時刻對我們的道德進行審問,對我們的靈魂進行洗禮。正如美國一位當代的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有一句話說道:“在我們了解了人類習俗的作用和多樣性之前,其他一切復雜的事情都不再值得一提!”民俗語言學也是一把桃木劍,將社會上的妖魔鬼怪全都斬除,讓社會的風氣更加積極向上,社會才能夠大踏步的向前走,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民俗語言學的應用概況。作為社會文化和習俗的主要承載體,民俗語言學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除了上面詳細講述的對外漢語教學和辨風正俗之外,民族語言學還應用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翻譯,語言識別,語言的改革以及考古等方面,這20年來民俗語言學的發(fā)展真的是一個飛躍,無論從質量還是數(shù)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而且,民俗語言學不單單只從語言的方面進行入手,更是從科學的角度去考慮去完善這門實用價值非常高的學問。這樣的結合方法不僅能夠在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作用,還能夠讓我們對民俗語言學的探索有更深層的探索和了解,從而讓民俗語言學更好地為我們,為社會服務!但是我們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民俗語言學雖然涉獵了不少方面,能夠做得精致的還是在少數(shù)。我們都說做事不要求數(shù)量,我們要講究質量。所以即便他已經應用到了考古學,語言識別等領域,其實并沒有真正地實現(xiàn)它潛在的價值和意義。當然,這些事情都應該是慢慢探索來的,所以,我們還是不能驕傲,還是應該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尋找正確的民俗語言學的應用之道!
多門學問的參與。民俗語言學不只是民俗和語言的單純的結合了。回顧往年的民俗語言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其中還參雜著文化、歷史、心理、社會學等學問。這樣多元化的文化結合,不僅豐富了民俗語言學的內容,更是在理論上幫助民俗語言學樹立正確的觀念和觀點,讓民俗語言的發(fā)展擁有更大的一個空間!這種多元化的民俗語言學的落腳點不再是單一的,這些元素的參與會讓民俗語言學錦上添花。當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的時候,我們對民俗語言學會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我們就會打開民俗語言學的另外一扇門窗,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新視角,新風景!
相互影響。其實,在民俗語言學中,我們都會糾結于一個問題,到底是誰造就了誰。兩者間不能簡單的說是用語言來探索民俗,也不能說是靠民俗推斷語言。語言脫離了文化便沒有了內涵,沒有了意義。民俗脫離了語言,又有誰會去傾聽,去傳承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精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薩丕爾曾說過:“語言有一個堅實的地基,那就是民俗,語言無法脫離代代相傳的決定我們生活目標和生活習慣的信仰而單獨存在著”這種無法脫離的信仰就是民俗,相得益彰的民俗與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民俗語言學的存在更是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民俗語言學盡管在這些年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有長足發(fā)展的石頭,但是,在總體上來說,因為民俗語言學的發(fā)展歷史不長,還有許多的問題:首先和研究息息相關的調查工作很薄弱;其次在理論研究上缺少自覺性,在研究中基本沒有什么屬于自己的思考、探索、總結。當今社會,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受到很大的重視,但是民俗語言學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有利因素,沒有大力開展民族語言文化的調查、拯救、保護的工作,并未加強對民族語言學的資料庫發(fā)展,為民俗語言學的未來發(fā)展和研究夯下堅實的基礎。要想打下一個規(guī)范的,科學的,先進的學科,就一定要建立起一個扎實的研究隊伍,當前,民俗研究方面的學者數(shù)量有限,遠不能滿足發(fā)展的要求,所以再學術方面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隊伍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