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幻滅》是茅盾創(chuàng)作的第一篇小說,是《蝕》三部曲的開篇之作。茅盾著重描寫大革命失敗后小資產(chǎn)階級在革命與愛情中的心路歷程,成功塑造了幾位典型的人物形象,從而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其中主人公慧女士,熱烈狂歡,從道德倫理觀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氣質(zhì)都迥異于傳統(tǒng)東方女性,多為人們所指責。
關(guān)鍵詞:幻滅;獨立特行;虛無;抵抗
作者簡介:翟慧鵬,女,漢族,山東東營市人,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學生,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5-0-02
慧女士并非玩世不恭,在那樣一個男權(quán)社會她的獨立特行、離經(jīng)叛道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即便放在當下社會,慧女士這樣的女性形象也有其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她是在用一種另類的方式抵抗社會,而非“玩世”?;叟坎辉鴫櫬涓皇亲晕毅逇?,她受大革命失敗的刺激,被社會中的“男權(quán)”所害,一個弱女子用自己的感性認知做抵抗。這是另類,是個性,也是她不一樣的追求。
一、革命敘事與審美敘事的完美融合
“捷克著名中國文學研究學者普實克認為‘茅盾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當代政治經(jīng)濟事件。他在這些事情剛剛過去,尚未在人們的印象中消退時,便立刻將其捕捉,并熔鑄在自己的作品中了?!泵┒茏髌返囊粋€最為突出的特征,便是它鮮明的時代性。他總是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扣住時代的脈搏,及時抓住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作為作品的題材。
而小說又不僅僅是時代傳聲筒,茅盾把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點還是放在人物上,無論是時代背景還是歷史事件都是人物活動的舞臺,以此來寫人物在這些事件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展示他們的思想和性格。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茅盾通過對人物生活和命運的探索,借助生動的故事和感人的情節(jié),寓有意于無形,令人在美的愉悅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去接受情感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啟迪?!?/p>
“我討厭上海,討厭那些外國人,討厭大商店里油嘴的伙計,討厭黃包車夫,討厭電車上的賣票,討厭二房東,討厭專站在馬路旁水門汀上那班癟三……真的,不知為什么,全上海成了我的仇人,想著就生氣!”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正如在《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便是笑聲,以見她潑辣、豪放的性格。開篇連續(xù)使用七個“討厭”,這種宣泄一下子控制了慧女士通篇的情緒基調(diào),它就像脈搏的跳動一樣字字敲擊著讀者的心靈。緊接著“慧女士半提高了嗓子,緊皺著眉尖說;她的右手無目的地折弄左邊的衣角,露出下面的印度紅的襯衫?!眰魃竦募毠?jié)刻畫仿若將一個憤怒、狷傲的年輕女性樹立在讀者眼前。而她旁邊的靜女士卻是“身段很美麗,服裝極優(yōu)雅”,“印度紅的襯衣”顯然不是優(yōu)雅的,紅色是熱烈的,慧女士便是“幻滅”中的那一抹熱烈的“紅”。
《幻滅》將革命敘事與審美敘事完美的融合避免了內(nèi)容大于形式觀念先行的弊端,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
二、對現(xiàn)實不滿,抵抗虛無
“三年前”慧女士是一個“撅起小嘴,微皺眉尖的生氣‘嬌小姐”,是何以讓她變得剛毅、狷傲、另類,慧女士自己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一切罪惡都是環(huán)境逼成的”。
《幻滅》中的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當時的大革命失敗,全國人民尤其是像慧女士這樣的小資產(chǎn)階級處于深深的悲觀失望彷徨郁悶的心境中。五四而來的“狂飆突進”式的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走入了歷史的消沉期。大革命的失敗一剎那間使得關(guān)于未來的一切美夢被無情地打破,而心靈的創(chuàng)傷帶給那個年代的人的則是無盡的失落和迷茫。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與對革命還有所追求而最終幻滅的靜女士不同,慧女士對所謂的“革命”早已失望。她是一個深受“五四”以來新思想激蕩和啟迪的新女性,她背叛了封建禮教為青年女子所規(guī)范的道路,離開家庭去過巴黎,又來到上海,這些本該使她的眼前打開一個新的世界。然而,在巴黎的兩年,她的生活“風流跌宕”“真正是甜酸苦辣都嘗遍了”。上海也并不是個避風港,“面對著‘拜金主義化的大上海,面對著‘五卅反帝運動策源地的大上海,面對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處在大革命高潮來臨前的大上?!保叟康男那椴⒉黄届o。她討厭上海的喧囂和腐敗,不愿與拜金主義化的上海同流合污;重新回到家鄉(xiāng),母親要急急為她“擇配”,她不愿回鄉(xiāng)去;讓她涌進大革命的激流中,她又有所厭。慧女士也去了武漢,然而卻只是周旋于各種人之間,她“現(xiàn)在是一個冷心人,盡管他們?nèi)绾螣?,總溫暖不了我的心!?/p>
“議論譏笑,她是不顧的;道德,那是騙鄉(xiāng)下姑娘的圈套,她已經(jīng)跳出這圈套。當她確是她自己的時候,她回想過去,決無悲傷與悔恨,只是憤怒——報復(fù)未盡快意的憤怒。如果她也有悲哀的時候,大概是想起青春不再,只剩得不多幾年可以實行她的主義。”她的主義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就是用自身的感性去抵抗虛無的現(xiàn)實。無論是面對革命還是愛情,她都是看似墮落實則另類的態(tài)度,她不顧世俗的看法,敢于沖破傳統(tǒng)道德的束縛。所以,虛無的不是她,是社會,幻滅的不是她,是對革命和愛情普世的追求、慧女士是時代的弄潮兒。
三、慧女士人物形象的意義
“茅盾在<從牯嶺到東京>一文中寫道:‘<幻滅>、<動搖>、<追求>這三篇中女子雖然很多,我所著力描寫的,卻只有兩型。靜女士、房太太屬于同型,慧女士、孫舞陽、章秋柳屬于又一的同型?!边@里提到的兩類女性模式可以說奠定了他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形象塑造的整個基礎(chǔ),以后的女性形象則基本上是這兩類女性的延伸與變通。由此可見,慧女士這一形象有她的典型性在。
茅盾將他對革命問題的思考、對時代的感受融入人物中,使得人物形象豐滿、立體。成功塑造了慧女士這一具有立體感的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形象。
茅盾塑造靜女士這個具有立體感的女性典型,主要不是置于狹小的家庭環(huán)境中,而是把她放在廣闊的時代的大背景下。即遵循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按著她性格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真實地刻畫出慧女士在動蕩的時代的斗爭漩渦里的心路歷程和思想軌跡,生動地展現(xiàn)出她多面的性格特征。endprint
茅盾對慧女士典型的塑造,還表現(xiàn)在對靜女士思想靈魂的剖析上。一方面是在文中多次使用的回憶式心理描寫。“慧女士躺在狹小的行軍床上輾轉(zhuǎn)反身,一時竟睡不著。一切舊事都奔湊到發(fā)脹的腦殼里來了:巴黎的繁華,自己的風流跌宕,幾個朋友的豪情勝慨,哥哥的頑固,嫂嫂的嘲笑,母親的愛非其道,都一頁一頁地錯亂不連貫地移過。”“慧頹然再躺下,第二次回憶剛才的噩夢。夢中的事已忘了一大半,只留下最精彩的片段?!边@些回憶式心理描寫揭開慧女士心底的秘密,特別回憶她做噩夢的那段心理描寫,極其含蓄。另一方面是烘托式的心理描寫,有時為展示人物的精神境界或心理活動,不采取直接的心理描寫,而是從側(cè)面描寫人物寄情或的景物,以此來烘托或顯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叟亢捅卦诠珗@的木椅上歇息,作者在這里沒有直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而是對當時公園內(nèi)朦朧幽靜的景色做了詩情畫意的描寫,慧女士與抱素之間的感情躍然紙上。
茅盾筆下的慧女士,既含有歷史上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的某些性格特點,更富有大革命時期“新女性”的豐富的性格內(nèi)涵,具有深廣的典型意義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結(jié)論: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鼻峨x騷》中的兩句話,意為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小說以此作為引子,寓意小說的主題即為求索,在社會尚未完全覆滅前探求救亡圖存的出路?;叟咳宋镄蜗蟮乃茉毂闶呛嫱辛诉@一主題。同樣的社會背景下,慧女士不迷茫,不軟弱,以一位女性的感性抵抗現(xiàn)實?;叟康膲羝扑榱?,讓它破碎的是社會,是“男權(quán)”??墒撬煌谄渌缘姆鬯榛蛘摺盎脺纭保诘挚?,用自己的思想和靈魂做抵抗。一個“有腦有主張”的“新女性”勢必會找到“求索”的路。
參考文獻:
[1]張立國. 《茅盾小說的時事性》[C].《茅盾研究》編輯部. 《茅盾研究3》. 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8年:179-180.
[2]張立國. 《茅盾小說的時事性》[C].《茅盾研究》編輯部. 《茅盾研究》. 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8年:197-198.
[3]朱德發(fā). 《章靜論——茅盾小說人物研究之一》[C].《茅盾研究》編輯部. 《茅盾研究3》. 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8年:146.
[4]曹偉. 《沖突與抉擇——談茅盾筆下兩類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的歷史內(nèi)涵》[C].《茅盾研究》編輯部. 《茅盾研究5》. 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8年:2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