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東升
每條巷道的盡頭,都有一道巷門,每當遭遇外村蟊賊和匪徒的騷擾時,村民們會把巷道門關上,整個塱頭古村便成了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
黃皞家規(guī)嚴謹,教子有方,7個兒子中有5個考取了功名,皇帝特恩賜兩道楹聯(lián)嘉獎于他,由此成就了“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xiāng)賢”的傳世美譽。
在塱頭古村,吃著魚醬,就代表吃著一條完整的魚,日子是圓圓滿滿的,幸福也是圓圓滿滿的。時至今日,“魚醬”作為古村的經(jīng)典佳肴……
在古時,寒窗苦讀并參加科舉考試,往往是布衣凡人平步青云的唯一出路,而廣州花都的塱頭古村,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嶺南小村。歷代以來,這里因書香飄逸,俊才林立,被譽為“嶺南書香第一村”。
塱頭古村的開村始祖黃仕明,其父親是北宋末年的武狀元,黃仕明于1367年立村,此后,黃氏一族世居此地,創(chuàng)造出了塱頭的百世傳奇。在這座小橋流水的古村落中,精雕細琢的公祠,飽經(jīng)風霜的書院,梳式聚落的街巷,雖歷經(jīng)滄桑,容顏古舊,但一磚一瓦皆是故事……
精雕細琢的“友蘭公祠”易守難攻的“梳式布局”
“塱”,意為江、湖邊的低洼地。這個古村的南面原來是大片的湖澤,而村子就立于湖邊的小崗上,所以得名“塱頭”。在當?shù)兀迕駛儗i頭分為東、中、西三社,東社和中社相連,并與西社以一條名叫“深潭”的小河相隔。古村面積不大,卻保存了近200座明清時期的青磚建筑,這些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嚴謹、對稱,是典型的廣府民居建筑,具有明晰的嶺南特色,其中,精雕細琢的公祠無疑是嶺南建筑文化的縮影。
友蘭公祠位于西社,是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祠堂之一。該祠堂坐北朝南,三間三進,具有嶺南建筑中特有的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并以青磚砌墻,碌灰飾筒瓦,紅泥磚鋪地,極為獨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祠的梁架、檀枋、木柱等均為坤甸木料,這種上等的木料產(chǎn)自越南、緬甸等地,只要輕輕一敲,便會發(fā)出石頭般響亮的聲音,而在古時,能用這種木材的人家,往往非富即貴。
進入友蘭公祠,一幅幅精美的木雕映入眼簾,無論是梁架、廊檐,還是壁面、瓦脊,都雕刻著逼真的圖案,手法精細,取材廣泛。以“寶鴨穿蓮”圖為例:在封檐板的正中央,雕刻著一對在蓮花中游玩嬉戲的小鴨子,鴨子旁刻有一個“甲”字,自古以來,“甲”字就有“高中”之意,若配上荷葉或蓮花的圖案,就有了“狀元及第”和“逢考必中”的寓意。此外,整個圖案以緄邊紋裝飾,不僅立體繁復,還顯得封檐板極為輕盈,猶如垂掛于屋檐之下的一匹綢緞,實為公祠之精華。除了精美的木雕,在公祠的二進中,還有全村唯一的接旨亭。據(jù)古村族譜記載,該亭是祠堂始祖為迎接圣旨而修建,亭內懸掛著“芳徽克紹”的木匾,意為繼承先人美德,至今保存完好。
塱頭古村的小巷多以“里”命名,由東往西,現(xiàn)有善慶里、新園里、敦仁里等18條傳統(tǒng)古巷,每一條街巷均由石板鋪砌而成,步行尺度恰到宜人。在村中,若把祠堂、書室作為統(tǒng)領,由南向北的街巷排列整齊,其古村格局便如同“梳子”一般,被稱為“梳式布局”。
這種梳式聚落的建筑格局,是嶺南廣府最主要的村落組織形式,不僅獨具古村特色,而且相當實用。每條巷道的盡頭,都有一道巷門,每當遭遇外村蟊賊和匪徒的騷擾,村民們便會集中起來,把每一條巷道的門關上,這樣一來,整個塱頭古村便成為了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外敵入侵實為困難。當然,除了街巷的防御保護之外,在塱頭古村,每一座建筑的木門都包裹著鐵皮,門框均用堅固的花崗石鑲嵌,屋內則半尺就立一根粗壯的圓木……這些細節(jié)的規(guī)劃,都是古時的村民們?yōu)榉烙鶖橙硕O計出的建筑形式。
古村盛行好學之風“第一高官”成就百世書鄉(xiāng)
塱頭古村的村民多姓黃,追溯族譜,遷居南雄珠璣巷的黃居正和夫人米氏為第一世祖。在塱頭古村,每逢佳節(jié),黃氏后裔都會聚集村中,共同祭拜第一世祖。據(jù)村里老人介紹,這百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禮俗,還要從黃居正的夫人米氏說起……
黃居正生于北宋末年,在考取武狀元后,因受奸臣陷害,舉家遷至南雄珠璣巷避難,而黃居正的夫人米氏是一位才貌雙全的賢妻良母,在黃居正潦倒苦悶之際,她為開導丈夫,寫下一首詩:“駿馬堂堂出異疆,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愿蒼天重庇佑,三七男兒永熾昌?!闭沁@首勵志詩,堅定了黃居正及其后人立家創(chuàng)業(yè)的信心,并成就了后世興旺發(fā)達的黃氏一族。舊時,村中的書室老師都要教學生念這首詩,并且,學生無論去到誰家,只要能背得這首詩,村民便會請他吃飯。時至今日,除了塱頭古村,在南粵眾多黃氏族人立村之地,子子輩輩都能背誦此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