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執(zhí)行/崔希娟
孩子從出生那刻起,就需要與外界建立連接,這是他的本能,是天性。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連接就是和教養(yǎng)自己的人建立關(guān)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子關(guān)系。通常,親子關(guān)系越親密,孩子就會有更多的安全感,孩子的成長就會越順利。
如今的家長越來越重視親子關(guān)系,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和孩子“溝通”這件事兒,勢必躲不開。
欣欣在畫畫,一時忘了吃飯時間,媽媽再三催促,欣欣覺得不餓,只想畫完再吃,就沒理會媽媽,繼續(xù)畫畫。媽媽生氣地走進欣欣房間,奪過欣欣手中的畫筆,往書桌上一扔,把欣欣拖到飯廳……欣欣一陣哇哇大哭……
小明覺得飲水機是個新鮮事物,想要探索一番,剛伸手就被爸爸嚴厲喝止,同時被爸爸抱開數(shù)丈遠。小明碰不到飲水機,只好去玩別的??蓻]過多久,小明趁爸爸不注意,慢慢靠近飲水機,手又伸了過去……
小宇搶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爸爸看到了,非常生氣,大聲斥責小宇,還讓小宇跟對方說“對不起”。小宇不肯說,爸爸就講了一堆大道理,小宇在爸爸的堅持之下,很不情愿地說了“對不起”,然后大哭不止……
這些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些家長看似都和孩子有“溝通”,但實際上他們溝通的結(jié)果并不盡如人意。爸爸媽媽常常困惑:為什么我好話壞話說了一大堆,孩子還是我行我素,不領(lǐng)情、不明白、不愿意配合?
其實,這些家長所謂的“溝通”,只是在單方面給孩子提出要求,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試圖解決問題,只是在進行“假溝通”。
P2
“假溝通”面面觀
情形1.當家長對孩子提出某種要求的時候
嘟嘟3歲,正在玩積木。媽媽一看時間,該去外婆家了。于是,一邊準備出門的東西,一邊遠遠地對嘟嘟說:“嘟嘟,別玩積木了,我們該去外婆家了!”可是嘟嘟依然一動不動,繼續(xù)玩。媽媽走到嘟嘟旁邊,又說了一次,可嘟嘟還是無動于衷。于是,媽媽蹲下身子,一邊把積木收進盒子,一邊批評嘟嘟不聽話。嘟嘟見狀,“哇”的一聲就哭了,大叫著:“我要玩積木!”媽媽被這突如其來的哭聲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家長們常用“自說自話”來形容自己的孩子聽不進大人說的話,自顧自做事的樣子,并對此表示很無奈。同時,家長又很羨慕、佩服老師,因為在幼兒園里,老師面對二三十個孩子發(fā)出一個指令,孩子們都可以照著去做。
那么,為什么孩子有時候可以接收指令,并執(zhí)行,有時候卻在屏蔽指令呢?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發(fā)指令的時機和發(fā)指令的方式。
家長的認識誤區(qū)
●誤把“聽”當作“聽到”。
“聽”和“聽到”是有區(qū)別的。只有孩子“聽到”了指令,才有可能理解并執(zhí)行指令。盡管孩子聽力沒問題,但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沒有停留在家長希望他聽的事情上,孩子是不會聽進去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把話當成耳旁風”。
●誤認為孩子“聽到指令”就一定會“執(zhí)行指令”。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過高了。孩子和家長一樣,有支配自己行動的意識,因此,孩子即使是聽到了家長想要他做什么,也有可能不愿意去照做。如果家長不能意識到這點,就會認為是孩子不好、不聽話。
家長的不恰當做法
●對著孩子的背影說話。孩子身高低,家長如果站在孩子背后或者對著孩子的頭頂說話,孩子基本都不會重視這個從背后或頭頂傳來的聲音。就算家長說好幾遍也等于沒說。
●語言表達不夠清晰。有些家長的說話習慣就是語速快、音量小,或者用詞不夠簡單。對于語言能力還在發(fā)展中的孩子來說,他很可能無法理解家長說的每一個詞,即使聽了也沒有聽懂,自然不會照做。
●突然中斷孩子正在專注做的事情。大家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自己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最不喜歡別人來打擾。孩子更是如此。如果此時有人突然打斷他正在做的事情,要么會引起他的負面情緒,要么就是他堅持做自己的事情,不愿配合執(zhí)行指令。
智慧爸媽這樣做——
1.先讓孩子注意到自己,再發(fā)出指令。
家長可以走到孩子面前,叫孩子的名字。當孩子看自己的時候,家長看著孩子的眼睛,清晰緩慢地說出自己的要求。如果孩子聽到你叫他的名字,還是沒有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你可以輕輕拉住孩子的雙手,再次叫孩子的名字,讓孩子注意到你的存在。
2.向孩子提前預(yù)告將要發(fā)生的事情。
如果孩子非常專注當下的事情,家長可以用提前預(yù)告的方式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比如,在孩子面前放一個沙漏,告訴孩子沙漏里的沙流完后,就要結(jié)束當下的活動了。
3.解釋、告知孩子做這個事情的原因和結(jié)果。
當孩子不愿意配合家長的要求時,家長可以選擇等待、也可以選擇放棄。如果家長認為這是一件必須要去完成的事情,就需要很耐心、很真誠地告訴孩子,你為什么要提出這個要求,以及這樣做了之后,會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
P3
情形2.當“不好/不幸”的事情發(fā)生的時候
小美的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小美從小由保姆阿姨照顧長大,所以和阿姨的感情很深。可最近阿姨家里有事,必須回老家,不能再照顧小美了。小美媽媽擔心小美會因為阿姨的離開而傷心,決定不告訴小美真相,趁帶著小美出去旅游的時候,讓阿姨悄悄離開。之后,每次小美問起阿姨,媽媽就說:“阿姨過幾天會回來的?!眿寢層X得,孩子還小,很快就會把阿姨忘了。結(jié)果,小美天天盼著阿姨回來,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好……
小美媽媽的處理方式體現(xiàn)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與保護”,可謂“用心良苦”。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也是如此,都在竭盡全力為孩子呈現(xiàn)這個世界的“美”,而盡量讓“丑的”“壞的”事物遠離孩子。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的生活中難免會發(fā)生大大小小、各種各樣不好的、不幸的、甚至讓人非常悲傷的事情,而我們的孩子也常常被牽涉其中。
這時,家長似乎就面臨著巨大的難題,一連串的問題縈繞在頭腦里:到底是告訴孩子真相,還是編造一個“善意的謊言”?endprint
家長的認識誤區(qū)
●孩子是可以“騙”的。
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子,騙騙不要緊”,更有甚者會以“騙小孩”為樂,看著孩子上當受騙的樣子覺得很有趣,很有優(yōu)越感。殊不知,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chǔ)上的。經(jīng)常欺騙孩子,孩子會慢慢不信任家長,甚至由此會引發(fā)孩子安全感的缺失,為今后的成長埋下隱患。
●孩子會因為我說了真話而不再愛我。
有時,家長覺察到自己犯了錯,對孩子深感內(nèi)疚,但就是不敢告訴孩子真話。家長認為自己如果說了真話,孩子就會認定家長不好,會討厭家長。爸爸媽媽別忘了,孩子對你們的愛是“無條件的”,當孩子知道了真相,也許會很不開心,也許會暫時遠離你,但只要你還在孩子身邊一如既往地陪伴,孩子的負面情緒終究會過去。相反,謊言只能帶來一時的“風平浪靜”,已經(jīng)造成的結(jié)果遲早會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到時很可能還會因為之前的“欺騙”而使孩子更加憤怒和傷心。
●孩子太小,不能理解家長。
在很多家長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永遠是幼稚的、弱小的。這使家長在處理問題時,會“看低”孩子的理解能力。家長會想,我跟孩子解釋這么多,他也聽不明白,那我還不如不說。實際上,3歲以上的孩子對于一般事件的描述,尤其是對于情緒情感的表達,都可以很好地理解。
家長的不恰當做法
●對孩子說謊。當孩子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家長就會用“哄騙”的招數(shù)來讓孩子滿足自己的要求。比如,想讓孩子聽話,就會說“你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會把你抓走”;想讓孩子不對某個東西感興趣,就會說“這個東西壞了/這個東西不好吃……”對于小月齡的孩子來說,這些話語也許會管用,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判斷力、分析力都在增長,孩子就不那么容易上當了。也許是家長嘗慣了之前的甜頭,盡管知道孩子越來越難騙,還是要編造謊言來掩蓋一些事實,尋求解決問題的“捷徑”。
●不愿意向孩子道歉。有些家長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但依然不愿意向孩子道歉,甚至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忽視孩子的感受。家長這樣做的原因很可能源自對親子關(guān)系的不自信,也有可能是沒有意識到道歉可以幫助孩子疏解情緒,也有可能是擔心“道歉”就意味著失去家長的權(quán)威,有損親子關(guān)系。這樣做的結(jié)果卻往往是,孩子從家長那里得不到理解,感受不到歉意,就更加難以原諒家長,反而損害了親子關(guān)系。
●用轉(zhuǎn)移注意力來代替溝通。小寶寶要抓危險物品,家長會拿個玩具往寶寶手里一塞;大一點了,寶寶要黏著媽媽,外婆把寶寶抱起來到公園轉(zhuǎn)一圈;再大一點,家長覺得孩子跑來跑去、嘰嘰喳喳很鬧心,就用一個手機或者平板電腦讓孩子安靜下來……這些做法看似有效,實則治標不治本。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方法也會越來越不管用,還有可能讓孩子養(yǎng)成一些壞習慣,比如“迷戀”電子產(chǎn)品。
智慧爸媽這樣做——
1.找個適當?shù)臅r機,跟孩子講真話。
這里說的合適的時機指的是孩子情緒比較平穩(wěn)的時候,不是非常興奮,也不是情緒低落的時候。
2.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中國人大多情感內(nèi)斂,很少表達內(nèi)心感受,對于很多成年人來說,要把“難過”“傷心”“委屈”這些字眼如實對孩子表達出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你能夠做到,孩子就可以更容易理解、接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更容易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3.主動向孩子道歉。
當你看著孩子的眼睛,用誠懇的語氣說“是我不好,我不應(yīng)該……希望你能原諒我……”時,孩子與你之間會被真情所連接,他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與尊重。同時,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會更加鞏固,會獲得孩子更多的信任。
4.和孩子商量如何補救。
孩子自己是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所以,家長最好耐心傾聽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表達不清,家長可以適當猜測和引導,幫助孩子表達清楚。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要求很難做到或者要求過多,那么還是要坦率地表明做不到的原因,以及可以做到的程度,最終,和孩子達成一致意見。這可能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家長需要有極大的耐心。
P4
情形3.當孩子出現(xiàn)不當行為的時候
琪琪的媽媽最近給琪琪生了一個小妹妹。小妹妹的到來讓全家人都很開心,唯獨琪琪變得經(jīng)常發(fā)脾氣,還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有一天,琪琪非要拿妹妹的奶瓶喝水。爸爸看到了,馬上要求琪琪放下奶瓶,告訴她這是妹妹的奶瓶,她不能用。琪琪不聽,非要用。爸爸又繼續(xù)給琪琪講道理,琪琪還是不肯松手,并且大聲尖叫起來。爸爸覺得琪琪越大越不懂事,很是頭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有偏差的行為。這些行為的出現(xiàn)并不代表孩子發(fā)展不正常,而是在提醒我們,孩子的心理或者生理正在發(fā)生變化。家長看到孩子的偏差行為,第一反應(yīng)往往是想要制止,想要改變。然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行,不可以”,緊接著會講道理或者直接要求孩子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溝通往往不太奏效。究其原因是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真正的“情感連接”,在沒有連接的情況下,孩子是很難接受家長的建議的。
家長的認識誤區(qū)
●做錯了,就應(yīng)該馬上改正。
有錯就改,是很多人的做事準則。但在孩子身上,這樣的要求未免有些過高。孩子的偏差行為一般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出于他的某種需要。換句話說,孩子并不知道他自己的行為是不當?shù)模切枰{(diào)整的。所以,在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且不明了自己錯在哪里的情況下,要求孩子改變行為,是很難達成的。
●小時候就這樣,長大了也會這樣。
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家長會很擔憂——孩子現(xiàn)在很喜歡搶別人手里的東西,我可不希望他將來是一個霸道、不合群的人,我希望他做一個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的人,所以,我絕不能讓他養(yǎng)成搶別人東西的壞習慣。這樣的思路無疑是用定勢思維取代了發(fā)展性思維。孩子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的,盡管童年經(jīng)歷會影響其成年,但沒有一個成人會和自己的幼年一模一樣。所以,家長完全不必有這樣的擔心。endprint
●家長要有權(quán)威,孩子就是要聽大人的話。
確實,家長需要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但權(quán)威感并非透過“孩子是否聽我的話”來衡量。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規(guī)矩,孩子肯定是要掙脫的。強按著孩子的頭做事,總有一天孩子會反抗。而且,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邏輯和尊嚴,沒有真誠的溝通,孩子怎么會心甘情愿地服從?
家長的不恰當做法
●不探究孩子犯錯的動機和意圖。家長一著急,就忘了要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往往眼里只有孩子的表面行為,而忘記了孩子背后的行為動機和意圖。于是,在溝通的時候,家長只是強調(diào)道理,提出要求,并不關(guān)心孩子的實際需求,甚至會認為孩子是故意搗亂。
●強行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當孩子不配合時,有些家長會出于擔心孩子的身體安全等原因,強行讓孩子改變自身的行為。反抗性強的孩子很可能因此而大哭,家長若以暴治暴,就會將“溝通”演變成一場“打罵”。反抗性弱的孩子一時會接受家長的要求,但內(nèi)心的不平衡、委屈、不滿足等感受會一直壓抑在其心底,終有一天會另尋出口。
●逼著孩子道歉。道歉是成人世界的“禮貌規(guī)范”,非常講究禮貌的家長就會堅持讓孩子給別人道歉。若孩子不肯,家長就會覺得很沒面子,于是就想方設(shè)法讓孩子說出“對不起”三個字。其實,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們還很難理解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情。而且,孩子也有自己的尊嚴,也會難為情,個性不同,表達歉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強行讓孩子道歉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讓他們成為沒有自信心的人。
智慧爸媽這樣做——
1.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需求。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不當行為,希望家長可以先保證孩子的安全,然后問一句:“寶貝,你想干什么?你有什么需要可以跟我說。”一般情況下,孩子會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如果孩子沒有說,家長可以繼續(xù)猜測著詢問,通過孩子的回應(yīng)來判斷。隨后尋找更合適的滿足孩子需求的方案。
2.給孩子一定的時間,等待孩子主動改變。
有時候,孩子因為情緒的關(guān)系,還是會堅持自己不當?shù)男袨?。這種情況下,建議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又不傷害別人的基礎(chǔ)上,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允許孩子維持現(xiàn)狀,度過心理緩沖期。同時,家長的耐心陪伴、擁抱親吻等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轉(zhuǎn)變。
3.允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歉意。
當家長想要孩子表達歉意時,建議家長考慮一下孩子的個性,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比如,有些孩子會低下頭,有些孩子會沉默不語,有些孩子會扎在家人懷中,有些孩子會跑開……了解孩子的家長,都能感受到,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孩子已經(jīng)覺察到了自己的行為不合適,而表現(xiàn)出來的歉意。家長需要寬容一些,接納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
P5
情形4.當家長不能或者不想滿足孩子的需求的時候
4歲的帥帥是個小書迷,每天都要纏著媽媽講很多本故事書。外人知道帥帥這么愛看書,都很贊賞??墒菐泿浀膵寢寘s對此感到苦惱。因為,媽媽每天下班回來已經(jīng)很累了,還要給帥帥講1個多小時的故事書,身心真的非常疲憊。她自己已經(jīng)感覺到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陪讀幾乎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墒且幌氲胶⒆訍劭磿羌檬?,就覺得沒有理由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只能自己咬牙堅持下去。
在親子關(guān)系里,家長總是會竭盡全力把最好的給孩子,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似乎這種“忘我”的愛,才是負責任的表現(xiàn),才讓家長覺得安心。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和研究表明,“愛他人”的能力首先是要建立在“愛自己”的基礎(chǔ)上。沒有“自我滿足”,只有“滿足他人”的生活會讓人崩潰,最終自己和他人都會痛苦,彼此的關(guān)系也會破裂。母親也不例外。母親首先是一個人,母親需要首先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
家長的認識誤區(qū)
●為了孩子,我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
家長,尤其是媽媽,經(jīng)歷了十月懷胎,會視子如命。這些女人有了孩子,會忘記其他的種種身份,只想著扮演好“母親”這個角色,然后把所有的熱情、時間、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再苦再累,都毫無怨言??墒沁@樣做,不僅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憔悴,越來越焦慮,而且還會讓孩子和家人感受到無比大的壓力,甚至產(chǎn)生抗拒。因為,沒有人能夠完全無私的付出?!白晕覡奚钡哪赣H會對孩子產(chǎn)生過高的期待,也會要求家人和自己一樣犧牲,當孩子和家人不能滿足自己時,她就會焦慮、就會傷心和憤怒,接下來等待她的往往就是關(guān)系的破裂。
●家長不能在孩子面前示弱。
人人都有缺點,人人都有軟弱的時候。那些心中只有孩子的家長當然也不例外。但因為他們心中沒有自己,全部期待都在孩子身上,就會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自己的缺點和軟弱。因為他們擔心那樣會影響自己的權(quán)威性,或者讓孩子產(chǎn)生焦慮。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使孩子因為誤以為家長很強,從而對家長提出更多的期待和要求,當家長終有一天做不到時,親子關(guān)系就會緊張起來。
●沒有人能代替我,只有我能滿足我的孩子。
自我犧牲式的家長還會誤把自己當成唯一,認為其他人不能代替自己的位置,習慣性地去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就像案例中的帥帥媽媽,會認為只有自己才可以滿足帥帥聽故事的要求。
家長的不恰當做法
●已經(jīng)感到不舒服了,但還是堅持。我們會看到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帶病陪玩,或是帶著負面情緒陪讀。這些堅持其實效果并不好,因為孩子非常敏感,他們能夠察覺到家長的不適與煩躁,看到大人這么不舒服還堅持陪著自己,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
●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很多時候,當家長不能或者不想滿足孩子的時候,會采取拒絕溝通、編造理由等方式,隱瞞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在敷衍他們,反而會黏著不放,或者內(nèi)心受傷。
●當自己實在受不了時,情緒會大爆發(fā)。人非圣賢,長期過度付出或者壓抑帶來的負面情緒會積聚起來。有些時候,家長會控制不住自己,對著孩子或者家人爆發(fā)出來。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很有可能受到驚嚇,內(nèi)心波動很大,從而影響親子關(guān)系,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endprint
智慧爸媽這樣做——
1.對家人、對孩子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
當家長感到不舒服了,比如累了、頭疼、傷心……就坦誠地告訴孩子:“我現(xiàn)在感到很不舒服,我感到……我現(xiàn)在不能做這個事情,下次吧!”這樣,孩子會感受到家長的真誠,也給了孩子一個照顧媽媽的機會,反而能促進親子關(guān)系。
2.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
如果家長不能馬上滿足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個替代的方案。比如讓孩子自己滿足自己;請家里其他人代替自己完成;換個時間再進行……這同時也可以鍛煉孩子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以及與他人協(xié)商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接納、允許孩子為此不開心。
當家長向孩子表達了自己不能滿足孩子要求的時候,孩子很可能不愿接受這個事實。建議家長能夠接納孩子的不開心,允許孩子通過某種方式把內(nèi)心的情緒疏散掉,比如大哭一場。這樣才不至于讓孩子的情緒壓抑起來,成為隱患。
P6
“真溝通”并不難
1.需要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關(guān)系。
這里說的“平等”不是完全物質(zhì)上的平等,而是允許孩子和成人一樣有表達想法、提出要求、拒絕他人的權(quán)利,并且愿意讓孩子和成人一樣,得到尊重,擁有權(quán)利,承擔義務(wù),并承擔選擇的后果。
場景:
媽媽想給孩子買雙鞋,可是孩子選擇的鞋子媽媽覺得不好看。
如何“真溝通”?
“寶貝,雖然我覺得這雙鞋不是很好看,但我還是覺得你的鞋子應(yīng)該你來選?!?/p>
孩子的鞋子穿在孩子的腳上,孩子和大人一樣有自己的審美和喜好,因此,鞋子的選擇權(quán)應(yīng)該在孩子手中。“讓孩子像成人一樣,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的物品”就是一種平等關(guān)系,孩子會感覺受到足夠的被尊重,反而更有可能接受媽媽的建議。
2.需要家長面對孩子時有真誠的態(tài)度。
在平等的基礎(chǔ)上,家長需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和孩子坦誠交流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感受和想法,以及對孩子的期待等。
場景:
外婆帶孩子在公園散步,一只小狗跑過來,孩子剛想看看小狗,就被旁邊的外婆制止了,孩子大哭起來。
如何“真溝通”?
“外婆小時候被狗咬過,所以我擔心你也被狗咬。我看到這只小狗沒有被繩子拴著,不知道是不是野狗,所以不敢讓你碰它?!?/p>
外婆并不是通過指令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果是那樣,孩子會因為不理解家長行為背后的原因,而不配合。外婆很真誠地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和想法,這就使得孩子有可能理解家長的行為,進而不再反抗。
3.需要家長對孩子種種想法、情緒、行為都能夠接納。
有了平等的關(guān)系,真誠的態(tài)度,孩子有可能滿足家長的期待,也有可能與家長想法不同,堅持己見。這時候,家長在溝通中需要理解、接納孩子,愿意等待、相信孩子,并且能夠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場景: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突然就哭了,家長不知道原因。
如何“真溝通”?
把孩子摟在懷里,安慰道:“寶貝,你怎么了?發(fā)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不說話,只是哭,那么就繼續(xù)安慰:“好吧,你現(xiàn)在很想哭,那就哭一會兒吧。我在這里陪著你。”
面對孩子的哭泣,家長自身的需求遠遠大于對孩子的情緒表達的理解,一味想要制止孩子的情緒表達,急于得到自己感興趣的答案。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理解而更加傷心,或者因為害怕家長生氣而硬把情緒藏起來。相反,如果你順應(yīng)了孩子情緒,不著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把孩子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耐心等待和陪伴,這樣反而會在孩子情緒釋放之后,有機會與孩子有更加深入的溝通。
父母加油站
要想了解更多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不妨看看下面這些書——
《非暴力溝通》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認為,當我們專注于澄清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而不是分析和評判,我們將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在的慈悲;通過強調(diào)深入傾聽——傾聽我們自己以及他人,有助于促進相互尊重、關(guān)注和理解,進而引發(fā)雙方互助的愿望。
《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yǎng)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yè)成績……
之所以要與孩子進行“真溝通”,是因為有了“真溝通”,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理解、與接納;有了“真溝通”,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有可能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適宜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有了“真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才有可能與孩子建立親密安全的親子關(guān)系。
也許家長們會覺得,要做到這樣的溝通,好難啊。但我想說,給自己一個機會,給自己一些時間,做到并不難。
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有很多機會和他們相處、相互了解、慢慢嘗試。孩子,是單純的,善良的;而我們,是可以成長的。最最重要的是,無論你想和孩子溝通什么,請記得,你愛他。
作者簡介(配作者照片)
崔希娟,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碩士,現(xiàn)任上海市某早期教育指導服務(wù)中心指導教師,是一個愛生活、愛自己的母親,喜歡分享和女兒之間的小故事,伴隨女兒的成長也在不斷自我成長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