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冰
書畫的“鑒真”與“鑒偽”
文:王冰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國家注冊拍賣師。著作《書法美學體系——構成、要素與原理》《孫過庭〈書譜.序〉釋義.解讀》等。
從事任何一項收藏活動,都要將鑒定放在首位,以求藏真。
書畫作品的真?zhèn)舞b定,是古玩藝術品鑒定中,相對較難的一個門類??雌饋恚瑫嬭b定只有一個目標追求——確定是誰的作品?但要真正操作起來,遠不是那么簡單。其內容涉及之廣、學識要求之深、閱歷經驗之豐、內心感悟之切,都遠甚于其他門類。概括所有的鑒定方法,無非“鑒真”和“鑒偽”。
所謂“鑒真”,是通過原作所呈現(xiàn)的信息,尋求正面的、肯定的因素,從而提供判定為真跡的依據(jù);而“鑒偽”,則是尋求反面的、否定的因素,從而提供判定為贗品的依據(jù)。 而且是,“鑒真”十條未必夠用,“鑒偽”一條足以判明。
需要說明的是:市面上有許多“歪嘴和尚”。把嚴肅而認真的鑒定,當成了個人牟利的手段而信口雌黃?!拌b真”者,就是找到一條正面“標簽”,就言之鑿鑿稱國寶;而“鑒偽”者,更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把所有東西都說假——對于這些人和事,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內。
在一般藏品的鑒定中,“鑒真”和“鑒偽”應該是交替使用的鑒定方法。至于一些相對簡單的物件,也可以單一使用。比如,以材質為主的寶石、木器等藏品,上手就可以“鑒真”,只要確定是翡翠、田黃,或者紫檀、黃花梨,至于做工、樣式、包漿等其他因素,即便稍有瑕疵,也不會對鑒定結果產生太大的影響。而書畫鑒定之難,就在于必須兩種思路交替并用,才有可能確認真跡。而決定一件作品鑒定的難易程度,關鍵在于人文含量的多寡,這才是核心問題。所以說,書畫鑒定因為人文含量最高,而成為難題,尤其是古代書畫。
從事鑒定,常以“鑒偽”手法在先,包括建筑、器物、服飾、紙質等,是否符合時代特征,以及印章、款識、稱謂、紀年等,是否符合標準樣式。一旦有假,便是硬傷,即可判定為假。然而,即使通篇未見作偽的痕跡、假冒的瑕疵,也不能貿然判定為真。因而,僅憑“鑒偽”是不夠的。這就需要通過筆墨功力、造型特點、布局取勢,以及風格傳承、氣韻境界等方面,尋求其足具特色的個人信息、把握其美學追求的個性取向,從而獲得作品與作者的一致性判定,這才是“鑒真”手法的真正含義。
可以說,“鑒偽”之法,直截了當。只要發(fā)現(xiàn)硬傷、便可一票否決。既便于講解傳授,也便于學習掌握,更便于實際操作。只要有足夠的常識和檢測的手段,任何人都能夠理解和運用。是一種理性的、邏輯的、科學的方法,以智力取勝。
而“鑒真”之方,不僅要有足夠的書畫專業(yè)認知,和豐富的美學修養(yǎng)積淀,更要有敏銳的感悟能力。不僅要了解作者、熟悉作品,更要廣見博聞、相互參照。而且僅憑一點兩點的相似為真,未必能夠判定。這是一種感性的、解悟的、藝術的方法,以慧心見長。
“鑒真”的難上之難,是那些經過“鑒偽”手段,并未發(fā)現(xiàn)硬傷的作品。尤其對那些難得一見、缺乏參照樣本的古代書畫,如何判定其真?還有那些筆墨功力深湛、造型布局精美、氣韻高雅超逸,卻不見落款鈐印的作品,又將如何鑒定?前人有“望氣”之論、今人有“尋韻”之說,歸根結底,是要憑借鑒定人自身的修養(yǎng)和悟性,通過深入解讀,感悟筆墨、體味情境,從中捕捉到作品本身的“氣韻”,并且感受到與作者的氣韻相符、甚至有一種形成共鳴的內心震顫,由此方可判定其真!
這段話,說給許多人聽,會認為是玄奧蒙人的荒誕,而對于真正的鑒定師而言,卻是畢生為之神往的境界。且看“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本就是書畫藝術的真實存在,并非故弄玄虛;孫過庭評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似這種一人筆下所作,都能夠趣境有別的辨析能力,才是獨具慧心的“鑒真”法眼。徐邦達、謝稚柳等鑒定界前輩,雖足具一言九鼎之望,依然慎之又慎。之所以常常要反復品鑒、沉吟再三,就是在尋找這種感覺——感悟氣韻之覺。而找尋這種感覺,不僅是鑒定者承擔的歷史責任,更是內心渴望的一種享受——那種“契闊談宴”的會晤、“驀然回首”的驚喜,由此帶來的享受,真真是“舍此復何之”??!
如此高妙的“鑒真”手段、這樣的慧心和法眼,現(xiàn)在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不是做不到,而是很難潛心靜氣、持之以恒去做。但我們即使做不到,也不能不知道,更不能不承認。如若那樣,實在是誤己誤人。
(編輯/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