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暉
詩歌能夠吸引大家閱讀,無非是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作者寫出了那種“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底皆無”的內容。有時候人的感情郁積在心里,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但是卻又說不明道不清,如果這個時候有人把你的那種感受說出來了,你一定是欣喜萬分的。比如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就是這樣的詩,說的無非是思鄉(xiāng)之情,但是,卻把那種糾結的復雜的情緒寫得生動形象,仿佛說到不少羈旅秋思之士的心里去了。所以膾炙人口。
第二個原因則是作者的心思較之常人要復雜一些,豐富一些,常常是人們心頭所無,但是被他一說,卻發(fā)現(xiàn)又合情合理。如果說得玄虛一點,那就是拓展了情感的邊界與疆域,讓人們知道人類情感是可以這樣豐富這樣復雜的。結果,當然是讓讀者的內心也變得細膩、豐富起來。
今天要說的是李商隱的《花下醉》: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
這首詩意思不難理解,無非是說詩人沉醉于周遭的花樹之間,待到客散酒醒,還要手持紅燭繼續(xù)賞花。這首詩是很容易讓讀過一些詩的朋友聯(lián)想到蘇東坡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雖然從風格上說,蘇東坡的詩似乎更加含蓄蘊藉些。
但是,李商隱也有李商隱的好處,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他在詩里點出了他的欣賞對象是“殘花”。這和蘇東坡是不同的,蘇東坡欣賞的是蓬蓬勃勃盛開的海棠花,所以他說是“紅妝”。殘花,有什么值得夜以繼日地欣賞呢?其實,李商隱在這首詩里,有一個審美活動的前因后果。首先是沉醉于“流霞”之間。滿樹的繁花,就像是流動的霞光,斑斕躍動。這時候約三五知己,花下飲酒,既醉于酒,又醉于花,這真是人間最美好的事情了。當然,兩醉并一醉,最終自然是倚樹沉眠直到日暮。這是詩歌最后一句持燭賞花的原因。——那沉醉在花海里的一整天是多么美好。既有絢麗的景致,又有放曠的人物,一切似乎都十分完滿與美好。
“客散酒醒深夜后”,是全詩的一個陡轉,從絢爛一下子跌落到了清冷之中??腿松⑷?,余酲漸醒,一天的歡愉在這個時候落入了巨大的空洞之中,那種失落感,較之尋常日子來說似乎尤甚。但是,那個美好的白天的碎片不是還在腦海里嗎?如果能夠找回來,不是可以從這樣的空洞里把自己拽回去嗎?所以“更持紅燭賞殘花”就變成一種自我救贖的努力了。
紅燭映照之下的是“殘花”,這多少有點殘酷。紅燭是一個多么飽滿的詞語,躍動的火苗,鮮亮的色澤,那就是詩人那顆躍動的心,那種強烈的渴望,持紅燭、賞殘花,不是一個一瞬間的動作,而是一個漸次展開的過程:持紅燭時的熱切,欲賞時的緊張,看到殘花時的落寞。如果我妄作解人,我想李商隱在明知是“殘花”之后,應該還有一個“賞”的過程,如果這樣,那他就比較接近現(xiàn)代派詩人了,多少有點張愛玲所謂“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虱子”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看,詩人真真切切地告訴我們他“賞”的是“殘花”,詩人異常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所賞的不過是殘花。那種遲暮、凋零的美,這確確實實不是他在白天所感受到的蓬勃生動的美。在這個過程中,詩人的情緒是百轉千回的,從當初的努力尋找挽回白天的感覺,到一去了無痕的失落惆悵,再到轉而欣賞當下凋零之美,詩人的掙扎是可以想見的。這跟蘇東坡那種寬博蘊藉真的是全然不同。
以前也說到過,詩歌是精練的藝術,如果詩歌里出現(xiàn)了虛詞,那個虛詞是萬分重要的?!案痹谶@里應該是“還”“仍然”的意思。所以“更”字里面其實有著萬般的深情,癡心的執(zhí)著、擔心無法實現(xiàn)的惶恐,以及不顧一切的堅持都在其中了。所以,這個咬牙切齒的“更”字,是詩人對于絢爛之后的落寞的反抗。
這里面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我們人人都有的,那就是在巨大的歡愉之后,我們都不免會陷入到落寞之中,詩人也是如此;另一層是詩人獨有的:即便落寞,也依然有審美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樣一種落寞的狀態(tài),去發(fā)現(xiàn)這種落寞之中的美——這就很有與命運較勁兒的意思了。
這首詩里面的意思,不是尋常的傷春,也不是落寞的感慨。有人喜歡用晚唐的頹敗來比附,其實是“客里空”(這是蘇聯(lián)戲劇中的一個人物,后來指那些捕風捉影的人)的,偉大的詩人都是獨特的,他們一定會以被歸為某類而羞愧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