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具體表達,是寫作要求中的高頻詞,是作文教學的基礎目標,也是令部分學生和老師頭疼的一大難題。指導學生把習作寫具體,方法不拘一格:可以設計活動,用有效引領催生具體表達;可以鏈接經驗,借個性儲備助推具體表達;可以融通讀寫,用言語范式啟迪具體表達。
【關鍵詞】具體;書面言語表現;根基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指出:學生要“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內容具體”是作文題目中出現頻率相當高的詞匯,寫具體才能言之有物,引人入勝。然而,為作文寫不具體而苦惱的學生不在少數,明明覺得這個人的事跡很感人,這件事情的過程很曲折,這處景點的風光很秀美,但寫下來卻三言兩語,味同嚼蠟。那么,怎樣指導學生把習作寫具體呢?
一、設計活動,用有效引領催生具體表達
很多時候,教師提出“具體表達”的要求后,便做起了甩手掌柜,并不指導如何寫具體,任由學生隨意發(fā)揮。于是,總有一部分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以活動為依托指導學生寫具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學生一頭,有利于創(chuàng)生素材,加深感受;教師一頭,方便于組織教學,因勢利導。
有一節(jié)作文課,我先和學生做“雞蛋浮起來”實驗:把生雞蛋放進清水,不斷加鹽、攪拌,最終雞蛋浮起來了。實驗結束,我布置學生把前后經過寫下來,我以為學生寫起來一定洋洋灑灑。可事實上,只有少數寫作能力較好的學生揮灑自如,寫得活靈活現,還有相當一批學生面露難色,像在“擠牙膏”。究其原因,學生動筆前,整件事情在“擠牙膏”的學生腦海中還是一團亂麻,沒有頭緒。于是,我讓學生停筆,引領他們重溫實驗,梳理過程,然后選取“加鹽、攪拌,雞蛋沒浮起來”這一部分,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師:誰來回憶一下往水里加鹽后雞蛋的情況?
生:老師往水里加了幾勺鹽,雞蛋紋絲不動。再用勺子攪,雞蛋順著魚缸轉了幾圈,略微浮起來一點。勺子一停,雞蛋又沉到了缸底。老師接連加了滿滿幾勺鹽,使勁攪動,水變得渾濁起來,雞蛋還是沒有浮起來。
師:不能光說我,你們的表現呢?
生:看到雞蛋還是沒浮起來,大家著急了。有的皺著眉頭嘀咕:“怎么還不浮起來呢?”有的提議:“干脆把鹽都倒進去?!边€有的忍不住喊道:“老師,使勁攪??!”
生:薛廣源伸長脖子,瞪大眼睛,恨不得沖上講臺,奪過勺子,讓他試一試。
生:我想,雞蛋也許不會浮不起來了吧?
師:這樣一改,有點有面有氣氛。寫一件事,就要像這樣先梳理過程,再分解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從多個角度展開來寫。
經過指導,絕大多數學生能將“雞蛋浮起來”實驗的過程寫得一清二楚,部分人的文筆十分細膩,畫面感強,原本寫不具體的同學,這次的篇幅也明顯變長。學生習作整體的變化,是由于第二次指導注重了過程性、策略性寫作知識的教學,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感受并運用化整為零分解寫、點面結合多角度寫的方法。
活動作文,最大的優(yōu)勢是學生有共同的寫作素材,利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交流更容易形成碰撞。組織活動時,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流程,聚焦學生注意力,尤其突出需要詳寫的部分;學生成稿后,還要研究學情,找準教學生長點,增強為“學”而“教”的服務意識。
二、鏈接經驗,借個性儲備助推具體表達
指導學生將內容寫具體,需要幫助他們打開記憶的閘門,喚醒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展開聯想,放飛想象。唯有如此,學生筆下才能流淌出具體而有個性的文字。作文課上,我經常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可以是正面典型,可以是反面典型;或全文,或片段,或句子。學生鏈接經驗,從不同角度各抒己見,可發(fā)掘閃光點,亦可提出不足處,互幫互學,揚長避短。
一次作后講評課上,我出示這樣一個句子:“這酸菜魚真辣呀!”師生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
師:同學們,這句話出自一位同學的習作。讀一讀,看看能給他提出什么修改建議?
生:只說“真辣呀”,但沒有具體說辣到什么程度,我覺得不夠具體。
師:是呀,作文不具體,就缺少了感染力。如果是你寫酸菜魚“真辣呀”,你會怎樣具體寫?
生:我嘗了一口酸菜魚,哎呀,辣得我眼淚都出來了!
師:回憶自己被辣的經歷,比一比誰的表達更新鮮。
生:好辣的酸菜魚!辣得我鼻尖上直冒汗,眼淚、鼻涕流個不停,還一個勁地咂嘴。
生:這酸菜魚真辣呀!舌頭已經完全麻木,我甚至懷疑舌頭已經不在嘴里了。
師:這個表達有創(chuàng)意!
生:這酸菜魚真辣呀!我伸長舌頭,大口大口吸氣,大口大口吹氣,還用手不停地在嘴邊扇風,舌頭就像著了火似的。
師:這個說法可比原作者的7個字長多了。當我們聯系生活經驗,展開想象的翅膀,作文就能具體生動,更吸引人。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這酸菜魚真辣呀”核心意思是“辣”,但因為缺少具體描寫,所以無法讓讀者感同身受。當學生用“辣得眼淚都出來了”來形容“辣”的程度時,我鼓勵他們回憶自己被辣的經歷,設計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此舉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學生的言語思維得到了發(fā)散,將“辣”寫得具體形象,富有創(chuàng)意,有滋有味。
人的經歷各不相同,面對同一詞語,不同人往往會調取不同的記憶場景,所以每個人印象中關于“辣”的經驗儲備千差萬別。一旦學生將要表達的意思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成功鏈接,他們就獲得了寫作的源頭活水。只要教師有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儲備來遷移表象,學會由此及彼地求異表達,他們的口中、他們的筆下就會流瀉出富有生命力的語言,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也一定會蒸蒸日上。
三、融通讀寫,用言語范式啟迪具體表達
“我們家孩子平時讀了不少課外書,為什么作文仍然寫不好?”不少家長有這樣的困惑,于是開始質疑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首先,學生所讀的可能只是漫畫、作文選等非經典讀物。其次,學生的常態(tài)閱讀,習慣于關注精彩的情節(jié),通常忽略精妙的表達,再現性閱讀占主導,表現性閱讀幾乎為零。針對這種情況,無論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都要精選教學內容,找準讀寫聯結點,邁向積極語用。
一次,我布置六年級學生仔細觀察一種動物,寫出它的特點。批改學生草稿時,發(fā)現很多學生只寫自己看到的,比如動物的顏色、體型、動作、習性等,很少有人寫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從而使語言文字缺乏趣味和美感。講評草稿時,我出示了《灰椋鳥》一文中寫聯想和想象的語句:“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好像互相傾訴著一天的見聞和收獲,又像在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后到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很快找到自己棲息的處所,與熟悉的伙伴會合?!薄八鼈兊挠鹈兂山鸺t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上萬只灰椋鳥是在舉行盛大的聯歡會,還是在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要不怎么會這樣熱鬧?”我刪掉文中寫聯想和想象的文字,讓學生和原文比較,感受聯想和想象的表達效果,品悟寫聯想和想象的具體要求:流露自身情感,抓住事物特點,聚焦表達重點。交流后,學生再次修改習作。一位同學《菜地里的精靈》一文中有一段寫蜜蜂采蜜的文字,修改時添加了聯想和想象:“一群群蜜蜂飛進了油菜花地,發(fā)出一片‘嗡嗡聲,好像在交流著去哪里采蜜,又像是在歡樂地唱歌。有的蜜蜂在空中翩翩起舞,似乎在給那些正在采蜜的蜜蜂加油;有的在花叢中采蜜,好像在開展勞動競賽。這邊一只蜜蜂采蜜時頭朝下,尾朝上,好似雜技演員;那邊兩只蜜蜂面對面看著,就像是在告訴對方自己一天的見聞和收獲??粗@歡快的勞動場面,我不禁想起羅隱的一首詩《蜂》:‘無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小作者既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又寫聯想和想象到的,使內容具體形象,生動有趣,還傳達出對蜜蜂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語言變得有溫度,有磁性。
根據當次習作教學的重難點,我們可以從課內外讀物中挑選優(yōu)秀的文章或語段,培養(yǎng)學生表現性閱讀的意識,在閱讀中汲取言語表現的智慧,提升言語發(fā)現的能力,慢慢學會享受閱讀與寫作相互滋養(yǎng)的語文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切實提高學生言意互轉能力,真正抵達“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和“下筆如有神,讀書破萬卷”這一讀寫互促的境界。
在指導學生把習作寫具體的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糾正兩種錯誤的認識。一是文字越多越具體。其實,判斷語言是否具體的標準并非字數,而是看是否細節(jié)明確、形象可感。比如這兩個句子:“往車窗外看,可愛的山林,美麗的田野,都在匆匆向后退……”“往車窗外看,茂密的山林,碧綠的田野,都在匆匆向后飛……”“可愛”“美麗”“退”顯得空泛,換成“茂密”“碧綠”“飛”, 語意更確切,視覺沖擊力大大增強。顯而易見,雖然兩個句子字數一樣,但第二句比第一句具體得多!二是僅憑主觀定詳略。哪些地方應該詳寫,哪些地方適宜略寫,學生往往跟著感覺走,缺乏理性。比如一個學生寫了一篇題為“體驗浮潛”的習作,他不去濃墨重彩地寫浮潛過程中的見聞、感受,反而花大段文字寫排隊買票的經過,便是犯了主次不分、詳略不當的毛病。寫具體,不是記流水賬,把見聞、感受都寫下來,而要有讀者意識,寫讀者最想知道、最感興趣的內容。
具體,是書面言語表現的根基,是一道必須跨越的寫作門檻。語文教師可通過組織活動作文、激活學生經驗、架構讀寫橋梁等路徑,引領學生不斷提升表達自信,逐步學會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見聞、體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