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起點》是哈薩克族當代短篇小說的代表,也是郝斯里汗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講述了在哈薩克族牧區(qū)實行農(nóng)業(yè)集體化改革時期,由于固守傳統(tǒng)的“異心”分子為阻止合作社正常發(fā)展而進行的一系列破壞行為。作者將階級敵人與合作社的發(fā)展以及受挑唆的個體牧民三者交織在一起敘述,敘事風格獨樹一幟。
關鍵詞:《起點》 敘事 全聚焦 情節(jié)序列
郝斯里汗是當代中國哈薩克族著名小說家,他出生于新疆塔城托里縣加依爾草原的一個牧民家庭,他在那里學習生活了近二十多年,深受哈薩克族民間文化與草原牧民文化熏陶。之后他來到當時的新疆首府迪化,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同時也較早地接觸和吸收了異質(zhì)文明。所以,在面對哈薩克族文化轉(zhuǎn)型時期,他能夠以較為開闊的視野,理性地思考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問題,將其他民族文化作為參照,給予本民族文化理性的認識和定位。小說《起點》講述的便是在20世紀50年代哈薩克族牧區(qū)進行農(nóng)業(yè)集體化改革的生活。作者通過牧民賈帕拉克因受其舅舅庫地雅爾的挑唆,離開集體化道路,與合作社先進分子阿斯哈爾對抗并破壞生產(chǎn),即將誤入歧途,后被其妻子瑪麗亞“拯救”的故事。
作者郝斯里汗深受哈薩克民間文學影響,曾抄寫背誦哈薩克敘事長詩,參加阿肯彈唱。故其寫作素材大多取自草原生活,人物也以寫草原人為主,結構上多采用哈薩克族民間敘事文學慣用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敘事模式。小說《起點》情節(jié)結構布局獨特,語言細膩生動,敘事清晰而曲折,深刻表現(xiàn)了哈薩克族牧民在農(nóng)業(yè)集體化道路中的命運,凸顯了時代特征。對于廣大哈薩克牧民來說,走農(nóng)業(yè)集體化道路意味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必然引起階級矛盾和敵人的仇恨,就如庫地雅爾這樣的破壞者之類;同時,也意味著牧民們要與之前所形成的個體游牧經(jīng)濟基礎上的傳統(tǒng)觀念徹底決裂,融入更大的集體生活,這必然會引起矛盾。小說標題《起點》的用意即在此,矛盾的解決是合作社向前發(fā)展的前提。本篇小說有如下幾個敘事特色。
一、全聚焦敘述模式
本篇采用“上帝式”的全聚焦模式來展開故事,以第三人稱敘述,其中又帶有復合型敘述,既有對全篇的全景式描寫,又對準人物內(nèi)心的意識活動。敘述空間轉(zhuǎn)換自如,敘述者進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向讀者透露出人物的想法、情感和愛憎等。
小說將庫地雅爾這個階級破壞者挑唆賈帕拉克與合作社發(fā)生矛盾、合作社與瑪麗亞“聯(lián)手”查證真相以及賈帕拉克自身的狹隘自私使其差點誤入歧途這三件事結合起來寫,敘事邏輯緊密,人物性格突出,暗示了矛盾下人物的命運。
開篇在故事的順序安排上,運用了“錯時”,對后來發(fā)生的事件進行了預述。講述了一對帶著牲畜正在搬家的夫婦,通過對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描寫,讀者能夠體會到眼中含淚、一步三回頭的瑪麗亞不情愿搬家。而多疑的賈帕拉克那個擔憂的念頭:“那個壞蛋是不是又來找她了?”{1}讓不知緣由的讀者有多種懷疑,作者有意在此制造懸念——他們?yōu)楹伟峒?,這和“壞蛋”有什么關系——這一系列的疑問為引出下文做了鋪墊。
接下來,作者追述了賈帕拉克搬家的事件緣由。原來,他的舅父庫地雅爾在不斷地以合作社青年管理者阿斯哈爾引誘賈帕拉克的妻子瑪麗亞為由,挑唆賈帕拉克脫離合作社。庫地雅爾自身作為合作社的反對者,想要通過阿斯哈爾這枚棋子來實施破壞,與合作社對著干,固守自己的傳統(tǒng)陣地,獲取自己的私利。而賈帕拉克的固執(zhí)、狹隘、多疑,使他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憑幾句話便認定了他的妻子和阿斯哈爾之間是不清白的。在他們的交流中,作者采用混合型敘述,自由地周游于被敘述者之間,并潛入人物的內(nèi)部做心理透視,將人物的所思所想與目的展露給讀者。當庫地雅爾告訴賈帕拉克,阿斯哈爾是因為瑪麗亞的美貌而恭維她、愛慕她,又說:“女人喜歡出名的小伙子”{2}“切不要相信騎著的駿馬和抱著的情人”{3}時,賈帕拉克便隨之想到阿斯哈爾器重瑪麗亞,并把她當作婦女們學習的榜樣,接著又聯(lián)想到瑪麗亞的懷孕是不是偶然(瑪麗亞前幾年沒有懷孕,他懷疑阿斯哈爾和他的妻子之間不清白)。他越來越認為自己受了瑪麗亞的侮辱和蒙騙,“人家說我賈帕拉克,真像一只貓頭鷹跟著她走”{4}。這時候,敘述者對故事的全景透視讓位給了人物自己的意識活動,第三人稱的敘述悄悄讓位給了第一人稱。通過賈帕拉克的心理自述,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多疑、內(nèi)心狹隘且易于相信他人的人,而且性格執(zhí)拗,缺乏理性與智慧。這時,便照應了開頭搬家途中他內(nèi)心嘀咕的那個“壞蛋”——阿斯哈爾。作為階級破壞者的庫地雅爾,不斷地對賈帕拉克做心理工作,使其認為合作社沒收了他的牲畜,使他變得更加一無所有。但阿斯哈爾覺得合作社對他們并不壞;正是因為入了社,才避免了饑餓和貧窮的生活,而且還掙了幾頭牲畜。眼見這樣說沒用,庫地雅爾便告訴他互助組只是一個誘餌,他們占用草地,并且要把草地變成更多的耕地。在這里,在他們身上便體現(xiàn)出了長期分散的個體游牧經(jīng)濟下,人們對傳統(tǒng)的封建意識的固守以及偏執(zhí)和狹隘的眼光。庫地雅爾又用阿斯哈爾做導火線,將賈帕拉克的怒火點燃,為他做反對合作社的事。
通過敘述者的視角,庫地雅爾的形象漸漸明晰,當他在賈帕拉克家里看到瑪麗亞時,他的眼神和心理向我們透露出他的邪惡與猥瑣。他不僅是一個階級敵人,而且還是一個好色之徒。敘述者并沒有做任何的評價,通過庫地雅爾看瑪麗亞的眼睛、玉頸和乳房以及內(nèi)心感嘆她如此美麗而不屬于自己時,他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隨著敘述空間的轉(zhuǎn)換,故事也進一步向前推進。賈帕拉克聽信了庫地雅爾的挑唆,決心與合作社分道揚鑣。他利用晚上,打算將牛腿砍斷放進犁鏵輪子的輻條里以此嫁禍于阿斯哈爾,但憐憫的感情戰(zhàn)勝了他的壞念頭,他放棄了砍牛腿。故事寫到這里,話鋒一轉(zhuǎn),阿斯哈爾報告給王力,說有人卸掉了犁鏵的一只輪子。讀者會恍然大悟,兇手一定是賈帕拉克。接著,作者即開始追述前一天晚上賈帕拉克的破壞行為。先使用預述,而后追述事件的緣由,因為預述一般是事件的結果,所以為讀者可知。賈帕拉克做了壞事而逃避上工,合作社開會他也缺席,阿斯哈爾便到他家去詢問,結果被賈帕拉克撞見他與瑪麗亞在一起談話,便怒不可遏地打了他。事情變得棘手,阿斯哈爾與王力努力查明真相,尋找破壞合作社的“異心”分子;同時,與瑪麗亞進行溝通,讓她做好賈帕拉克的工作,讓賈帕拉克供出挑唆者。敘述者采用的這種全聚焦模式的敘述,使得敘述者既在人物之內(nèi)又在人物之外,能夠全觀所發(fā)生的一切,但又從不與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物達成認同。
二、情節(jié)的復合序列模式
小說是情節(jié)的藝術。大量的素材通過時間與邏輯順序組合成有因果關系的故事,素材和文本中的每一個事件可被看作是一個過程。情節(jié)的最小敘事單位為序列。根據(jù)布萊蒙德的情節(jié)序列說,可知每一個序列由三個功能構成:“可能性(或有效性)、事件(或?qū)崿F(xiàn)過程)以及過程的結果(或結論)”{5}。其中,這三者中任何一個都不是必需的,“一種可能性可能實現(xiàn)也可能不實現(xiàn)。而且即使事件得以實現(xiàn),也并不一定能保證有一個成功的結果”{6}。選擇不同,情節(jié)不同。
在本篇小說中,庫地雅爾讓賈帕拉克去破壞合作社,這一事件貫穿文本始終。當然,他目的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庫地雅爾讓賈帕拉克去破壞合作社(可能性)
他用阿斯哈爾愛慕瑪麗亞為導火索挑唆賈帕拉克(實現(xiàn)過程)
他沒有用阿斯哈爾愛慕瑪麗亞為導火索挑唆賈帕拉克(非實現(xiàn)過程)
在第三句中,敘述圈子過早地完成了;在第二句中,開始了下一階段:
他挑唆成功,賈帕拉克破壞犁鏵輪子;搬家(結論)
他挑唆失?。ǚ穸ǖ慕Y論)
在故事中,一個基本序列結合成復合序列,會呈現(xiàn)多種形式,這些過程可以一個接一個地發(fā)生。在有效性序列中,第一個過程的結果也是一個新的過程的開端,從而推進事件向前發(fā)展。
這些過程中也可嵌入另一過程中,在首序與嵌入序列之間形成一種因果關系。從開篇的搬家這一事件引出了庫地雅爾的陰謀,在他的步步挑唆下,賈帕拉克走上了破壞合作社的道路;進而出現(xiàn)了合作社的生產(chǎn)工具被毀壞,賈帕拉克裝病不上工,開會缺席。之后阿斯哈爾去他家探詢,賈帕拉克動手打人,激化了矛盾。未查明真相,賈帕拉克甚至認為瑪麗亞生的孩子是阿斯哈爾的。搬家。王力要求瑪麗亞幫忙查明真相。庫地雅爾慫恿賈帕拉克進城賣犁鏵輪子,瑪麗亞跟隨其后,報告事實。真相大白,庫地雅爾陰謀失敗,賈帕拉克迷途知返。
根據(jù)布萊蒙德的理論,“過程之間的一個區(qū)分在于改善過程與惡化過程之間”{7}。我們能夠看出,在庫地雅爾成功地挑唆了賈帕拉克后,這一過程出現(xiàn)了一種可能的惡化,賈帕拉克去破壞了大家的生產(chǎn)工具,由此產(chǎn)生了這種惡化。而后庫地雅爾讓賈帕拉克進城賣犁鏵輪子,這一惡化過程由嵌入的改善而避免,即合作社管理者與瑪麗亞的合作,阻止了賈帕拉克誤入歧途。同樣,作為合作社管理者的王力和阿斯哈爾,以及婦女群眾的代表瑪麗亞,在合作社出事、賈帕拉克盲目上當后,他們力圖進行改善。這一過程中包含著一些嵌入的惡化,賈帕拉克的執(zhí)迷不悟、狹隘以及隱瞞真相等,庫地雅爾的挑唆與慫恿,都為改善過程增加了困難。最后,在瑪麗亞的幫助下,過程終于得到改善。
“改善和惡化的不同過程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共同構成敘述圈”{8}。布萊蒙德除了提出這一術語外,還將語義學標記應用到了事件之中,來比較不同素材的結構。那么,結合文本,改善過程可以區(qū)分為:任務的完成(阻止了庫地雅爾的陰謀)、同盟者的干預(庫地雅爾、賈帕拉克破壞合作社)、懲罰(階級敵人一個也不放過)等;惡化過程可以區(qū)分為:失誤(賈帕拉克在敵人挑唆下執(zhí)迷不悟)、義務的產(chǎn)生(賈帕拉克與阿斯哈爾對抗,與合作社對抗)、遭受的打擊(主人公認識到錯誤,迷途知返)等。
“素材的發(fā)展,揭示出變化的過程依據(jù)某些模式包含著相對于最初狀態(tài)的某種改善或惡化這一事實”{9}。由此,展現(xiàn)了故事的因果關系和過程變化,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同時,道出了主人公對自己的不幸咎由自取,以及后來改過自新的醒悟。
三、二元對立的敘述模式
主體在行動過程中總會遇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反對或幫助,由此區(qū)分出行為者的“幫助者與反抗者”這種關系,“它確定著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下,事情得以了結”。{10}“幫助者與反對者”決定著主體不同的經(jīng)歷,主體在達到目的之前必須克服強大的反對者。
正因為反對者的出現(xiàn),使得作品異彩紛呈。反對者越強大,作品效果越好。在本篇小說中,作為反對者的形象出現(xiàn)的是庫地雅爾,他反對在哈薩克族居住的牧區(qū)實施農(nóng)業(yè)集體化改革,也反對以阿斯哈爾為代表的哈薩克居民參與管理。于是他將主人公賈帕拉克拉攏過來,不斷挑唆,激發(fā)其怒氣,以便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賈帕拉克無法克服自身弱點,受其蒙蔽,主動參與破壞合作社,直到后來表示要與合作社決裂的行為——搬家,甚至是聽命于庫地雅爾去賣犁鏵輪子,都可看出,這位反對者的強大。他不斷挑撥賈帕拉克與妻子以及阿斯哈爾的關系,常常用前輩們的“箴言”教育賈帕拉克,步步分析局勢,揣摩對方心思,攻其要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同時,又具有深厚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洞察力和良苦用心。
有反對者的參與,就有幫助者的出現(xiàn)。在這里,幫助者不同于反動者有操縱全局的力量,他只能給予局部的幫助??吹劫Z帕拉克對阿斯哈爾誤會的深入,瑪麗亞雖然充滿怒氣,卻只能給他附帶的幫助。他的執(zhí)拗讓他對庫地雅爾的話深信不疑,旁人無法改變他的想法。在搬走之前,王力交代瑪麗亞要她幫忙弄清真相,把賈帕拉克從敵人設的陷阱里救出來,于是就有了瑪麗亞抱著孩子快馬奔回故居地的一幕。幫助者作為具體的人,通常有多個,而且常常出現(xiàn)在顯著的位置,如:瑪麗亞和合作社的王力、阿斯哈爾都是賈帕拉克誤入歧途后的解救者,他們相信他是受人挑撥才做出破壞生產(chǎn)的事情。因此,無論反對者庫地雅爾有多么的強大,在幫助者的支持下,賈帕拉克得以解救,合作社得以成長和發(fā)展。在合作社的建立和改革中,可能會出現(xiàn)新的反對者,正是反對者與幫助者的不斷出現(xiàn)使得素材充滿懸念。
小說結尾部分,瑪麗亞騎著馬到了塔斯登溝的山坡上,看到山下自己的故居,不由得哭起來。她看到大伙種的樹苗茁壯成長,“樹枝像小姑娘的藍色領巾似的隨風飄舞著”{11}。這里的景物充滿隱喻,暗示了她的心情,合作社的大家庭歡迎她的歸來,只有這里才是最幸福的家;同時,也呼應了本篇主旨,表明合作社運動已深入人心。一切都充滿了希望,真相也即將大白于天下。賈帕拉克也向她跑過來,代表新的起點。
本篇小說是郝斯里汗的代表之作。他用樸實而精彩的語言講述,所寫人物性格鮮明,遠離符號化、類型化的人物抒寫;情節(jié)內(nèi)涵豐富,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自己的風格。
{1}{2}{3}{4}{11} 馬雄福,阿依努爾·毛吾力提等選編:《新疆哈薩克族中短篇小說精選》,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第3頁,第4頁,第4頁,第20頁。
{5}{6}{7}{8}{9}{10} 〔荷〕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譚軍強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頁,第227頁,第230頁,第23頁,第232頁,第240頁。
參考文獻:
[1] 馬雄福,阿依努爾·毛吾力提等選編.新疆哈薩克族中短篇小說精選[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2] 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M].譚軍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 徐岱.小說敘事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 祁曉冰,齊雪艷.草原文化浸潤下的詩意敘事——郝斯里汗小說創(chuàng)作論[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2(3).
作 者:李夢,新疆大學人文學院2016級中文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