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慶國
阿拉伯民族是有著燦爛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公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在阿拉伯半島傳播伊斯蘭教。此后,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向外擴張,建立了幅員遼闊的阿拉伯帝國。在帝國疆域確定后的數(shù)百年間,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迎來了黃金時期,阿拉伯人及各地穆斯林在創(chuàng)造輝煌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構建了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精神文明。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是這一精神文明成就的重要成分,它以伊斯蘭教根本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圣訓”為主要來源,在一千多年的歷史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fā)展。這些價值觀獨具特色,影響深遠,千百年來一直塑造著阿拉伯伊斯蘭民族的精神世界,也規(guī)范著阿拉伯穆斯林的倫理道德。
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的主要內涵,可分為信仰層面的價值觀和生活層面的價值觀?!罢J主獨一”的理念構成了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的信仰核心。
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最核心的內容,體現(xiàn)為對真主安拉的信仰,并尤其強調真主的獨一性。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是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恩養(yǎng)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無形無像、無所在又無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無始無終、永生自存、獨一無二、實有超然的。*王俊榮、馮今源:《伊斯蘭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頁。在《古蘭經(jīng)》中,有多處描寫真主屬性的經(jīng)文,如“他是真主,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全知幽玄的。他是至仁的,是至慈的。他是真主,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君主。他是至潔的,是健全的,是保佑的,是見證的,是萬能的,是尊嚴的,是尊大的。贊頌真主,超絕萬物,他是超乎他們所用以配他的。他是真主,是創(chuàng)造者,是造化者,是賦形者,他有許多極美的稱號,凡在天地間的,都贊頌他,他是萬能的,是至睿的”(59:22-24)*本文所引《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均引自馬堅的《古蘭經(jīng)》譯本,引文后括號內標注其所在的章節(jié)號碼。參見《古蘭經(jīng)》,馬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穆斯林不僅信仰唯一的造物主——真主,而且尊崇傳達真主“啟示”的使者穆罕默德。伊斯蘭教規(guī)定穆斯林恪守的“五功”之首功,便是念誦“證詞”——“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背诵耪嬷髦?,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還包括信天使、信經(jīng)典、信使者、信后世和信前定。在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造物主真主面前,被造的人對真主心懷感恩、愛戴、順從、敬畏、崇拜之情。穆斯林往往以“真主的奴仆”自稱,在伊斯蘭教看來,這并不意味著人的奴性或依附性,恰恰相反,這突顯了人的自由和平等,因為根據(jù)教義,人只崇拜真主,不得崇拜真主以外的一切被造者,無論其地位多高、權力多大。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創(chuàng)造人的目的,不僅是要人贊頌、崇拜真主,而且還要人成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即代替真主治理好這個世界。《古蘭經(jīng)》中關于真主委托人“代治”人間的敘述,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其中蘊含著深刻且積極的思想內容。
第一,“代治人間”的思想充分顯示了真主對人的信任?!豆盘m經(jīng)》黃牛章記述了真主和眾天神的有關對話:“當時,你的主對眾天神說:‘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理人?!麄冋f:‘我們贊你超絕,我們贊你清靜,你還要在大地上設置作惡和流血者嗎?’他說:‘我的確知道你們所不知道的?!?2:30)可見,當真主要把人*此處指人類始祖阿丹(即亞當)。指定為在大地上的代理人時,眾天神曾對此表示疑慮,擔心大地上因此會有“作惡”和“流血者”。但這并未動搖真主對人的信任,通過指定人代治大地,真主確立了人為萬物之靈長的地位。
第二,根據(jù)《古蘭經(jīng)》的敘述,對于真主的信任,人表現(xiàn)出勇于承擔使命的勇氣:“我確已將重任信托天地和山岳,但它們不肯承擔它,它們畏懼它,而人卻承擔了?!?33:72)這段經(jīng)文表明,人不僅行使了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且不畏艱難,敢于擔當“天地和山岳”都不肯承擔的使命。
第三,在所有被造物中,唯有人被賦予理性和知識,這恰是真主選擇人作為“代治者”的理由。在《古蘭經(jīng)》黃牛章中,真主和眾天神及阿丹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他將萬物的名稱,都教授阿丹,然后以萬物昭示眾天神,說:‘你們把這些事物的名稱告訴我吧,如果你們是誠實的?!麄冋f:‘贊你超絕,除了你所教授我們的知識外,我們毫無知識,你確是全知的,確是至睿的?!f:‘阿丹啊!你把這些事物的名稱告訴他們吧?!斔涯切┦挛锏拿Q告訴他們的時候,真主說:‘難道我沒有對你們說過嗎?我的確知道天地的幽玄,我的確知道你們所表白的,和你們所隱諱的。’”(2:31-33)由此可見,真主將知識(萬物的名稱)首先賦予了人,而非眾天神?!罢捎趽碛辛诉B天仙也沒有的知識,人類才成為了大地的主人翁和萬物的統(tǒng)御者,才有條件、有能力肩負代治者的任務?!?李福泉:《簡論伊斯蘭教的“代治”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載《中國穆斯林》2010年第1期,第21頁。
第四,“代治”是人的責任,也是真主對人的考驗?!豆盘m經(jīng)》中有許多經(jīng)文對此予以強調,如:“他(真主)以你們?yōu)榇蟮氐拇握?,并使你們中的一部分人超越另一部分人若干級,以便他考驗你們如何享受他賞賜你們的恩典?!?6:165)“在他們滅亡之后,我以你們成為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們怎樣工作?!?10:14)“人啊!你必定勉力工作,直到會見你的主,你將看到自己的勞績?!?84:6)“我必定要試驗你們,直到我認識你們中的奮斗者和堅忍者,我將考核關于你們的工作的報告?!?47:31)“真主必定不變更任何民眾的情況,直到他們變更自己的情況?!?13:11)由此可知,真主不僅要求人類信仰宗教、通過宗教功修凈化心靈,還要求人類努力工作、奮發(fā)自強,履行好“代治”人間的使命,并以工作為評判人、考核人的重要標準。
綜上可知,“代治”人間,是真主對人的托付,也是穆斯林人生的價值和目的所在,人有勇氣、也有能力承擔這一使命??梢哉f,伊斯蘭教不僅為信眾許諾了一個后世的“真境花園”,讓信眾因為有了對“真境花園”的寄托和追求,而在凡庸的人世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高貴,而且還將一個偉大的使命托付給人們——用雙手建設一個人間的“真境花園”。古往今來,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許多宗教學者、思想家、文學家都對人的“代治”使命有所闡發(fā),如埃及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哈福茲在多部文學作品中,就表達了他對“代治”的獨到理解。馬哈福茲認為,真主在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后,便不再過問人間事;因此,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虛幻的外力上,人間的幸福要靠自己創(chuàng)造,這是人作為“代治者”的本職。*[埃及] 納吉布·馬哈福茲:《自傳的回聲》,薛慶國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頁;薛慶國:《神秘的尋找》,載《外國文學》2008年第1期,第22頁。
伊斯蘭教認為,人在今世生活之后還有后世。今世是通往后世的旅途或橋梁,今世是短暫、虛幻而不完滿的?!豆盘m經(jīng)》云:“今世的生活,只是虛幻的享受?!?3:185)“你們應當知道:今世生活,只是游戲、娛樂、點綴、矜夸,以財產(chǎn)和子孫的富庶相爭勝;譬如時雨,使田苗滋長,農(nóng)夫見了非常高興,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變成黃色的,繼而零落。”(57:20)只有后世才是人的永恒歸宿:“后世才是安宅?!?40:39)人在今世的所作所為,都會在后世得到應有的報償。到了世界的“末日”或“復活日”,所有曾在今世生活過的人們都將“復活”,接受真主公正的審判。虔誠信教、履行宗教功修并行善積德者,后世將進入“天堂”;而不信教并作惡的人,后世將墮入“火獄”。由此,伊斯蘭教發(fā)揮了對信眾勸善戒惡、用后世賞罰引導今世良善的積極作用。
伊斯蘭教雖然更加看重后世,追求后世天國的幸福,但也并沒有否定今世的幸福?!豆盘m經(jīng)》告誡穆斯林:“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你當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樣。”(28:77)所以,棄絕現(xiàn)實生活、出家修行的行為,并不是伊斯蘭教所提倡的?!澳惝敒榻袷蓝ぷ?,猶如你永生一樣;你當為后世而工作,猶如你明天就要死去一樣”*有人認為此言是“圣訓”,但圣訓學家認為其缺乏確切的傳述世系,因此予以否認,參見《“你當為今世而工作,猶如你永生一樣”并非確定的圣訓》(阿拉伯文),伊斯蘭之網(wǎng),http://fatwa.islamweb.net/fatwa/index.php?page=showfatwa&Option=FatwaId&Id=11395,登錄時間:2017年11月1日。,這句在伊斯蘭世界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的名言,十分典型地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兩世兼顧的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以來的中國回族學者王岱輿、馬注、馬復初、劉智等人,把重視現(xiàn)實人生價值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伊斯蘭教的兩世兼顧觀相融合,提出了以今世幸福為載體、后世幸福為目的的“兩世吉慶觀”。“兩世吉慶觀”既重視今世的生活,又重視后世的幸福,并鼓勵穆斯林為獲得兩世的吉慶而奮斗?!跋麡O出世與積極入世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態(tài)度,經(jīng)中國文化的變移而巧妙融通,協(xié)調互用,呈現(xiàn)為一種獨放異彩、別具風格的伊斯蘭思想境界和處世原則?!?林松:《古蘭經(jīng)知識寶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頁。
對于穆斯林而言,伊斯蘭教不僅是一套信仰體系,而且是涵蓋生活方方面面的社會文化、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所以,伊斯蘭教在確立以“認主獨一”為核心的信仰層面價值觀的同時,也在生活層面為信眾制定了一整套價值觀標準?!豆盘m經(jīng)》和“圣訓”兩大經(jīng)典提出了穆斯林大眾應該遵守或追求的一系列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表明伊斯蘭教從一開始就是一門有著很高道德追求的宗教。先知穆罕默德曾宣示:“我被派遣就是為了完善高尚的品德。”(《艾哈邁德錄穆斯奈德圣訓集》)穆罕默德還表示:“沒有任何東西放在天平上比美德分量更重。的確,具備美德者達到了封齋者和禮拜者的品級?!?《提爾密濟圣訓集》)《古蘭經(jīng)》對使者穆罕默德也贊許有加:“你確是具備一種偉大的性格的?!?68:4)在廣大穆斯林看來,穆罕默德本人不僅在信仰功修上為萬眾之楷模,而且在道德品質方面也率先垂范,近乎完人。
具體而言,伊斯蘭教在生活層面倡導穆斯林遵循的價值觀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
“中正”或“中道”(Wasatiyyah)是伊斯蘭教特別強調的一項準則,它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思想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在宗教功修還是為人處事方面,伊斯蘭教均主張不偏不倚、中和均衡,反對極端和過分?!豆盘m經(jīng)》曾這樣告誡信眾:“我這樣以你們?yōu)橹姓拿褡?,以便你們作證世人,而使者作證你們。”(2:143)伊斯蘭世界歷代思想家也都強調中正之道的重要性,近代伊斯蘭改革主義的代表人物、埃及著名學者穆罕默德·阿布篤曾指出:“穆斯林是良善公道之士,他們在宗教上既非過分、偏執(zhí)之輩,也非疏忽、不信之徒。在信仰、道德和行為上,穆斯林都追求中正?!?[埃及]穆罕默德·阿布篤:《燈塔注釋》(第2卷)(阿拉伯文),開羅:燈塔出版社,伊歷1350年版,第4頁。
在宗教功修上,伊斯蘭教雖然倡導虔敬事主,但卻反對過激之舉。先知穆罕默德這樣警示人們:“你們謹防宗教上的過激,你們之前的民族就因為宗教上的過激而滅亡。”《奈薩儀圣訓集》)“圣訓”中還記載了三位信士與穆罕默德的對話:“其中有個人說:‘我將終生整夜禮拜,不睡覺?!硪粋€人說:‘我將長年封齋,不開齋?!谌齻€人則說:‘我將遠離女人,永不結婚’。他(穆罕默德)說:‘是你們說如此這般的話嗎?指主發(fā)誓,我比你們任何人都更加害怕和敬畏真主,但是我封齋,我也開齋;我禮拜,我也睡覺;我也同女人結婚。誰違背我的圣行,誰就不屬于我的民眾?!?《布哈里圣訓集》)
在日常生活中,伊斯蘭教既反對縱欲主義和享樂主義,也不認同禁欲和苦行,而是取其中道而行之,鼓勵穆斯林合理、合法地享受現(xiàn)世幸福?!豆盘m經(jīng)》云:“他們用錢的時候,既不揮霍,又不吝嗇,謹守中道?!?25:67)“信道的人們啊!真主已準許你們享受的佳美食物,你們不要把它當作禁物,你們不要過分。真主的確不喜愛過分的人?!?5:87)《古蘭經(jīng)》還反對在宗教規(guī)定之外擅自判定“合法”與“違法”:“你說:‘你們告訴我吧!真主為你們降下的給養(yǎng),你們把它分為違法的與合法的,你們究竟是奉真主的命令呢?還是假借真主的名義而造謠呢?’”(10:59)
在當今世界,打著伊斯蘭旗號的極端分子和恐怖分子不僅貽害四方,殃及無辜,而且對伊斯蘭教本身造成了莫大傷害。因此,強調、弘揚伊斯蘭教的中正思想,對于抵制極端、倡導“正信”,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伊斯蘭教是一門特別鼓勵求知、推崇理智的宗教?!豆盘m經(jīng)》中有許多鼓勵信眾求知的經(jīng)文,如:“你(穆罕默德)說:有知識的與無知識的相等嗎?惟有理智的人能覺悟?!?39:9)“真主將你們中的信道者升級,并將你們中有學問的人們提升若干級?!?58:11)
先知穆罕默德也經(jīng)常教誨穆斯林求知:“誰走上求知的道路,真主使他容易走上通往天堂的道路;眾天使因為喜愛求知者而落下他們的翅膀;天地間的萬物,甚至水中的魚都為求知者求饒恕。的確,學者優(yōu)于修行者,就像月亮優(yōu)于其它繁星一樣;學者是眾先知的繼承人?!?《提爾密濟圣訓集》)在阿拉伯伊斯蘭世界,還有不少鼓勵求知的名言,被當作“圣訓”廣為傳誦,如:“求知,哪怕遠在中國”,“求知是穆斯林男女的天職”,“求知,從搖籃到墳墓”,“學者的墨水比烈士的鮮血更珍貴”,等等。
伊斯蘭教不僅倡導求知,而且不認為信仰與理智存在矛盾,并鼓勵信眾將信仰與求知結合,通過運用理智追求知識,去參悟宇宙的浩瀚和萬物的奧秘,進而加深對全能真主的敬畏和虔誠。我國著名穆斯林學者納忠先生曾對此有過很好的闡述:“我們越有深湛的學問,就越能認識大自然的奧妙,也就越能利用大自然的寶藏,來為人類的生存謀幸福,為人類的文化求發(fā)展。我們對于科學之研究愈精深,參悟愈精密,研究愈廣博,那么信仰真主愈篤實,認識真主愈真切,服從真主愈誠懇。因為這樣認識真主是由知識學問得來的,不是因襲傳統(tǒng)的?!?納忠:《求學是天命》,載《清真鐸報》1945年7月,新16號。
根據(jù)伊斯蘭教,人類是真主吹入自己氣息而精心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自然受到真主的關愛和厚待。在眾生中,具有良好道德品質者是真主尤其喜愛的?!豆盘m經(jīng)》云:“真主是喜愛堅忍者的?!?3:146)“真主是喜愛行善者的?!?3:148)“真主確是喜愛敬畏者的。”(3:76)“真主確是喜愛公道者的?!?5:42)
同時,伊斯蘭教也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友愛相處,以善相待?!豆盘m經(jīng)》云:“你當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樣?!?28:77)“你們當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當孝敬父母,當優(yōu)待親戚,當憐恤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寬待奴仆。真主的確不喜愛傲慢的、矜夸的人。”(4:36)先知穆罕默德則說過:“真主把仁慈分成一百份,將其中的一份降在了大地上,而其中一部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愛。”(《布哈里圣訓集》)
伊斯蘭教倡導的仁愛可分為幾個層面,包括愛父母、愛兄妹、愛妻室、愛弱者、愛人類,即從愛身邊最親的人開始,由近及遠地將全人類納入了愛的對象。*丁士仁:《伊斯蘭的核心價值觀》,載《中國穆斯林》2013年第6期,第8頁。《古蘭經(jīng)》中有許多關于愛家人的教誨,如:“應當孝敬父母。如果他們中的一人或者兩人在你的堂上達到老邁,那末,你不要對他倆說‘呸!’不要喝斥他倆,你應當對他倆說有禮貌的話。你應當必恭必敬地服侍他倆,你應當說:‘我的主啊!求你憐憫他倆,就像我年幼時他倆養(yǎng)育我那樣’。”(17:23-24)“他(真主)從你們的同類中為你們創(chuàng)造配偶,以便你們依戀她們,并且使你們互相愛悅,互相憐恤?!?30:21)先知穆罕默德也有這方面的教誨:“你當愛你的母親、父親,弟兄姐妹,然后最親近的人,然后次親近的人。”(《布哈里圣訓集》) “不疼愛子女,不尊敬長輩的人不是我的教民。”(《提爾密濟圣訓集》)
伊斯蘭教還主張關愛弱者。《古蘭經(jīng)》云:“正義是……將所愛的財產(chǎn)施濟親戚、孤兒、貧民、旅客、乞丐和贖取奴隸?!?2:177)先知穆罕默德說:“為孤寡人和窮難人奔波的人,猶如為主道出征的人,也像白天齋戒、晚上禮拜的人?!?《布哈里圣訓集》)在伊斯蘭教“五功”中,“齋功”設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育人的惻隱之心,讓齋戒者體會窮人的饑渴,進而產(chǎn)生同情心和責任感。而“課功”即“納天課”,更是一種首先為了接濟窮人而設立的宗教性慈善義務。
伊斯蘭教還提倡將仁愛惠及于全人類。《古蘭經(jīng)》云:“眾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chuàng)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49:13)這被普遍理解為真主博愛人類、鼓勵各民族和諧共處、溝通交流的重要依據(jù)。穆罕默德則指出:“全人類是真主的家屬,真主最喜愛的人,是善待真主的家屬者?!?《百海蓋圣訓集》)圣訓中還記錄了他和圣門弟子的這樣一段對話:“穆圣說:‘你們沒有正信,直到對人仁慈’,他們(圣門弟子)說:‘真主的使者呀,我們都是仁愛者!’他說:‘仁愛不是一個人對他的同伴表示偏愛,而是普遍的愛?!?《塔伯拉尼圣訓集》)對人類的仁愛,還表現(xiàn)為對非穆斯林的尊重,因為每個人都是真主創(chuàng)造的一個生命?!笆ビ枴敝杏羞@樣的記載:“有一次,一群猶太人出殯,當死者被抬過先知穆罕默德面前時,他主動為死者起立。這時,有人對他說,死人是猶太人。先知說:‘難道他不是一個生命嗎?’”(《布哈里圣訓集》)
北區(qū)酒店布局較分散,地下2層酒店配套用房主要為酒店布草間、洗衣房及員工更衣室等,7層為酒店廚房及餐飲區(qū),8~9層為酒店健身及室內游泳池等,11~24層為酒店客房。
伊斯蘭教認為,人類不論種族、貧富、貴賤,都是真主的創(chuàng)造物。人類同出一源,因而相互平等。先知穆罕默德在宣教過程中也特別強調信徒之間一律平等的觀念,在著名的“辭朝演說”中,他明確吩咐:“你們中最尊貴的是那些最敬畏安拉的人。在認主拜主方面,阿拉伯人不優(yōu)越于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也不優(yōu)越于阿拉伯人;白人不優(yōu)越于黑人,黑人也不優(yōu)越于白人?!?王有勇編著:《阿拉伯文獻閱讀》,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頁。
主流伊斯蘭教還認為,對于非穆斯林也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相待,在信仰上相互尊重,行為上相互寬容。伊斯蘭國家歷史上都有大量非穆斯林受到禮待、甚至身居要職的例子。如在阿拔斯王朝,“歷史上還記載了某些基督教的大臣,他們在九世紀后半期享有盛名……歷代哈里發(fā)的御醫(yī),大半是景教徒”*[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冊),馬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416頁。。
在傳統(tǒng)的部落觀念與宗族意識盛行的阿拉伯半島,平等觀念無疑促進了阿拉伯民族的團結和進步。在伊斯蘭教走出半島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平等觀念有助于消除各種歧視,并對被征服地區(qū)的底層人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有助于縮小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隔閡,促進不同民族和宗教間的溝通和理解。
公正、公平、正義,歷來是伊斯蘭教強調的重要價值觀原則。“真主讓公正成為珍珠項圈上最大的那顆珍珠。”*[埃及]馬哈茂德·謝勒圖特:《伊斯蘭:信仰與教法》(阿拉伯文),開羅:旭日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445頁。《古蘭經(jīng)》中有許多要求信眾秉持公道為人處事的經(jīng)文,如:“真主的確命人公平、行善?!?16:90)“你們當為正義和敬畏而互助,不要為罪惡和橫暴而互助。”(5:2)
先知穆罕默德也一貫倡導公正,甚至把它列為信仰的一部分。如:“誰具備了三件事,誰確已具備了伊瑪尼(信仰):出自你內心的公正,向世人道平安,即使貧困仍然施舍?!?《布哈里圣訓集》)“我的仆民啊,我禁止你們對我不義,也禁止你們對你們自己不義,因此,請不要以不義互相對待。”(《穆斯林圣訓集》)
無論就宗教經(jīng)典還是發(fā)展歷史而言,伊斯蘭教總體上主張寬容與仁愛,反對狹隘和仇恨。《古蘭經(jīng)》中有不少要求信眾寬容對待他人過錯、甚至罪過的經(jīng)文:“善惡不是一樣的。你應當以最優(yōu)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那末,與你相仇者,忽然間會變得親如密友。”(41:34)“惡行應得同樣的惡報。誰愿恕饒而且和解,真主必報酬誰?!?42:40)“如果你們容忍,那對于容忍者是更好的?!?16:126)
先知穆罕默德也一直以自己的言行倡導寬容。據(jù)史載,穆罕默德在攻克麥加后勝利進城之日,曾對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說:“今天對你們毫無譴責。你們走吧!你們都被赦免了?!?泰伯里:《歷代先知和帝王史》,轉引自現(xiàn)代綜合圖書館網(wǎng)站(阿拉伯文),https://al-maktaba.org/book/10779/44,登錄時間:2018年1月14日。他還說過:“三件事是伊瑪尼的根本:不要傷害說了‘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人;不要因一點罪過斷別人為叛教;不要憑一件工作的錯誤把人逐出伊斯蘭?!?《艾哈邁德錄穆斯奈德圣訓集》)
伊斯蘭教倡導的寬容理念還反映在信仰方面。《古蘭經(jīng)》反對強迫他人信仰宗教。“對于宗教,絕無強迫;因為正邪確已分明了?!?2:256)“如果你的主意欲,大地上所有的人,必定都信道了。難道你要強迫眾人都做信士嗎?任何人都不會信道,除非奉真主的命令?!?10:99-100)伊斯蘭教的發(fā)展歷史也表明,宗教寬容的原則總體上是得到落實的。在堪稱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黃金時期的阿拔斯王朝,“哈里發(fā)統(tǒng)治下的基督教徒基本上還是享受著大量寬容的待遇的”*[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冊),第415頁。。許多史料和文件可以表明,“作為受保護的民族之一來說,猶太教徒的生活,甚至比基督教徒還要過得好些”*同上,第416-418頁。。在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南部之后,“基督教徒可以太太平平地信仰自己的宗教,不受任何干涉,他們內部的事務,由土著的法官,依照教會的法律而裁判”*同上,第608頁。。
《古蘭經(jīng)》還鼓勵信眾言而有信、履行諾言,并視信諾為敬畏者的美德。如:“凡踐約而且敬畏的人,(都是真主所喜愛的),因為真主確是喜愛敬畏者的?!?3:76) “你們應當履行諾言;諾言確是要被審問的事?!?17:34)
先知穆罕默德也有許多關于誠信的教誨。如“你們要堅持誠實的美德,因為誠實會引導你們走向正義,正義會引導你們步入樂園;說謊話引導你們走向犯罪,犯罪會引導你們步入火獄?!?《提爾密濟圣訓集》)他還把不誠實和不履行諾言視同偽信士的標志:“偽信士有三個特征:說話便撒謊,結約便失信,受托便背信棄義?!?《布哈里圣訓集》)
伊斯蘭教倡導和諧,不僅主張人與人之間奉行仁愛、平等、公正、寬容等原則,實現(xiàn)和諧相處,而且追求人與宇宙、自然間的和諧。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創(chuàng)造的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豆盘m經(jīng)》云:“他(真主)創(chuàng)造萬物,并加以精密的注定?!?25:2)“他創(chuàng)造了七層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不能看出一點參差。你再看看,你究竟能看出什么缺陷呢?”(67:3)真主還創(chuàng)造了自然環(huán)境和各種物質資源,供人類開發(fā)利用:“我在大地上為你們和你們所不能供養(yǎng)者而創(chuàng)造了許多生活資料?!?15:20) “他制服海洋,以便你們漁取其中的鮮肉,做你們的食品;或采取其中的珠寶,做你們的裝飾。你看船舶在其中破浪而行,以便你尋求他的恩惠,以便你們感謝。”(16:14)因此,人應該尊重并親近真主創(chuàng)造的自然,而不可肆意掠奪自然、破壞自然。
據(jù)“圣訓”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路過麥地那附近的吳侯德山時,曾經(jīng)深情地對隨從說:“這是吳侯德山,我們愛它,它愛我們?!?《布哈里圣訓集》)這段“圣訓”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作了詩意表達,可見在先知穆罕默德眼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堪比朋友和愛人。
在上文中,筆者參考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學者的觀點,主要依據(jù)《古蘭經(jīng)》和“圣訓”兩大經(jīng)典,歸納梳理了伊斯蘭教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無疑,這些價值觀不是阿拉伯伊斯蘭社會價值觀念的全部,但它們代表了伊斯蘭教的精髓,體現(xiàn)了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特色,也是能為世界各國人民接受、認同和贊許的?!罢驗橐了固m教具有這些精髓,它才能激勵人們創(chuàng)造出歷史上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更為古往今來無數(shù)信徒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心靈寄托,啟示他們追求理想與真理。換言之,這些精髓,恰是伊斯蘭教具有恒久性魅力的原因?!?薛慶國:《當代阿拉伯人的文化心態(tài)透視》,載《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2期,第27頁。
與此同時,無論在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內外,客觀的時事觀察者都會注意到,當今的阿拉伯伊斯蘭世界,遠非歷代仁人志士們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相反,這里比世界其他地區(qū)經(jīng)歷了更多的紛爭、沖突乃至戰(zhàn)爭;中東地區(qū)的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不僅使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廣大民眾深受其害,而且已演變?yōu)槔_全世界的人類之大患;許多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仍未擺脫貧困、落后、專制、動蕩的重壓;曾經(jīng)燦爛輝煌的伊斯蘭文明體系正處于尷尬的邊緣化地位。針對當代阿拉伯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總體差距越來越大這一事實,充滿憂慮的當代阿拉伯學者發(fā)出了感慨:阿拉伯人“已瀕于一道真正的鴻溝——文明和科學的鴻溝”*[埃及]卡米勒·巴哈?。骸妒致房凇?,朱威烈、丁俊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頁。。其實,今日阿拉伯伊斯蘭文明面臨的困境,只是這一文明在中世紀黃金時期以后陷入的漫長衰微期的延續(xù)。著名的美藉黎巴嫩裔史學家希提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阿拉伯通史》中曾經(jīng)寫道:“弊病卻是根深柢固的。在土耳其人來臨之前好幾個世紀,伊斯蘭教創(chuàng)造的火花早已熄滅了。13世紀開始的經(jīng)院神學的全勝,在精神領域中正統(tǒng)派和神秘派的占據(jù)優(yōu)勢,科學精神的衰退,不加批判地尊崇古人之風的盛行,以及墨守成規(guī)等,這一切都不利于學術研究和學術創(chuàng)作。束縛阿拉伯人智力的這些桎梏,直到19世紀早期在西方的影響之下,才開始逐漸解除?!?[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下冊),第887頁。令人遺憾的是,上述束縛阿拉伯伊斯蘭民族智力的那些桎梏,其實在今天仍未得到徹底解除。
因此,在討論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時,一個重要的問題自然會擺在我們面前:如何結合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當下境遇,客觀、全面地審視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念?為此,有必要將以下幾點納入考量:
第一,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和阿拉伯伊斯蘭社會一樣,兼有同一性和多元性。一方面,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信奉同一個真主、同樣的經(jīng)典,對教義、教法的理解有許多共性,因此其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另一方面,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價值觀又呈現(xiàn)出多元特色,并在多個層面有所體現(xiàn)。
伊斯蘭教在發(fā)展過程中,內部衍生出的諸多派別對宗教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教派對教法的理解就存在差異。“當遜尼派的四大教法學派被公認后,遜尼派只允許后來的教法學家接受‘仿效’原則,承認權威,而不允許再有任何創(chuàng)新;什葉派則主張,在伊瑪目隱遁之后,它的教法權威(穆智臺希德)可以對教法做出新的闡釋,承認穆智臺希德釋法的權威性?!?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頁。而歷來受到知識精英青睞的蘇非主義,是對伊斯蘭教中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的一種反抗,它和正統(tǒng)伊斯蘭對真主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波斯蘇非大詩人魯米的觀點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不同:“真主在正統(tǒng)伊斯蘭的觀念中至高無上,而魯米認為它是內在;對于前者,真主與世界分離;對于魯米,真主與世界相聯(lián);對于前者,真主是抽象的,位于宇宙之外;對于魯米,真主處于宇宙之中。正統(tǒng)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并不顯現(xiàn)在事物中,而魯米認為真主在萬物之中永無止境地顯現(xiàn)?!?[敘利亞]阿多尼斯:《在意義天際的寫作》,薛慶國、尤梅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頁。
伊斯蘭教在從阿拉伯半島傳向世界各地之后,“除保持其基本信仰外,也經(jīng)歷了一個民族化、地方化的過程,它吸收了當?shù)刈诮痰哪承┏煞趾偷胤搅曀?,增添了不同的色彩?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史》,第263頁。。因此,伊斯蘭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也呈現(xiàn)出不同風貌。
即使在一國之內,不同階層、不同地區(qū)以及具有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教育背景的人,在價值觀包括對宗教的認知上也存在差異。阿拉伯社會總體上由游牧民(貝都因人)、農(nóng)民和城市居民三種群體組成。“貝都因人對于伊斯蘭教的唯一認識就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至于禮拜、天課、齋戒和朝覲等教規(guī),他們并不嚴格遵守,民間宗教在一些部落中依然盛行?!?[敘利亞]穆罕默德·祖海爾·穆沙拉克:《阿拉伯國家貝都因人的社會生活》(阿拉伯文),大馬士革:達拉斯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頁。在廣大農(nóng)村,“農(nóng)民敬畏真主,害怕邪惡,相信命運。他們重視民間宗教,敬仰圣徒,以祈求平安幸福,卻不喜歡官方宗教的抽象概念和繁文縟節(jié)”*[敘利亞]哈利姆·巴爾卡特:《20世紀的阿拉伯社會》(阿拉伯文),貝魯特:阿拉伯統(tǒng)一研究中心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頁。。而在城市,統(tǒng)治階層和大商人階層“不但追求獲取政治權力,而且物質占有欲極強,還利用宗教為自己裝點門面”*同上,第256頁。。
伊斯蘭教的一體多元特色,在中國伊斯蘭教的發(fā)展過程中也有體現(xiàn)。伊斯蘭教進入中國1300多年以來,受中國自然條件、歷史環(huán)境和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也呈現(xiàn)出某些中國色彩。在當今阿拉伯伊斯蘭世界普遍面臨困境、缺乏成功模式可供借鑒的背景下,中國伊斯蘭教更應該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本土化發(fā)展之路,從穆斯林先賢“以儒釋經(jīng)”的歷史嘗試中獲得啟示,將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和當代經(jīng)驗與伊斯蘭的原則結合,為宗教適應現(xiàn)代化,為宗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發(fā)展,貢獻寶貴的中國經(jīng)驗。
第二,如何全面、準確地理解伊斯蘭宗教經(jīng)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作為一門古老的宗教,伊斯蘭教和世界其他幾大宗教一樣,其經(jīng)典具有一定的隱晦性、歧義性和開放性;而且,其中許多內容的出現(xiàn)是有其原因和背景的。埃及著名文化學者艾哈邁德·愛敏指出:“《古蘭經(jīng)》的敕降,是適合于當時社會的狀況和需要的?!?[埃及]艾哈邁德·愛敏:《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一冊),納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10頁。他認為,如果不理解《古蘭經(jīng)》降示時的社會背景,往往會發(fā)生誤解經(jīng)義的情況。*同上,第213頁。因此,《古蘭經(jīng)》只有一本,但對它的闡釋與解讀卻多種多樣。從古至今,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價值取向帶到對經(jīng)文的理解中,無論是開明之士還是偏執(zhí)之徒,都能從《古蘭經(jīng)》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內容。如《古蘭經(jīng)》懺悔章的“寶劍經(jīng)文”,就經(jīng)常被狂熱分子用作宣揚激進思想乃至恐怖主義的依據(jù)。有經(jīng)注學家甚至認為,“寶劍經(jīng)文”廢除或中止了《古蘭經(jīng)》中主張寬容對待異教徒的經(jīng)文。但是,圍繞這種理解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極大爭議。此外,《古蘭經(jīng)》中關于婦女地位的一些表述,也容易被人視為歧視婦女的證據(jù)。同樣情況也出現(xiàn)在對“圣訓”的理解上,不同匯錄者匯編的“圣訓”集中,都不乏一些讓普通讀者感到不解、甚至讓穆斯林信眾也覺得困惑的言論和事件。
因此,僅僅強調“回歸經(jīng)訓”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從總體上把握宗教經(jīng)典的精髓,對其做出合乎時代要求的解讀。正如朱威烈教授所言,“伊斯蘭文明體系的發(fā)展,最終得從本身的歷史、宗教信仰和民族屬性出發(fā),在依據(jù)自身的發(fā)展利益需要選取或重新解讀《古蘭經(jīng)》、‘圣訓’的有關經(jīng)文的基礎上,制定出國家建設和民族建設的指導原則,并通過對古今文化、內外文化的兼收并蓄和繼承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xiàn)”*朱威烈:《伊斯蘭文明與世界》,載《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7年第7期,第61頁。。
第三,在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內外,學術界有相當多的論述認為,當代阿拉伯伊斯蘭社會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不少弊端,這是妨礙伊斯蘭社會進步的深層原因。有學者指出,伊斯蘭文化尤其是阿拉伯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尊古貶新、保守封閉、自大排外的積弊。在阿拉伯世界一向盛行的說法之一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后的前三個世紀最為理想,以后的歲月每況愈下。這種觀點強調伊斯蘭的出路在于回歸原初,遵循“先賢之道”(即“賽萊菲葉”)。在阿拉伯語中,“創(chuàng)新”(ibda’)與“異端”(bid’ah)源于同一個詞根,任何思想創(chuàng)新都有可能被指責為“異端邪說”。在遜尼派多數(shù)教法學家看來,“創(chuàng)制”(即對教法的闡釋)之門自公元10世紀起就已關閉,后人只能“因襲”前人,不得有任何創(chuàng)新。更有甚者,“現(xiàn)代化”(hadatha)這一詞語及其代表的文明現(xiàn)象,在不少人看來也不能接受。隸屬于伊斯蘭合作組織的權威性學術機構“國際伊斯蘭教法學會”1998年曾頒布“伊斯蘭教應對全面現(xiàn)代化”的決議,認為“‘現(xiàn)代化’是一種新的思潮,建立在神化理性、拒絕玄冥、否認天啟、破壞一切傳統(tǒng)信仰、價值和道德的基礎之上。在這個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是一種反宗教思潮,它反對伊斯蘭的根本和原則,是被真主、使者和穆斯林拒絕的,即使它披上‘珍惜’、‘革新’伊斯蘭的外衣”*《關于伊斯蘭教應對全面現(xiàn)代化的決議》(阿拉伯文),國際伊斯蘭教法學會網(wǎng)站,1998年11月19日,http://www.iifa-aifi.org/2031.html,登錄時間:2017年7月14日。。
有學者認為,“阿拉伯民族受過去的影響,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人們膜拜過去,把過去視為未來的最佳典范”*[敘利亞]阿卜杜拉·阿卜杜·戴伊姆:《當代阿拉伯思想觀照下的阿拉伯思維》(阿拉伯文),載科威特《闡明》2002年9月刊,第18頁。。當代阿拉伯大詩人阿多尼斯一針見血地指出:“阿拉伯文化,就其主導的、沿襲至今的形式而言,是具有宗教性結構的,即它是因襲文化,它不僅強調因襲,而且拒斥創(chuàng)造,從而妨礙了任何真正的進步。換言之,在我看來,阿拉伯生活要想復興,阿拉伯人要想創(chuàng)新,就必須打破阿拉伯思想中這種主流的效仿機制,改變曾經(jīng)和仍然在左右這種思想的認知和理解方式?!?[敘利亞]阿多尼斯:《在意義天際的寫作》,第136頁。
綜上所述,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是一套十分復雜的體系,其中既包含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可貴品質,同時也存在不少制約社會進步的嚴重弊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許多有識之士也已經(jīng)意識到,伊斯蘭世界目前陷入諸多困境的深層原因之一在于文化觀念的落伍。因此,阿拉伯伊斯蘭民族迫切需要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基礎上,重建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文化和新價值觀。
無疑,新文化和新價值觀的重建,首先離不開以時代的眼光對傳統(tǒng)觀念進行客觀、冷靜的審視和評價。在這方面,對宗教經(jīng)典作出與時俱進的再闡釋,是勢在必行的當務之急。這就需要在重估傳統(tǒng)價值觀的基礎上,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傳承下來的極為珍貴且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觀念,同時剔除某些與時代不相稱、妨礙社會進步的思想觀念,并以伊斯蘭文明黃金時期那種海納百川的胸襟,吸納其他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引入自由、理性、科學、法制、人權等當今人類共同珍視的進步價值觀,通過審視、重估、揚棄、吸納,實現(xiàn)阿拉伯伊斯蘭價值觀在新時代的重建與升華。
人類在現(xiàn)當代的遭遇與經(jīng)驗表明,只有將東西方文化的精髓相融合,才能為人類創(chuàng)造一個更合理的未來。雖然西方文明中的許多核心價值觀已顯示出巨大的進步意義,但西方文明中過于強調維護個體利益的文化觀念,以及片面的人類中心主義、狹隘的西方中心主義、貪婪的物質至上主義等,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當今人類面臨戰(zhàn)爭頻仍、弱肉強食、物欲橫流、精神空虛、道德淪喪乃至環(huán)境惡化等困境。如何在自由中引入公正,在理性中注入同情,為人權賦予責任,以道德輔助法制,即如何匡正有失偏頗的現(xiàn)代性,是東西方有識之士都在苦苦探索的問題。在這方面,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中許多優(yōu)秀的精神遺產(chǎn)和價值觀念,完全有可能為之提供寶貴的資源。伊斯蘭文明這一曾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古老文明,能否在未來再現(xiàn)輝煌?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