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劉方平是活躍于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一位詩人,喜詠物寫景,尤擅長絕句,語言清麗,想象微妙,婉而有致,在當(dāng)時獨具一格?!对乱埂愤@首絕句頗能顯示其詩風(fēng)。
品鑒
這是一首描寫月夜春色的小詩。寫春,詩人不是從綠柳紅桃之類的景物著筆,而是從更深夜靜入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diào)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于太濃,月色也不至于太明,營造出一種朦朧而和諧的優(yōu)美意境。
前兩句描寫四鄰的寧靜和夜空的寧靜。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籠罩在夜的暗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fā)襯托出月夜的靜謐、庭院的寂靜。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讓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籠罩著一片夜的靜寂,只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無言地暗示著時間的流逝。
后兩句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而得到的佳句。“今夜偏知春氣暖”,是誰“偏知”呢?看來應(yīng)該是正在試鳴新聲的蟲兒。盡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蟲兒卻首先感到在夜氣中散發(fā)出來的春的氣息,從而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而詩人又在“新透綠窗紗”的“蟲聲”中感覺到春天的來臨。前者實寫,后者則意寓言外?!跋x聲新透綠窗紗”,“新”字不僅蘊含著久盼寒去春來的人聽到第一個報春信息時的那種新鮮感、歡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相呼應(yīng)。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字給人以生機勃發(fā)的力度感。“綠”字則進一步襯托出“春氣暖”,讓人從這與生命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綠”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