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以真情實感為依托,用洗練的語言,新穎的比喻,深刻的反問,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的境界。
片段示例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賞析
文章起筆扣住了“夜游”的“夜”字,直入題旨。接著用“至”“尋”“步”等詞,精練簡潔,把夜游的地點、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霸律霊簟迸c“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shù)字,何其洗練!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
這一句化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不過,作者不是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寫自己的錯覺,用“庭下如積水空明”這個隱喻先引發(fā)人們的想象。接著進一步寫水中的藻、荇,它們參差錯落,互相交接。這樣觸類生發(fā),把隱喻又推進了一層,使人感到撲朔迷離。院子里怎么會有“空明”的“積水”呢?又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天空中的月亮,這才醒悟過來:原來空明的積水是一瀉千里的月色,水中的藻、荇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這樣的比喻修辭別出心裁,自然讓人眼前一亮。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賞析
哪一夜沒有月光臨照?哪里沒有竹枝與柏影?作者連用兩個否定的反問句式,將冬夜尋友出游欣賞月夜美景的情致推展開去?!暗匍e人如吾兩人者耳”,“吾兩人”是“閑人”,那別人便都是忙人。正是這“閑人”一詞道出作者的處境。寥寥數(shù)語,把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fù)雜的心境深刻地刻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