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琴
摘 要:針對當前許多語文課堂教學僅以課內知識為主,而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不深刻甚至難于理解的普遍現(xiàn)象,文章將探討如何把課堂教學與學生對生活的真實體驗聯(lián)系起來,從而讓學生真正地做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深入地感受生活,從而獲得各種人生經驗,并感受各色別樣人生。
關鍵詞:課堂教學;生活體驗;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8-01
當前,我們的許多一線教育工作者普遍只重視對教材知識的分析講解,而不關心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掌握了,語文教學課猶是如此。很多學生也因此逐漸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語文課枯燥乏味,自然沒有了興致。我們的語文課竟被上成了說教課、聽讀課,這種“授人以魚”而非“授之以漁”的教學現(xiàn)象著實堪憂。
我覺得,真正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重視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是課堂知識的傳授與實踐的感知相結合的完美藝術,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塑造。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說過:“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孔子的話形象生動地闡明了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所以在生活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何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有機融合在一起,這是我們這些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好好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與生活都離不開真實的情感體驗
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體制及思想的影響,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把語文教學看作一門工具性的科目,而非人文性的學科。事實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也是膚淺的,如果教師按這樣的思路進行語文教學,無疑會走向模式化的誤區(qū),并最終誤人子弟。
真正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文字和表達能力,其根本在于塑造人,塑造具有完整的認知和感受能力的人。語文教學應該是滲透著人文精神的教學?,F(xiàn)如今,我們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考試中越來越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流利、熟練的語言表達能力,卻往往忽視對學生語言的想象力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和復雜世界的感覺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塑造。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三:首先,現(xiàn)在的語文課本提供的閱讀材料太少,而學生的課外閱讀更是少得可憐;其次,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太深,以致語文教學更多地是浮于表面,重基礎知識灌輸,忽略對學生感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最后,我們的學生太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了,這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
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它來源于生活實踐,應用于生活實踐,一旦離開了生活實踐,也就黯然失色。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的有效途徑。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都可引導學生采用,讓學生對風光美景、民俗風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感興趣……在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學生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生活,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例如,學習《桂林山水》這篇文章時,課上,我展示了圖文并茂的動畫:清清的漓江水,突兀的奇峰怪石,水底各種各樣的沙石,江邊綠色的小草,江水快樂地奔向遠方。課尾,我深情地說:“哎,現(xiàn)在的河流快樂不起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你們到河邊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們想一想,該怎么辦?”課余,我引導學生搜集河水被污染的文字、圖片,一起探究怎樣保護河流、保護自然環(huán)境。五天過后,全班匯報交流,并向相關部門寫建議信。
要記住,“學生是人,是全方位的人。時刻都在與自己周圍的人和事發(fā)生關系,并在不同的關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使他們有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喜怒哀樂和好惡心理”。我們的語文教材大多是從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中精選出來的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這里面有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向往、對邪惡的抨擊、對英雄的贊美、對祖國河山的愛戀……為師者當如何把這些人類思想情感的精華輸入學生的思想中,融化進學生的性格中去?我想,一定應該先有一番生活的體驗(如沒有可設想或創(chuàng)設情境)。動情于心,這可以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波瀾,引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共鳴,之后再誘發(fā)情趣,喚起他們的想象,拓寬思維,深入理解。這遠比讓學生掌握一些生硬的知識有用。
隨著課改的深入進行,我也在不斷反思,現(xiàn)代語文課堂教學更應該側重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性格的塑造,而不應停留在純課內知識的教授層面上。而這是要植根于生活的大土壤里的?!艾F(xiàn)代普通教育所列的科目,都是養(yǎng)成人的材料。不管學生將來入何等職業(yè),應先使他成為一個靈肉一致的人。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僅靠機械的灌充是成不了這樣的人的?!?/p>
二、把生活的舞臺搬到課堂上來
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善于傾聽老師的講課,并能認真做好筆記,甚至對講課內容和課堂筆記背得滾瓜爛熟,而實際上,他們也許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很淺,或者根本無法理解。他們只是在等待答案,然后努力記住,卻很少有自己的思考,缺乏對生活的體驗,以至于想象力蒼白,創(chuàng)造力更加不足。
既然生活出真知,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馨焉钸@個大舞臺搬到課堂上來呢?難道不可以讓學生們在這樣一個舞臺上盡情表演,充分體驗一番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笔聦嵣希Z文知識是無時不有、無所不在的,凡是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就有語文的存在。語文源于生活,這就決定了社會生活當中有許多學習語文的渠道,就像人們交談、開會、打電話、乘車、旅游、看電視、閱讀書報,甚至勞動,都是在學習語文??!
把生活的舞臺搬到課堂上來,這種自然而然的教學藝術可以使課堂情溢如海,學生在其藝術的感召下也會自然而然地體悟掌握遠超過一篇課文的內容,達到一種無教之境、自然之境。
我同事在講《鳥的天堂》時(由于我們生活在南方),他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獨木成林”的奇觀(能帶學生親歷更好),感受榕樹充滿活力的蓬勃生機以及鳥兒紛飛的壯觀景象。在這種身臨其境的想象感知過程中,學生品嘗體驗了野外生活的樂趣,更深地理解了文章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對大自然有了一番新認識。再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時,就想著該如何讓學生深入地了解主人公遭受苦難的感受,如果僅僅是片面講解,學生是很難理解那種復雜的感受的。那種感受是伴隨主人公對老板等人的恐懼,對生活環(huán)境的壓迫而來的,所以一定要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成長過程中的類似體驗去感受、理解。當然,這樣還是不夠的,因為環(huán)境不同,舊社會和新社會的大環(huán)境、外國和中國的情況以及每個人生活的小環(huán)境都不一樣,成長的感受自然也不同。不同的苦惱、不同的喜樂、不同的哀愁……諸多不同的滋味,如果沒有真切的生活體驗而僅憑文章字句和別人的講說是根本無法真正體會的。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痹谏钪袑W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感知生活、塑造自我,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舉辦主題演講、作文競賽、開知識講座和辯論賽等。這些學生喜聞樂見又別開生面的活動形式,可以大大加深學生對生活語文含義的理解。以前,我班有個學生小胡,他熱愛畫畫,但對其他科目卻不怎么感興趣,語文課還常在課堂上睡覺。對一切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并沒有對他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而是抓住他愛畫畫這個優(yōu)點進行引導,特意讓他利用課余時間為班級畫刊頭畫和插圖,給了他顯示自己價值的機會。同時,我抓住時機和他談興趣愛好,并旁敲側引地談到學習、理想和人生價值。漸漸的,他愿主動為班級工作,還從中增強了學習信心,不再對學習漠不關心了。
所謂寓教于樂,說白了就是在生活中體驗、感受學習的樂趣。如果能讓學生感到生活是充滿陽光的,那這樣的學習還會枯燥嗎?“生活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源頭?!薄罢Z文自然是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我現(xiàn)在總是在課前或課后布置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一下或寫一篇感想,通過比較學習,使學生懂得相同的生活體驗與不同的生活感受都是學習的源泉。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只強調對表面文字的理解,不要以為將“思考和練習”做對就萬事大吉了。語文是如萬花筒般精彩的,如果我們多讓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體驗心得隨時記在周記或日記里,是可以加深學生對生活和課文思想乃至語文的實際運用的理解的。此外,教師還可以帶學生進行生活實踐,如義務勞動、去公園或野外觀察欣賞和寫作、做廣告調查等,還可以讓他們觀察體驗自己的家庭生活、鄰里關系、待人接物、助人為樂等,有了這些真實體驗,學生再去學習就是另一番滋味了。他們能慢慢感受到語文的妙趣橫生,能產生真摯的共鳴。
三、知識在生活的土壤里成長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它緊跟左右,伴隨終生,實現(xiàn)著你的生命,塑造著你的靈魂?!闭Z文對人生的發(fā)展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
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誤區(qū)就錯在總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器,一味地對他們進行機械的灌充是無法讓他們成為一個“靈肉一致的人”的。教師應該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不僅僅要向他們傳授知識,還要引導他們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去塑造一個完整的、健康的人。教師要糾正學生以往學習中的不良思維習慣(如不善創(chuàng)新思考、等待老師答案等),要想方設法開啟學生的智慧,發(fā)展他們注意、觀察、接收、記憶、想象、判斷、推理等生活實踐能力和綜合創(chuàng)造能力。學為何用,不就是為了將來能在社會有用武之地嗎?
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必須擔負起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塑造的重任的,只有在廣袤的生活土壤里錘煉體驗才會讓學生感到真正的充實,才會讓他們在課堂上那些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精美得體的言語佳境中得到感悟,才會讓他們的心理、個性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悄然發(fā)展。想當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這些名著就曾使無數(shù)追求光明和進步的青年覺醒并毅然投身革命。因為有最真切的生活的體驗,因為有無私的教育的感化,我們才會真正地長大成熟。對學生來說,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是最好的學習途徑。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敝R是沒有窮盡的,別人傳授的知識再多也是死的,只有學生掌握了求知的方法,學會在生活中領會和駕馭它才是真理。正如我們的教育前輩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的,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lián)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倍晳T不就是從生活中養(yǎng)成的嗎?
還記得《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嗎?我想,語文課堂教學與生活體驗就好像一只船上的兩只槳,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使其得到實踐能力,獲取真知,兩槳缺一不可。只有協(xié)調配合,才能快樂地蕩起雙槳,迎風破浪,直達滄海。
參考文獻:
[1]朱 江,魏書生.語文教育思想實踐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3.
[2]班 華.現(xiàn)代教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3]劉國正.實和活:劉國正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葉圣陶.葉圣陶談語文教育:怎樣學好語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