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學
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教學指南》”)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進行了全方位的更新完善,課程價值、課程設置等亮點頻出,朝著作為人才培養(yǎng)基本依據的國家教育質量標準邁出堅實的一步,但是在時代特征、課程定位等方面尚有描述不夠清晰、設計不盡合理之處。厘清這些問題,有助于使之更科學、更合理。
一、對時代特征的定義略顯籠統
《教學指南》在前言中開宗明義,論述了大學英語的課程價值,厘清了社會上一度存在的是否有必要在大學本科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模糊認識,其指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將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人們緊密聯系在一起。英語作為全球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可以直接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進展、管理經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yōu)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薄督虒W指南》將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性與國家戰(zhàn)略和學生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出制定者對課程重要性的清醒認識和深刻理解,足以為甚囂塵上的“大學英語無用說”劃上句號。
《教學指南》指出:“本指南提出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性意見,是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行大學英語課程建設,開展大學英語課程評價的依據?!?/p>
然而,《教學指南》對于“新時期”沒有明確定義。何為“新時期”?清晰、正確的認知時代,是《教學指南》的立身之本,只有把握住時代特征才能提出順應時代要求的對策。關于時代特征的定位,不是一個“新”字就能講清楚的。《課程要求》誕生于“新時期”,《教學指南》也形成于“新時期”。此“新”與彼“新”一樣嗎?答案肯定為“否”,但是不一樣于何處?與《課程要求》的時代相比,《教學指南》的時代“新”在何處?講清楚這個問題,《教學指南》后續(xù)指明的一切就順理成章了,否則只會讓人產生為改而改、為變而變的疑惑。要講清楚“新時期”特征,并不要求長篇大論,幾個精煉、確切的詞語加以概括描述足矣。
二、對課程定位的思考稍有偏差
《教學指南》在課程定位中要求“根據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參照本指南進行合理定位,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目標、院系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
第一,“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有哪些標準?根據上下文可以斷定不是《教學指南》本身。筆者以為有必要明確寫明國家標準,不然就如同上文提及的“新時期”那樣流于空話、套話。第二,大學英語課程究竟為誰服務?學生需求與院校目標是什么關系?如果拋開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那么學校的辦學目標和院系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有何存在的必要?
筆者以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應與社會需求或國家戰(zhàn)略緊密相連,同時,學校的辦學目標、院系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只有盡可能地服務于社會需求或國家戰(zhàn)略以及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才具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應該服務于社會需求或國家戰(zhàn)略以及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滿足國家、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
三、對課程屬性的認識有所偏頗
《教學指南》關于課程性質明確提出“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這是對前階段圍繞大學英語課程定位所展開爭辯的結論性表述,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大學英語課程的發(fā)展也極具指導意義。但是,在闡述人文性時,《教學指南》避全面而偏側面,“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且不論跨文化教育是否是大學英語課程人文性的重要屬性,單就“重要任務之一”來看,其措辭大大降低了作為國家教育質量標準的權威性,有避重就輕之嫌。其實,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正體現在《教學指南》下文中“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這段話語中,令人費解的是制定者為何舍全求偏。
關于跨文化教育,《教學指南》指出:“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除了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或專業(yè)信息之外,還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备爬ㄕf來,大學英語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照此推斷,跨文化教育似乎屬于能力或技能培養(yǎng),是大學英語課程工具性而非人文性的一個重要屬性。大學英語課程人文性關乎人格的培養(yǎng)、人性的完善,歸根結底是以“三觀”為目標的人的素質養(yǎng)成,因此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這樣說,并非否定跨文化教育的作用,而是加深對人文性的認識,進而著力提高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貢獻度。
四、對教學要求的描述尚不清晰
《教學指南》的三級目標體系設置科學,層次清楚,梯度明確。教學要求基本合理,指出:“基礎目標的教學要求主要針對英語高考成績合格的學生,是大部分學生本科畢業(yè)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標和發(fā)展目標的教學要求針對大學入學時英語已達到較好水平的學生,也是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yè)所選擇的要求。對英語高考成績基本合格的學生,學??蛇m當調整基礎目標的部分教學要求?!钡牵虒W要求的描述尚有含糊不清之處。如:英語高考成績合格與基本合格的標準是什么?是否按高考英語科目總分折合百分數計算?如何界定“大學入學時英語已達到較好水平”?另外,教學要求關于英語水平的界定僅以高考成績?yōu)榛A,這點也略顯偏頗。全國各地的高考要求并不統一,有對聽力提出要求的,也有不要求聽力測試的,有對口語能力進行測量的,也有不測試口語的。試想:一個基于聽說讀寫測試成績折算出的分數與一個基于讀寫測試成績折算出的分數具有可比性嗎?基于聽說讀寫測試成績折算出的80分所代表的英語水平是低于、等于還是高于基于讀寫測試成績折算出的90分所代表的英語水平?此等情況下的80分和90分是否表明“大學入學時英語已達到較好水平”?
筆者以為:《教學指南》應對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作出定性定量描述,確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助力各高?!昂侠戆才畔鄳慕虒W內容和課時,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動態(tài)開放、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五、對課程框架的設置不盡合理
《教學指南》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作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的安排,要求形成相應的三大類課程。這里的分類方法有值得商榷之處。毫無疑問,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由于使用語境不同而形成兩個特點明顯的分類。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是教學內容,更是特點迥異的語言使用類別,是大學英語課程工具性的重要體現。但是,將跨文化交際與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并列,則顯得略微欠通。如前所述,跨文化交際教學屬于技能培養(yǎng),是大學英語課程工具性的一個重要屬性,應該貫穿于整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即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過程。如同語言知識一樣,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學習者完整的語言應用能力。沒有人會把語法、翻譯等與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并列為四個大類。因此,將跨文化交際與其他語言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自成一個類別,既不利于大學英語教學,也不符合外語教學規(guī)律。
筆者以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兩個部分,由此形成相應的兩大類課程。各高校應在通用英語課程體系內融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對于基礎級別,在通用英語課程內容中導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識,以隱形教學為主要形式,以培養(yǎng)學生中外文化差異意識為目的。對于提高級別,跨文化交際旨在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發(fā)展級別,跨文化交際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
六、對教學課時的安排略欠統籌
《教學指南》關于大學英語教學課時數的安排體現出編制者的用心思考,盡量遵循“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指出:“在教學安排上,大學英語起始階段的通用英語課程若與高中英語選修Ⅰ課程相銜接,選擇基礎目標,需要144~216課時;對入學時英語基礎較好、英語需求較高的學生,可選擇提高目標,需要144課時。與基礎目標和提高目標相關的通用英語課程為必修課,每周4課時;與發(fā)展目標相關的課程建議以限定選修課形式在大學二年級及以上階段開設,每周不少于2課時。為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言輸出能力,各高校應控制口語和寫作等課程班級規(guī)模,每班原則上不超過35人?!钡沁@個安排仍有欠缺。如:以基礎目標為起點的教學安排144~216課時。這個區(qū)間設定得過大,且時間長度又略短,既不易操作,效果也受影響。首先,按18周教學周、周學時4課時計算,144課時意味著開設2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216課時意味著開設3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同樣是基礎目標,有2個學期完成的,也有3個學期完成的。試問:是目標不一致嗎?如果目標是一致的,為何有一個學期的差異呢?如果目標不一致,為何都稱作基礎目標?其次,既然是基礎目標,為何不按照現行的《課程要求》提出4個學期的課時要求呢?且4個學期的課時安排經過去的十年實踐檢驗,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大凡改革都有合理的原因和明確的目標。
筆者以為:棄4學期之明確要求而改提2~3學期之語焉不詳要求,實非明智之舉?!督虒W指南》大可不必顧忌當下在部分高校中實施的大學英語課程減學分、縮課時的所謂改革,既然認定“大學外語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應當尊重外語教學規(guī)律,對大學英語課程的課時作出合理、科學的安排。
綜上所述,籠統含糊的標準是不具備可操作性的。作為一個國家教育質量標準,《教學指南》規(guī)范并指導著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只有對其進行修訂和補充,才能使之成為更科學、更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國家質量標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賈國棟.《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的教學方法、手段與資源[J].外語界,2016(3):11-18.
[3]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