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斌
【摘 要】本文先分析高中歷史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學困生的主要特征,提出轉化學困生的心理環(huán)境、豐富歷史教學方式、優(yōu)化歷史學習方法等學困生轉化策略,提倡因材施教,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困生的歷史成績。
【關鍵詞】高中歷史 學困生 轉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136-02
學困生是教育中各個學科都避免不了的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存在不少的學困生。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做到公平教育,不能因為學生的成績而對他們產生歧視或者放棄學困生,任其自由發(fā)展。站在教師的角度,希望每位學生都能成才,但是在實際的情況中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接受能力、學習能力、智力發(fā)展程度等都不一樣,導致了他們在學習中的表現(xiàn)也不一樣。每位教師都會遇到學困生和優(yōu)異生,對于學困生我們要多鼓勵,分析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找出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魅力的歷史課堂。
一、高中歷史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缺乏學習興趣
很多高中生把學習歷史的目的定義為“為了考試成績”“為了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贊揚”等,很少有學生是因為對歷史感興趣而學習。這種非興趣的學習動機,在學習中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困難,很容易在考完試之后就把相關的知識忘得一干二凈。對高中歷史不感興趣的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都普遍較差,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課本上的歷史事件若是有趣的就聽一下,對于需要動腦去進行理性分析的歷史知識就直接不愿意接觸和思考。因此,缺乏學習動機也是高中歷史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缺少學習方法
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有的學生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然而卻缺少正確的學習方法,當學習的歷史知識越來越多,很容易搞混淆,導致學習效果不好,不斷打擊學生的信心,削減學習的熱情,慢慢轉變?yōu)閷W困生。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絕非是機械化的記憶和反復的閱讀和背誦,這種學習方法是不科學的,只能短暫地用于應付考試,并未能真正掌握歷史知識及其意義。
(三)來自教師不公平的待遇
在教學中,不管是哪個教學階段和科目都可能有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被扭曲了,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給予不公平的待遇,導致成績差的學生越來越差。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心理。當學生遭受到來自于教師的不公平待遇,便會對其所授學科產生厭惡感。比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若教師一直與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進行互動,而忽略了學困生的存在,學困生便會覺得在高中歷史課上找不到自身的存在感,認為自己學與不學,老師也不在乎。這對學困生的學習熱情造成很大的打擊,長期在教師的不公平對待下,很快學生的學習熱情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四)教學方法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
若教學方法不當,高中歷史教學便會變得枯燥無味,學生聽一會兒便覺得無趣、犯困,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提不起興趣,成績自然不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更需要添加一些幽默的教學用語,有趣的教學手段或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每一節(jié)歷史課都充滿期待。
二、高中歷史學困生的主要特征
(一)對高中歷史課程表現(xiàn)冷漠、不關心,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
他們經常在課堂上交頭接耳說一些與歷史無關的話題,如坐針氈,喜歡左顧右盼,就是不喜歡集中注意力看黑板。對于布置的歷史作業(yè)也是敷衍了事,答不對題,或借其他同學的作業(yè)進行抄襲。心情好的時候就聽一下課,不高興的時候就自己干自己的事。
(二)歷史基礎知識不扎實
高中歷史學困生另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容易混淆歷史人物、事件、時間,或對歷史人物和事件記憶模糊不清,往往只記得某些關鍵詞,無法完整、準確地將歷史事件記下來。雖然有部分學困生很喜歡歷史,但是往往只對某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感興趣,而且對歷史本身不感興趣,并不能夠真正掌握歷史知識。
(三)歷史思考思維能力差
學困生在歷史思考思維能力表現(xiàn)較差,不善于從歷史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重點的信息,也不善于對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學習方法偏向機械性記憶,然而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目的并不是把課本上的文字或內容背下來,而是學會對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論和思考。
(四)審題、答題能力薄弱
歷史學困生在考試中,不太會利用題目給定的條件或提示找出“中心詞和關鍵詞”,審題不夠認真、清楚,導致答題方面偏離題意或觀點不夠完整,經常只能寫出一兩點,并且在答題的語言表達上表現(xiàn)為邏輯不清晰、結構混亂、條理不清晰、字體潦草、甚至出現(xiàn)部分錯別字。
三、高中歷史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轉化學困生的心理環(huán)境
轉化學困生的第一步,應是幫助他們進行心理環(huán)境的轉化。只有擺正學習的態(tài)度和觀念,才有動力去行動起來改變現(xiàn)狀。在學習生活中并沒有誰是想一直做學困生的,然而由于學生無法自己解決困難,才淪為學困生。學困生心理很容易自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緊緊抓住學困生的每個表現(xiàn)細節(jié),挖掘他們身上更多的優(yōu)點,并能對其進行及時的表揚,幫助學困生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比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教師在講解該歷史事件前應該先強調鴉片的有害性,讓學生意識到鴉片的巨大破壞性,切不能因好奇心而去嘗試。另外可以借鴉片來提問學生平時是否存在不健康的愛好,這些非學科性的問題學困生也可以進行回答,教師要抓住學困生回答問題的時機進行及時的表揚,讓學困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鼓勵,給予他們學習的新希望。
(二)豐富歷史教學方式
有部分歷史學困生的形成是由于覺得老師上歷史課的方法太過呆板、沉悶,無法使其提起興趣從而堅持認真地聽講。很多歷史教師都是遵循:“今天我們講某知識,這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其意義”這樣的講課模式。只不過簡單地將課本上的內容重復一遍,教學方式毫無新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會認為老師就是照著課本上的內容念,自己課上就算不認真聽,課下再看也可以。高中歷史課程內容豐富,涉及古今中外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充滿著智慧與妙處,不應因教師的枯燥授課方式而浪費了這寶貴的歷史資源。因此,教師不能再遵循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要豐富歷史課程的教學形式,用最好、最有趣的方式將歷史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涉及很多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學困生常常混淆條約簽訂的時間、割地的地理位置,總是記不清楚。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qū)分不同條約之間的區(qū)別,豐富高中歷史的教學方式。在學習《南京條約》時,教師不妨采用情景模擬的授課方式,挑選出兩個小組的學生,分別扮演中方和英方,進行簽約的情景展現(xiàn)。讓中方的兩名學生扮演: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英方的一名學生扮演璞鼎查,一名學生負責旁白,宣布簽約的時間、地點、人物,有的學生負責準備道具如“2100萬銀元、地圖、5張通商口岸的卡牌”,其他同學則負責條約主要內容的擬定:
1.宣布結束戰(zhàn)爭。兩國關系由戰(zhàn)爭狀態(tài)進入和平狀態(tài)。
2.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許英國派駐領事,準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清政府向英國賠款 2100 萬銀元,其中 600 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 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 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 4 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 5 銀元。
4.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5.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與英國商定。
6.廢除公行制度,準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7.領事裁判權,嚴重破壞中國的司法主權。
通過情景模擬,不但參與表演的學生對于《南京條約》的各個細節(jié)記憶深刻,其他未參與的學生對于這種學習方式也覺得很輕松。另外,在每單元學習完后,教師不一定每次都是采用考試的方式來考核學生,可以偶爾把考試換成歷史知識競答比賽,由教師出題,多個學生作為答題者同時搶答,看誰的得分最高,則對該學生進行相應的獎勵。
(三)優(yōu)化歷史學習方法
學困生大部分都存在學習方法不當的問題,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沒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都是即興學習居多。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給予及時的指導,并研究出更多適合學生能力開發(fā)的學習方法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和效果。
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由于有太多的思想派別和思想代表人物,就算學生把這些思想主張按照知識點清楚地羅列出來,由于對這些人物和思想派別沒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將他們的思想主張進行簡單的歸納,很容易搞混淆。這樣的學習方法顯然是不高效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把這些思想派別和代表人物一個個單獨地查閱相關的資料,把他們的生平和思想的起源查清楚,記憶的時候就更加容易區(qū)分和理解這之間的不同之處。學習歷史的最好辦法就是將理論轉換為有趣的、形象的故事或者畫面進行記憶,既高效又持久,學困生記憶起來也輕松簡單,通過慢慢積累歷史知識,自然成績也跟著好起來。
綜上所述,學困生的轉化是每位教師必然要面對的問題,我們不能用忽視、逃避的方式來處理學困生的問題。只有把學困生的問題解決了,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才能從整體上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正確的教學方案,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困生克服歷史學習上的困難,實現(xiàn)學困生的成功轉化。
【參考文獻】
[1]柳付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學困生轉化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4(10)
[2]李長蓮.淺談高中歷史學困生的特點及轉化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29)
[3]丁菲菲.將心比心,走出困境-如何有效解決高中歷史學科學困生問題[J].時代教育,2015(20)
[4]郭 強.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探討[J].新課程·中旬, 2016(2)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