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月
導語:斯坦福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學研究測驗,而測驗結(jié)果讓人驚嘆不已,“固執(zhí)”“偏見”“盲目”是不是也存在于你的思維中?
1975年,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邀請了一群本科生參加一項關(guān)于自殺的研究測試。他們被分為了兩組,每個小組都將會閱讀兩份自殺遺書。其中的一份遺書是隨機從個人日記中編寫出來的,是假的遺書;而另一份遺書,其作者隨后都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是一份真正的遺書。而這些學生則被要求要,需要從兩份遺書中分辨出遺書的真假。
測試結(jié)果出來了,第一組的學生被告知在他們分辨的25對遺書中24對都挑出了真正的遺書;而另外一組學生則被告知他們的分辨結(jié)果慘不忍睹,僅有10份真的遺書被挑出。
當然這次測試作為一個心理學研究的項目,整個設計就是一個騙局。在兩組學生面對的25對遺書中,僅有12份遺書是來自洛杉磯驗尸辦公室的檔案,是真的遺書。換句話說,兩組學生的分辨結(jié)果也都是虛構(gòu)的,得分高的小組和得分低的小組在真實的平均分辨結(jié)果上基本上沒有區(qū)別。
試驗來到第二階段,研究人員將第一階段的設計明明白白的的告訴了所有參加測試的學生,為了不擾亂兩組測試學生的進度,研究人員并沒有把真實的遺書數(shù)量告知學生。在隨后的聊天中,研究人員問出了自己真正需要提問的問題,“既然大家都已經(jīng)知道分辨結(jié)果都是假的了,那么你認為你們到底分辨了多少真的遺書?自己隊伍的正確率又有多少?”在這個問題上,有趣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了。
高分組的學生表示,他們做的已經(jīng)很不錯了,即便結(jié)果是假的,但是他們依舊相信自己組的分辨結(jié)果要高于50%——盡管他們已經(jīng)被告知,他們的結(jié)論毫無依據(jù)。反觀另外一組,低分組的學生卻相信他們的分辨率要低于50%——一樣是一個毫無根據(jù)的結(jié)論。
研究者的結(jié)論是“一旦印象成型,你將難以更改?!?/p>
幾年后斯坦福大學就相關(guān)研究又組織了一次測試,這一次學生們得到的是兩個消防員的資料,K消防員與G消防員。資料中會涉及消防員的家庭背景以及興趣愛好等等信息,這次測試被研究人員稱為“風險保守選擇測試”。
根據(jù)提供的資料,K消防員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消防員,他總是能夠做出最安全的選擇。而G也是一位成功的消防員,但是他往往會做出一些有風險的行動,盡管被上級“警告”過,但他依然救人無數(shù)。再一次研究人員中途告知所有學生,你們獲得的信息都是虛構(gòu)的,請你們根據(jù)你們自己的認知來回答,一位成功的消防員應該對風險持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
結(jié)果依然還是那么有趣,拿到K消防員資料的學生認為消防員應該避開風險,穩(wěn)妥行動;而拿到G消防員資料的學生則認為應該用于面對風險。
研究人員對實驗解釋道,“即使人們認知的證據(jù)已經(jīng)被駁回,但是人們對已經(jīng)形成的認知難以做出修正?!本拖裨趯嶒炛幸粯樱瑢W生們拿到的資料即便已經(jīng)被推翻,難以推斷一位消防員該如何應對風險。他們依舊會根據(jù)思維中已經(jīng)成型的認知回答。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在1970年代聞名世界,他們提出的觀點是:人類無法直線思考問題。而這個觀點在隨后十年間的幾千項測試中都得到了驗證。如果你今天隨便拿起一本有關(guān)心理學的書籍,都能夠明白人們看似符合情理的舉動先都是不合理思維導致的,僅有很少的人能夠洞察其中的奧秘。那么斯坦福的實驗給我們留下一個問題,為何我們不能直線思考問題?
也許在哈弗大學的新書《理性之謎》中,法國里昂研究院的雨果以及布達佩斯中歐大學的教授丹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從事認知理性學科的兩位科學家解釋道,“這是進化的特征,就好比人類的直立行走以及三色視覺一樣。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研究我們的環(huán)境以及追溯人類發(fā)展的歷史?!?/p>
如果脫掉認知理性學科的外衣,那么雨果和丹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相比其他物種的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合作能力,任何單獨的個體生物,不勞而獲是其最佳的行動方案,通過合作就能夠達成這個目標,而合作又是難以建立并維持的一種行為方式。所以人類發(fā)展出了抽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總結(jié)分析我們不熟悉事物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yōu)榱松嬖诤献髂J郊w中所進化出的能力。
“而理性是人類為了適應超級社會進化而來的一種適應性”雨果和丹解釋道。一個“作為主義者”的觀點對于“理性主義者”而言,“作為主義者”的思維習慣會顯得怪異和愚蠢。反之,“理性主義者”的思維習慣則會顯得精明和狡詐。
我們還需要知道的一個詞語叫做“事實偏見”。這類人群會接受支持他們觀點的信息,而排斥反對他們觀點的信息。在諸多錯誤的思維方式中,“事實偏見”算是最主要的原因了。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斯坦福大學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一場關(guān)于“死刑”的辯論實驗了。
在這次實驗中,研究人員聚集了一批對于“死刑”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其中一半的學生認為“死刑”可以有效減少犯罪,而另一半的學生則認為“死刑”對于治理犯罪毫無用處。
在這場實驗中,學生被要求引用不同的論據(j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是,無論正方還是反方引用的所有數(shù)據(jù)和論據(jù)都是編造的!這些數(shù)據(jù)制作的程度都足以以假亂真。更為有趣的是,無論正方還是反方都不知道對方的數(shù)據(jù)是編造的。
在這些條件下的實驗結(jié)果讓人意想不到,原本支持“死刑”的學生開始相信“死刑”的作用并沒有那么大;而反對“死刑”的學生也出現(xiàn)了支持死刑的想法。
如果理性思維是為了提供全面的判斷,那么很難想象“事實偏見”將會對我們的理性思維帶來多么嚴重的后果?!叭绻闶且恢焕鲜?,因為沒有聽到貓叫,堅信出洞覓食時不會遇見貓,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經(jīng)是貓的晚餐了?!庇旯偷そ忉尩?。而人類在某種意義上和老鼠一樣,在生存的環(huán)境中思維的方式也會出現(xiàn)自適應的改變,這樣才能得以讓我們避免潛在的風險,而這種自適應能力也叫做“超級社會能力”。
雨果和丹更喜歡把“事實偏見”叫做“自我偏見”,也就是固執(zhí),因為人類不會輕易的改變想法。即使別人提出相左的建議和論證,我們也會善于找尋其理論的弱點;而對于自己的觀點而言,卻一直處于盲目自信的地位。endprint
雨果和他科研小組為了證明這種思維不對稱性的理論,他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參與者被要求回答一系列簡單的邏輯問題,然后他們會被要求解釋他們的答案,如果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回答中存在錯誤他們可以有一次機會改正答案。但是實驗結(jié)果是85%的參與者都很滿意自己的回答,不修改自己的答案,僅有15%的參與者做出了修改。
下一步的實驗是,參與者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答案,然后再有一次機會選擇是否更改自己的回答。而這一步實驗中他們所看到“別人”的答案,其實正是換了一種說法的自己的答案。這時,他們才意識到了自己的答案存在毛病,幾乎60%的參與者對自己先前滿意的答案進行了修改。
“這種不平衡思維的產(chǎn)生,是為了防止我們自己在群居生活中被其他人搞砸所演變而來的?!庇旯f道,“我們的祖先們都是一群獵人,他們關(guān)心的是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在種群合作中,他們要確保自己不是那個出門冒著生命危險去打獵的人,而其他人卻無所事事地待在洞穴里享受打獵成果。”當然這種思維僅有的好處就是,能夠避免死亡的風險。
也許我們的祖先要考慮很多的事情,但是至少他們不用去考慮遺書的真假,消防員應有的品性,還有“死刑”的威懾理論。而如今理性思維的結(jié)果卻往往讓人失望,“這也許是因為社會的發(fā)展過于迅速,社交形式多樣化,思維自然進化的速度難以跟上環(huán)境的改變?!庇旯f道。
關(guān)于馬桶你知道多少
史蒂文是美國布朗大學認知學科的教授,他同樣相信社會發(fā)展是改變?nèi)祟愃季S方式的關(guān)鍵原因。但是往往也正是因為社會的變化,讓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得短路。在他的新書《知識錯覺》中是這樣開頭的,“為什么我們?nèi)祟悷o法獨立思考?看看你的馬桶就知道了!”我們幾乎所有人對沖水馬桶都再熟悉不過了,只要按一下沖水按鈕,所有的東西都會和水一起被吸入管道,進入污水下水道,但是它的運行原理你真的知道是什么嗎?
在耶魯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生們被要求評估他們自己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設備,例如馬桶,拉鏈,還有鎖。然后他們被要求詳細寫出這些設備的工作原理,并且一步一步解釋這些設備都是如何工作的,最后再對自己的解釋進行一次評估。而評估結(jié)果顯示即便是研究生也存在認知的短板,因為馬桶的工作原理要復雜的多。
史蒂文教授把種現(xiàn)象叫做“認知性深度錯覺”,而這種情況幾乎無處不在。人們堅信自己知道的事情,要比自己所做的事情多,而讓我們堅持這個信念的卻是別人的所作所為?!熬湍民R桶來說,是別人設計并且安裝了馬桶,所以我們才能夠方便的使用,因為我們更多依賴他人的經(jīng)驗來完成工作。這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上,從人類學會集體狩獵時就養(yǎng)成了。但是也正是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合作?!?/p>
“當人類社會將勞動力分工的那一刻起,人類個體間的思維與認知就失去了明顯的界限。”史蒂文教授解釋道。這種無邊界化的思維方式一直伴隨著整個人類工具發(fā)展的歷史,從青銅器時代開始,拿起刀槍的士兵并不懂得金屬冶煉技術(shù);再到現(xiàn)代社會的那些新興科技產(chǎn)品,并不是每個人都是工程師。每當人類發(fā)明一種新工具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未知領域。
“就像是了解馬桶原理一樣,這種不能獨立思考的方式在某些問題方面就出了亂子?!笔返傥慕淌诶e了2014年俄羅斯將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收復的調(diào)查案例,調(diào)查者被要求在地圖上指出該島的位置,然而大多數(shù)受訪者都標錯了位置。原因并不是他們沒有地理知識,而是當時的新聞報道將半島的位置標注的不明顯,更多的關(guān)注了當時烏克蘭首都位置的軍事動向,所以大眾在認知中一直認為該島就在烏克蘭首都附近。
“認知性深度錯覺也許是導致我們無法獨立思考的原因之一,而這種原因也是潛在使社會知識最終變得危險的原因?!笔返傥慕淌诮忉尩?。在我們不能夠?qū)κ挛镉幸粋€完整性認知的情況下,同樣的錯誤可能會在生活中再次發(fā)生,而當“謠言”變得廣泛時,最終可能演變?yōu)槿顺苫⒌那闆r。
在牛津大學出版的《為何我們要忽視那些救命的事實》一書中,精神學專家杰克列舉了疫苗的現(xiàn)象。疫苗的發(fā)現(xiàn)可謂是人類發(fā)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而接種疫苗被認為,是控制傳染性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暗拇_疫苗本身就存在風險,疫苗畢竟是從病原體中提取的,如果接種到本身免疫力很差的人身上,反而會成為顯性病毒,讓人感染疾病?!?/p>
“當然不接種疫苗,更是一種危險的做法?!苯芸苏f道。無論有多少能夠證明關(guān)于接種疫苗安全性的研究,反對疫苗接種的人還是大有人在,例如大名鼎鼎的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盁o論疫苗多么安全,我們都沒有辦法改變這類人的想法?!钡钱斀芸私弑M全力想要幫助更多的人時,他同樣會陷入不能直線思考的怪圈,因為他花費了幾十頁的文章都在陳述疫苗好處的“事實偏見”。
回到人類的思維方式上,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存在自適應的特點,隨著社會的變化,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在逐漸改變。即便存在“事實偏見”以及“無法獨立思考”的情況,通過沒有動機的科學研究,在保證科學論證性的條件下,至少我們可以把科學看做是一種幫助人類社會糾正自我思維的一種工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