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資產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而固定資產是資產的關鍵部分,它的計量和核算對于企業(yè)的會計利潤以及所得稅的影響非常大。由于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制定主體,適用對象,施行目的不同,二者所遵循的原則以及服務目的也不一樣,故其差異無法消除。論文針對新頒布的稅法以及新會計準則,對于其在固定資產處理上的幾點差異以及如何進行納稅調整作了詳細的分析闡述。
【Abstract】Asset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fixed assets is the key part of the asset, its measurement and accounting has large effects on the accounting profit and income tax of enterprise. As the differ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tax law in the aspects of decision-making body, suitable object and enforcement purpose, their principle and service purpose are different, so the difference can not be eliminate. According to the new tax law and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m in the disposal of fixed assets, and discusse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tax adjustment in detail.
【關鍵詞】固定資產;會計準則;稅法;納稅調整
【Keywords】fixed assets; accounting standards; tax law; tax adjustment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12-0066-02
1 固定資產的定義和分類
在《企業(yè)會計準則》和《企業(yè)所得稅法》對固定資產的定義分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固定資產在會計和稅法中的定義幾乎是完全相同的。而對于固定資產的分類,在會計和稅法中是有所差異的。稅法與財務會計中,對于固定資產分類出現(xiàn)不同主要是由于:稅法中對固定資產進行分類的目的是按照不一樣的類別,分別制定統(tǒng)一的折舊年限和殘值率,使用比較簡易的方式進行折舊提取,作為納稅基礎。而財務會計中對其進行分類,則是按其經濟方面的用途以及使用的情況進行分類,其目的是為了加強管理便于組織統(tǒng)一的會計核算。
2 固定資產處理時的差異及納稅調整
2.1 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
2.1.1 外購的固定資產
外購的固定資產,在稅法規(guī)定和會計處理上產生差異的原因主要是超正常信用條件下進行固定資產購買的經濟業(yè)務方面。稅法規(guī)定沒有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以及發(fā)生的財務費用不予抵扣。會計處理準則規(guī)定,對于各期實際支付額和現(xiàn)值之間的相差金額的處理,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計入固定資產的生產成本,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部分計入財務費用。
2.1.2 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
《企業(yè)所得稅稅法》中給出了確切的規(guī)定,對于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不允許計提折舊,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因為企業(yè)對此固定成本并沒有付出任何的代價,所以在所得稅扣除上也不能抵扣任何的折舊費用,故此項固定資產的計稅成本應當為零。但財務會計中認為其存在符合財務會計中對資產的定義,因此將其按照公允價值作為企業(yè)該資產計提折舊,符合會計信息質量準確性的要求。
2.1.3 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
企業(yè)所得稅稅法中提到,以融資的方式租入企業(yè)使用的固定資產,應當以租賃合同中約定的買入金額加上承租方支付的與簽訂租賃合同相關的費用之和作為計稅依據(jù)。而在財務會計的核算中,企業(yè)應當采用公允價值與現(xiàn)值孰低進行入賬價值的計量。其二者之間的相差金額作為確認融資費用處理。只有當公允價值低于最低租賃付款額時,會計和稅法中對于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才會產生差額。
2.1.4 存在殘值的固定資產
《企業(yè)所得稅稅法》中規(guī)定,企業(yè)應當根據(jù)固定資產實際發(fā)生的支出來作為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而在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中,對于特殊行業(yè)特定的固定資產,在確定其初始成本的時候,同時應當同時考慮該資產的殘值。稅法中對于殘值的確認與會計準則的不同導致固定資產在會計上的入賬價值與稅法中的計稅基礎自然會產生的一定的差異。
2.2 固定資產的后續(xù)計量
企業(yè)會計準則中對固定資產的計量有明確說明,企業(yè)應當按照確定的方法,對于固定資產應當在其使用壽命以內,對其應當計提的折舊額進行按期分攤。在固定資產使用的過程中,企業(yè)應當根據(jù)該項固定資產的具體使用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其預計凈殘值以及剩余使用壽命。一經確定,在會計核算的后期是不允許隨意變動的。稅法對于固定資產折舊方面的規(guī)定與會計準則中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
2.2.1 固定資產的折舊
①折舊范圍。企業(y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依據(jù)《企業(yè)所得稅稅法》規(guī)定,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的固定資產的折舊準予扣除。而在會計核算中,對于固定資產的折舊扣除方面規(guī)定,只有以上的已經足額提取折舊但仍繼續(xù)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項不能計提折舊,以及提前選擇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可以計提折舊。所以企業(yè)未使用的固定資產,在計提應提的折舊時,會計準則與稅法上的差異無法避免,因此就需要我們對對應的固定資產折舊差異做相關的納稅調整。endprint
②折舊年限。在會計核算中,對企業(yè)的固定資產折舊一般都是按月計提,次月退出。對于此項規(guī)定會計處理與稅法的規(guī)定是一致的。稅法對于固定資產折舊一般有具體年限,而在財務會計核算中,企業(yè)應該依據(jù)該固定資產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確定固定資產的具體使用年限以及實際的折舊年限。當二者不同時,自然就要進行相應的納稅調整。
③預計凈殘值。所得稅中規(guī)定固定資產的凈殘值在5%以內的,企業(yè)可以自行進行殘值的確認。需要特殊調整的,就要求在主管稅務機關進行備案。
④折舊方法。我國的稅法中,對于固定資產折舊的要求較為嚴格,而在會計核算中則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有效避免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折舊程度要求與企業(yè)實際發(fā)生的資產消耗的不一致,有利于企業(yè)的持續(xù)高效發(fā)展。
2.2.2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①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當期的納稅調整及會計處理。依據(jù)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必須在損失真實發(fā)生時才可以允許稅前扣除。而遵照會計準則的處理會更靈活。通過文件中對二者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因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期間,與允許在期間扣除的資產損失意見存在差異,這部分可以減免暫時性差異。
②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固定資產折舊差異的納稅調整及會計處理。會計核算由于預計剩余的使用壽命會出現(xiàn)變化,從而導致折舊金額的差異,如果會計折舊小于稅法,則應當調減應納稅所得額。但是由于企業(yè)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進行計提了之后,新準則中規(guī)定其不可以轉回,其后的賬面價值會一直比計稅價值小,所以產生的都是可以遞減的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1]。
3 差異的協(xié)調
以上的分析顯示,稅法與會計準則對于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和后續(xù)計量有著許多不同,需要會計人員對所納稅金額的納稅基礎進行必要調整。對于企業(yè)來講,兩者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業(yè)會計核算時,以及稅務機關稽查時的負擔,而采取一些必要的納稅調節(jié)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減輕兩個主體的負擔。
3.1 稅務主體層面
在日常的賬務處理中,從稅務主體入手,稅務部門可以定期分批次的對企業(yè)財務人員進行培訓,就會計準則和稅法的不同以及納稅申報表填列等業(yè)務進行詳細準確的解釋。加強稅法知識的宣傳,引導各個企業(yè)分設稅務會計崗,并培訓其進行會計和稅法差異進行登賬核算的工作。此外,稅務部門應當加強管理檢查,也可以加強納稅檢查,有效避免企業(yè)的偷漏稅行為。
3.2 企業(yè)主體層面
企業(yè)財務人員應當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通關參加或者自學各種稅收法律制度等的培訓,自覺將經濟業(yè)務的核算與國家的稅收法律政策相結合。及時合理地對稅法和會計處理中產生的差額進行納稅調整。從各方面理解賬務會計準則和稅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做到有差異必調整。在必要的情況下引入稅務代理或者咨詢相關專家。
3.3 財政部門層面
由于準則和稅法的使用條件不同,且固定資產在很多時候涉及公允價值的獲取,而當前的市場情況并不利于企業(yè)獲得科學合理的公允價值。財政部在制定相關準則時應當考慮到此方面,增加對公允價值使用方法的解釋,制定并增加公允價值的使用指南。對其使用條件,獲得方法等進行詳細說明,保證企業(yè)能夠準確理解,并有助于企業(yè)能夠正確運用公允價值進行相關業(yè)務的確認、計量和報告。
【參考文獻】
【1】劉丹丹,于學剛,劉曉秋. 淺談固定資產折舊在會計準則與稅法上的差異[J].中國商界,2010(2) :140 -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