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琨
判斷養(yǎng)殖水質的好壞,可以從生物環(huán)境和理化環(huán)境兩個方面進行。生物環(huán)境比較多變,受制因素較多,最常見的是水色、肥度等問題。理化環(huán)境是我們通常比較好掌握的,我們可以通過幾個常測指標來一般性地判斷一個水體的理化環(huán)境是否適宜養(yǎng)殖魚類生長。
養(yǎng)殖水質的“肥、活、嫩、爽”是對良好水質和水色的視覺概括。
肥是水中溶解氧、磷、碳等營養(yǎng)物質和有機質豐富,可作為魚餌的浮游生物種群多,繁殖量高數(shù)量大,浮游植物以硅藻門、隱藻門、甲藻門等種類為優(yōu)勢種,浮游動物有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種類。具體指標是水色淡綠到棕綠色,透明度25~60cm,浮游植物生物量20~80mg/L,浮游動物生物量超過5mg/L。如果水質清瘦,可以通過投放一定的有機和無機肥料或有益藻種,促進水體適當營養(yǎng)化,使養(yǎng)殖水體中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如果水質變成老水,可通過換水、潑灑生石灰水結合施肥來進行調節(jié)。
活是浮游生物生長較好的水質,水色、水華形狀、水的透明度不停變化,浮游生物的優(yōu)勢種2~3天就發(fā)生變換,是浮游生物處于生命旺盛生長期的表現(xiàn)。由于不同種類浮游生物在光照、溫度等外界條件不斷變化的影響下,其活動的水層和水區(qū)也隨之經(jīng)常變動,因而使池水呈現(xiàn)多變的色彩,即所謂的“早清晚綠”或“早紅晚綠”,半塘紅半塘綠等變化,在陽光下呈映云彩狀。水體透明度早、中、晚可相差10cm左右。養(yǎng)殖地水源充足、無污染、排灌方便,并且經(jīng)常注入新水以保證水量和調節(jié)水質是保證水質“活”的關鍵。
嫩是水肥而不老,池水顏色呈綠豆色,浮游生物處于旺盛的生長期,顏色鮮亮,細胞未老化。肥水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如不調節(jié)或調節(jié)不當,就會老化,成為老水;老水經(jīng)過適當?shù)恼{節(jié),也會轉化為肥水、嫩水。造成水質老化的原因較多,比如溶氧不足、有機物積累過多、氮磷比不當、代謝廢物特別是氨積累太多、偏酸或偏堿、缺營養(yǎng)元素等。老化水質表現(xiàn)為紅水、黑水、藍綠藻水華、水體腥臭等,這些水質池塘中的魚類生長緩慢,病害突出,同時還易造成魚類浮頭泛塘而死,因此,要及時加注或更換新水,在換水后最好先全池潑灑消毒藥,五天后施用光合細菌、芽孢菌等,能有效縮短水質轉換期限。寡水、澄清水、青苔水是水體營養(yǎng)物質缺乏而形成的,解決辦法是根據(jù)情況選用發(fā)酵的有機肥料或生物復合肥(EM復合生物制劑)等。
爽是水質清爽,水色不淡也不濃,透明度適中,溶氧量高,水中營養(yǎng)物質豐富。魚類食物充足,生長速度快,無病或病害少,是魚類的最適生長環(huán)境。透明度是養(yǎng)殖水體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池塘水質透明度約為20~40cm,湖庫水質透明度要求在40~60cm。池塘養(yǎng)殖要求放魚后至6月中下旬,透明度控制在20~30cm,7-8月透明度控制在30~40cm為宜,冬季水體透明度可適當加深。 調節(jié)水體透明度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施肥和換水,而調節(jié)池水中的溶氧量,可采用物理方法(機械增氧)和化學方法(化學物質增氧)。通常使用的是利用增氧機機械增氧,在魚類生長季節(jié),晴天中午開機40~80min,陰天夜里開機30~50min,可較好的維持養(yǎng)殖水體的溶氧量。
影響水質的主要理化指標有pH值(酸堿度)、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5項重要指標,應定期檢測,在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安裝在線監(jiān)測系統(tǒng),適時監(jiān)測這些指標,保證養(yǎng)殖水質安全。
1.pH值(酸堿度)
pH值是水質的重要指標,它表示水的酸堿度,當pH值等于7時水為中性,小于7時為酸性,大于7時為堿性。魚類能夠安全生活的pH值范圍大致是6~9。凡是p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來養(yǎng)魚,pH值過高和過低都會給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帶來直接傷害。pH值過低時光合作用不強,水體生物生產(chǎn)力不高,魚類生長明顯受到抑制。當pH值低于6.5時會使魚體血液的pH值下降,減弱載氧能力,出現(xiàn)浮頭。因此,酸性水不能養(yǎng)魚,需要進行調節(jié)和改良,特別在夜間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大量積聚至早晨使水體pH值降到一天中最低值;還有在有機物多的沉積物中,若發(fā)生厭氧分解可能生成許多有機酸,如水體緩沖容量不夠,pH值可降至5以下,此時,需全池潑灑20mg/L生石灰水或者使用小蘇打潑灑(約1m3水體用20g)來調節(jié)池水的酸堿度。而在施有機肥少的魚池,在浮游生物量迅速增加時,CO2補給不足,不夠光合作用所需,會造成pH不斷升高,在晴天下午可能會超過10。pH值上升后,大量的會轉為有毒的NH3,危害養(yǎng)殖魚類安全??刹扇〈胧┙祲A,最好的辦法是換水或注入新水,也可以全池潑灑硫酸亞鐵之類的調水藥物。
2.氨氮
氨氮主要來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飼料、糞便及動植物尸體。pH值的高低與有毒氨NH3在總氨氮中的比例有關,pH值越低氨含量越低,pH值越高,氨的濃底越高。氨氮超標通常發(fā)生在養(yǎng)殖的中后期,這時候由于殘餌和糞便的增加,水體開始富營養(yǎng)化,池塘底部的有害物不斷沉積,造成氨氮、亞硝酸鹽等超標。當水中缺氧時,含氮有機物、硝酸鹽、亞硝酸鹽在厭氧菌的作用下,也會發(fā)生反硝化作用產(chǎn)生氨。
解決措施:(1)排除底層水,定期注換新水;(2)及時排污,減少池底含大量有機質的污泥;(3)合理放養(yǎng)密度,選用高質量的飼料,減少殘餌;(4)人工施肥后,短期內會導致水體的氨氮增高。所以過瘦水體、施用氮肥時一定注意少量多次,以防氨氮中毒;(5)使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增加水中溶氧量;(6)用微生態(tài)制劑如光合細菌、酵母菌等;(7)使用葡萄糖、氯化鈣或者食鹽全池潑灑,以降低氨氮的毒性。
3.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是含氮物質氧化過程中的中間產(chǎn)物,它是水產(chǎn)動物的致病根源,其毒性會使魚類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蛋白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從而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魚類長期生存在高濃度的亞硝酸鹽水體中,會發(fā)生黃血病和褐血病。蝦蟹中毒時鰓受損變黑,最后死亡。亞硝酸鹽是誘發(fā)魚類爆發(fā)性疾病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長期生活在亞硝酸鹽高的水體環(huán)境中的魚類容易出現(xiàn)生長速度緩慢、對病原的抵抗力不強、易患病等情況。養(yǎng)殖水體,建議亞硝酸鹽含量控制在0.2mg/L以下。
防止亞硝酸鹽過高的措施:(1)定期換水,加注新水;(2)保持水體氧分充足,通過開增氧機,物理增氧或化學、生物增氧增加水體溶氧量;(3)定期使用水質改良劑,如硝化細菌等微生物制劑,降解亞硝酸鹽;(4)制訂合理的放養(yǎng)密度和投飼計劃,減少飼料殘渣的剩余和養(yǎng)殖生物糞便的過多排泄。
4.溶解氧
水中溶解氧的存在是魚類生存的必要條件,特別在高密度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系統(tǒng)里,溶解氧可謂是最最要命的指標。一般來說,養(yǎng)殖水體的溶解氧應保持在5~8mg/L,至少不低于3mg/L。氧氣在水中溶解度受水溫、水中含鹽量及氧分壓的影響。當溶氧受水中物理作用、化學作用、生物作用、有機物分解及底質耗氧時,溶氧可以在短時間內從高溶氧掉到致命的低濃度,導致魚大量缺氧浮頭甚至死亡。因此,日常管理中對溶氧的監(jiān)測非常關鍵。造成溶氧不足的原因很多:(1)高溫,水溫越高,水中的溶解氧降低,高溫時水產(chǎn)動物耗氧增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2)養(yǎng)殖密度過大;(3)有機物分解作用,有機物越多,細菌越活躍,過程中耗氧也就越多,容易造成缺氧;(4)無機物的氧化作用,水中的硫化氫和亞硝酸鹽等無機物多時,氧化作用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解決措施:(1)合理放養(yǎng)密度,避免追求高密度養(yǎng)殖而引起的養(yǎng)殖水體長期缺氧;(2)每年冬春季及時清理池底淤泥,減少底泥對溶氧的消耗;(3)水體溶氧過飽和時,可采用潑灑粗鹽、換水等方式逸散過飽和的氧氣;(4)合理使用增氧機。在晴天的中午開動增氧機,攪動水體,增加水體上下層交流,將水體上層的過飽和的氧輸送到水體下層;(5)合理投飼,減少殘剩飼料等有機物質的耗氧量;(6)適時施肥,合理增加浮游植物的數(shù)量,從而提高白天溶氧的含量;(7)采用水質改良劑,如氧化鈣、活性沸石等,間接增加水體溶氧?;蛘哂命S泥漿水、明礬沉淀有機物和懸浮物,減少其對溶氧的消耗;(8)溶氧過低或過高時,加注新水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5.硫化氫
硫化氫是一種可溶性的有毒氣體,有臭雞蛋氣味。其主要產(chǎn)生原因是:一是池底中的硫酸鹽還原菌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硫酸鹽;二是厭氧菌分解殘餌或糞便中的有機硫化物。硫化氫容易與泥土中的金屬離子結合形成金屬硫化物致使池底變黑,這是硫化氫存在的重要標志。水體中硫化氫的濃度應嚴格控制在0.1mg/L以下。防止硫化氫生成而致使硫化氫過高的措施:(1)充分增氧,高溶解氧能有效消耗硫化氫。促進水體流轉混合,打破其分層停滯狀態(tài),避免底泥、底層水發(fā)展為厭氣狀態(tài);(2)控制pH值,保持底質和底層水呈中性或微堿性,一般控制在7.8~8.5之間;(3)定期換注新水,減小有機污染物的濃度;(4)徹底清除池底污泥,進行底改??墒┯煤F制劑,提高底質含鐵量,提高底層水中Fe2+濃度,促進硫化氫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