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曉紅 范 軍
國醫(yī)大師張大寧教授是中醫(yī)腎病學國家授銜專家、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是中國中醫(yī)藥研究促進會會長、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名譽院長,是中醫(yī)腎病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多年的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中,張教授提出的“心-腎軸心說”“腎虛血瘀論”和“補腎活血法”等,為中西醫(yī)學術界所認可,為中醫(yī)腎病學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糖尿病腎臟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嚴重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我國DKD發(fā)病率的逐年升高,已成為僅次于各種腎小球腎炎導致終末期腎臟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第二大原因[1]。相關數據表明[2],糖尿病腎臟病一旦進入臨床期,腎臟損傷將難以逆轉,因而在糖尿病腎臟病發(fā)病早期,即出現持續(xù)微量白蛋白尿(Urinary microalbumin,mALB)時及早治療,為防治早期糖尿病腎臟病的關鍵。傳統(tǒng)醫(yī)學中并無糖尿病腎臟病一詞,根據其腰膝酸軟、倦怠乏力、口渴多飲、浮腫、小便渾濁等臨床表現,可歸屬于傳統(tǒng)醫(yī)學中“消渴病·下消”“水腫”“尿濁”“關格”等范疇,外感、飲食、情志等均可導致糖尿病腎臟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張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腎病多年,對糖尿病腎臟病的病機分析、證候演變、治療用藥等方面有自己獨到的完整理論和經驗?,F將張教授治療早期糖尿病腎臟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張教授在長期的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中得出,“腎虛血瘀”是慢性腎臟病的基本病機,“補腎活血法”是治療慢性腎臟病的基本治法,糖尿病腎臟病亦是如此。張教授指出,糖尿病腎臟病病程日久,病證復雜,表現以本虛為主的虛實夾雜病證,而“虛、瘀、濕”是早期糖尿病腎臟病的基本病機,其中“虛”為脾腎氣陰兩虛,且以腎虛為本,血瘀貫穿疾病始終,濕邪黏膩,加重病情進展。
1.1以腎虛為本,兼有脾虛糖尿病腎臟病是由糖尿病遷延日久而成,《外臺秘要》謂“三消者,本起于腎虛”,陳士鐸《石室秘錄·消渴》中明確指出“消渴之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皆腎水不足也”,消渴日久,腎臟愈虛,則發(fā)為糖尿病腎臟病,而究其根本,皆由腎虛引起。腎為先天之本,主封藏,腎臟失養(yǎng)則精血虧少,封藏失職,且腎主一身之陰陽,腎虛則不能蒸騰津液上承,使津液不經布散而直趨于下,致使精微下泄流失。先天不足則后天失養(yǎng),表現以脾虛為主,脾臟失養(yǎng)則無以運化水谷、轉輸精微,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且脾虛則失于統(tǒng)攝,精微易溢于脈外而流失。因此,糖尿病腎臟病“虛”證表現以腎虛為主,兼有脾虛,而早期糖尿病腎臟病病變較輕,表現為脾氣不足和腎氣陰兩虛證,且以腎虛為本。
1.2瘀血阻滯,貫穿始終腎藏元氣,《醫(yī)林改錯》謂:“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蹦I氣不足,無以推動血液,血液運行遲緩,則滯而成瘀;腎陰不足,失于滋養(yǎng),虛熱內生,煎熬津血,血液黏滯不暢亦可成瘀;腎主水,脾主運化,均參與水液的生成,脾腎不足則津液虧少,“血尤舟也,津液水也”,津液虧耗不能載血,血行不暢尤可塞而成瘀,且“久病成瘀”“久病入絡”,皆可導致腎絡瘀阻的形成。因此,脾腎虧虛可致血瘀,而早期糖尿病腎臟病又以腎虛為本,腎虛即可成瘀,以此可致腎虛血瘀。
1.3濕邪黏膩,加重病情“腎者,胃之關也”,腎者水臟,主津液,腎氣不足,氣化失常,無以調節(jié)全身水液代謝,水液停聚體內而生濕;脾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津液需經脾的轉輸輸布全身,脾氣不足,則津液輸布障礙,聚而生濕;同時,“血不利則為水”,瘀血內生,壅滯氣機,阻礙中焦氣機運化而生濕。因此,脾腎不足,瘀血阻滯,皆可致濕邪內生。
由以上可知,張教授認為早期DKD的基本病機為“虛”“瘀”“濕”,然而三者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疤摗北憩F為脾腎氣陰兩虛,其中腎虛是DKD發(fā)病的基礎;“因虛致瘀”,腎虛形成血瘀,而血瘀又可作為新的病理產物加重腎虛;“因虛生濕”“因瘀致濕”,脾腎虧虛,瘀血阻滯,則生濕邪,而濕性黏膩,阻礙氣機,又可加重脾腎的虛損和瘀血的阻滯。由此可知,早期糖尿病腎臟病以腎虛血瘀為基,兼夾脾虛濕滯。因此,張教授提出以“補腎活血”為根本大法治療早期糖尿病腎臟病,治以補腎活血,健脾祛濕。
張教授指出,腎虛是早期DKD發(fā)病的根本,腎虛致脾虛,腎虛致血瘀,血瘀作為新的致病因素又可加重腎虛,腎虛、脾虛、血瘀又可致濕,因此,究其根本治法,當以補腎活血為基,健脾祛濕為要。早期糖尿病腎臟病病證較輕,臨床癥見腰膝酸軟、倦怠乏力、口渴多飲、納呆、小便頻數、舌暗紅或有瘀斑、苔少、脈細無力或沉澀等,方以張教授自擬糖腎1號方合生脈散治療,治以補腎活血,健脾祛濕,主要藥物為黃芪、黨參、白術、麥冬、五味子、丹參、川芎、赤芍、三棱、石斛、蒲公英、敗醬草、苦丁茶。
2.1補腎活血為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張教授認為,“虛”是糖尿病腎臟病發(fā)病的根本。因此,張教授主張以大劑量黃芪以補虛。黃芪甘溫,《藥性賦》謂黃芪可“溫分肉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湯液本草》中提到黃芪可“補五臟諸虛不足,而瀉陰火、去虛熱”,方中以大劑量黃芪,常用30g~90g,大補元氣,以補先天之不足?,F代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減少蛋白尿、調節(jié)免疫、抗炎、抗氧化、延緩腎臟纖維化等作用[3]。
糖尿病腎臟病也稱為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癥,而血瘀是DKD腎小球硬化的病理基礎[4],方中以多味活血藥配伍,以除腎絡之瘀。其中丹參養(yǎng)血活血,《本草便讀》謂:“丹參,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行氣活血,且辛散溫通,具有通達氣血之效;赤芍性苦微寒,涼血逐瘀之力效佳,常用于血瘀兼熱象者;三棱破血行氣,活血之力強,可攻逐瘀血。對于瘀血較重者,張教授常在方中配伍蟲類藥物如水蛭、僵蠶等,《本草匯言》曰:“水蛭,逐惡血、瘀血之藥也”,且水蛭“性又遲緩善入”,使堅積易破而不傷生血;僵蠶味辛咸,入血分尤可逐瘀散結?,F代研究也表明[5-7],丹參、川芎可抑制早期DKD內皮炎癥反應,減輕內皮細胞損傷,保護內皮功能;水蛭具有抗血栓、降血脂等功效,同時,水蛭還可降低尿蛋白,保護腎功能。
2.2健脾祛濕為要方中以黨參、白術健脾益氣,同時,補后天之虛以助先天之養(yǎng),可增強黃芪益元氣之效,白術還可燥濕利水;麥冬養(yǎng)陰生津,五味子滋腎澀精,配合黃芪、白術以達健脾補腎,益氣養(yǎng)陰之效;石斛益胃生津、滋陰清熱,滋養(yǎng)胃腎之陰;蒲公英、敗醬草、苦丁茶等清熱化濕解毒,諸藥合用,脾腎同補,氣陰同治,濕瘀同祛。
2.3臨證不忘加減化裁早期糖尿病腎臟病病證復雜,臨床中兼夾不同證型時,應及時辨別,隨癥加減。若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干咽燥等肝腎陰虛之候者,常配伍二至丸加減,以女貞子、墨旱蓮滋腎養(yǎng)肝,清熱涼血,增強糖腎1號方中滋補肝腎之力;肢體困倦、食納欠佳、苔黃脈滑者,系脾胃濕熱所致,配以二陳平胃散加減以清熱利濕;尿濁、尿頻、夜尿增多,蛋白等精微外泄者,配伍芡實、覆盆子、煅牡蠣等益腎固精,收斂固澀;水腫表現明顯者,配伍五苓散、豬苓湯、五皮飲等利水消腫。
張教授指出“虛、瘀、濕”是早期DKD的基本病機。其中,腎虛是早期DKD病情進展的基礎,治以補腎為本;血瘀是加重病情進展的關鍵,并貫穿疾病始終,治以活血為要,通過補腎促進活血,應用活血增強補腎;濕性重濁,纏綿難愈,是阻礙病情恢復的重要因素,脾腎得補,瘀血得散,則濕邪可除。因此,補腎活血,健脾祛濕是早期DKD的基本治法,以期在DKD早期及早治療,防止病變進展,保護腎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