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勇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糖尿病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感覺異常和對稱性疼痛, 若治療不及時很容易導致患者殘疾,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因此, 探討有效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方法極為重要。為了解麻疼湯和針刺治療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本文回顧分析了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7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資料, 比較其應用不同方法治療的效果, 從而探討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70例, 所有患者均經檢查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36例)和對照組(34例)。研究組中男21例, 女15例;年齡46~73歲, 平均年齡(60.7±5.2)歲;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8±1.6)年。對照組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齡47~74歲, 平均年齡(60.8±5.3)歲;糖尿病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5.9±1.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臨床對比價值。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 口服呋喃硫胺片(陜西永壽制藥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61021198), 使用劑量為50 mg/次, 3次/d;口服甲鈷胺片(揚子江藥業(yè)集團南京海陵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2325), 0.5 mg/次,3次/d。均連續(xù)服用4周。
研究組患者給予針刺與麻疼湯聯(lián)合治療。針刺治療選擇合谷、腎俞、陽陵泉、內關、三陰交、足三里和肝俞等穴位,在進針后, 采用提插捻轉手法進行針刺, 得氣后留針30 min,給患者針刺1次/d, 5次/周;同時給予患者自擬麻疼湯治療,其方藥組成為延胡索15 g、黃芪30 g、當歸12 g、熟地黃15 g、三七10 g、赤芍10 g、枸杞子15 g、桂枝5 g、川芎10 g、全蝎6 g, 1劑/d, 于早晚分2次服用, 以4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FBG、2 h PG變化情況及治療后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MCV、SCV情況, 并評定兩組療效。療效評定標準:若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顯著改善, 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蛱嵘?0%以上, 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與治療前相比有所好轉, 神經傳導速度提升5%~10%, 為有效;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 神經傳導速度無顯著提高, 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前, 研究組的FBG、2 h PG分別為(8.7±2.6)mmol/L和(11.6±3.2)mmol/L,對照組的FBG、2 h PG分別為(8.6±2.7)mmol/L和(11.7±3.4)mmol/L, 兩組的FBG、2 h P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 研究組的 FBG、2 h PG 分別為 (5.9±1.6)mmol/L和(8.6±1.1)mmol/L, 對照組的FBG、2 h PG分別為(7.3±2.1)mmol/L和(9.8±1.7)mmol/L, 研究組的FBG、2 h PG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 研究組顯效20例, 有效14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4.44%(34/36);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11例, 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0.59%(24/34);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低于研究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治療后, 研究組正中神經MCV為(45.8±4.9)m/s, 高于對照組的(36.6±3.7)m/s,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腓總神經MCV為(42.9±5.7)m/s,高于對照組的(32.8±4.3)m/s,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正中神經SCV為(45.9±5.2)m/s、腓總神經SCV為(45.6±4.9)m/s, 均高于對照組的(37.7±3.8)m/s和(36.8±3.4)m/s,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臨床較為常見, 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就目前來看, 西醫(y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以抗氧化、控制血糖、營養(yǎng)神經和改善微循環(huán)為主, 但治療效果有限。隨著人們對中醫(yī)認識的不斷深入, 中醫(yī)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也受到更多關注。中醫(yī)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歸屬于“痹癥”的范疇, 認為脾腎陰陽虛弱、濕熱阻絡和肝血不足等是導致該病的主要原因, 對其治療應以化瘀通絡為主[2-5]。
針刺足三里、腎俞、三陰交、肝俞等穴位, 能夠起到益氣養(yǎng)血和補益肝腎的作用, 針刺陽陵泉穴、合谷穴和內關穴,能夠通絡止痛和活血化瘀, 通過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實施針刺治療, 能夠有效調節(jié)其體內胰島素, 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微血管病變。麻疼湯方中黃芪可補氣養(yǎng)血、擴張血管,桂枝具有鎮(zhèn)痛解痙和加速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 熟地黃和枸杞子可補肝益腎、降低血糖, 三七、川芎、赤芍能夠起到活血化瘀和修復受損組織的效果, 全蝎、延胡索可活血通絡和止痛[6-8]。通過將該方藥與針刺聯(lián)合應用, 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 通過對研究組應用針刺結合麻疼湯治療, 結果顯示, 治療前, 研究組的FBG、2 h PG分別為(8.7±2.6)mmol/L和(11.6±3.2)mmol/L, 對照組的FBG、2 h PG分別為(8.6±2.7)mmol/L和(11.7±3.4)mmol/L, 兩組的FBG、2 h P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的FBG、2 h PG分別為(5.9±1.6)mmol/L和(8.6±1.1)mmol/L, 對照組的FBG、2 h PG分別為(7.3±2.1)mmol/L和(9.8±1.7)mmol/L, 研究組的FBG、2h PG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70.59%(24/34)顯著低于研究組的94.44%(34/3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正中神經MCV為(45.8±4.9)m/s, 高于對照組的(36.6±3.7)m/s,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腓總神經MCV為(42.9±5.7)m/s, 高于對照組的(32.8±4.3)m/s,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正中神經SCV為(45.9±5.2)m/s、腓總神經SCV為(45.6±4.9)m/s, 均高于對照組的(37.7±3.8)m/s和(36.8±3.4)m/s,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研究組治療方法有助于緩解患者癥狀, 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提高治療效果, 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 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總之,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針刺與麻疼湯聯(lián)合治療, 臨床效果顯著, 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提高神經傳導速度, 可在臨床加強應用。
[1]佟艷麗, 蘇秀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2例.中國老年學, 2012, 32(21):4818-4819.
[2]劉淑清.針刺聯(lián)合湯劑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分析.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11):112-113.
[3]李雙俠, 陳亞強.運用益氣活血通痹法治療3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分析.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7):36.
[4]劉曉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的臨床探討.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16):110-112.
[5]張征宇, 周光輝, 孫澍彬.針刺配合藥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5, 11(4):299-300.
[6]李淑兵.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聯(lián)合針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研究.黑龍江醫(yī)藥, 2016, 29(6):1124-1125.
[7]王喆.益氣活血通脈方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3.
[8]于丹丹.當歸四逆湯加減聯(lián)合穴位貼敷對氣虛血瘀型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研究.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2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