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竹
2017年1月14日至26日。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赴美國明尼蘇達州圣保羅中學的交流訪學活動。交流訪學的時間雖短,但我的收獲頗多。
在圣保羅中學,學生可以把手機帶入學校,但在除圖書館以外的其他教學區(qū)域內(nèi)一律不得使用手機。上課時,學生也只有在老師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手機。學校對學生用來完成作業(yè)和提交作業(yè)的私人電腦不作特別管理。由此能夠看出,學校十分信任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除此之外,該校的校紀校規(guī)與中國高中的校紀校規(guī)相比并沒有太大區(qū)別。
在班會課上,我向班里的其他九個美國同學提出許多疑惑。當我問到關(guān)于學校大考及對考試成績的處理時,一個戴眼鏡的女孩回答了我的問題。與中國高中一樣,他們也有很多考試。但學校從不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排名,或者說不會將排名面對全校公開。學生的郵箱里只會收到自己的那份成績單。沒有分數(shù)上的評比,自然也就不存在“三好學生”和“學習進步獎”了。女孩含笑補充道:“也許學校是不想讓我們在過多的比較中學習,不帶太大壓力吧?!?/p>
由于美國高中采用的是走班教學模式(學生流動,老師有固定教室),且每節(jié)課的學生人數(shù)平均不到30人,所以老師對自己的學生都有很深的了解,也就使得師生關(guān)系更加親密、融洽。老師的授課方式也很平等、民主,這樣上課時學生沒有畏懼、羞怯之心,能大膽地提出疑問,舉一反三。
下課后,老師和學生便成了可以互相調(diào)侃的朋友。在走廊上或在食堂里,總能看到老師和同學們圍成一團,聊得熱火朝天。
記得在上History of Race(《種族歷史》)一課時,老師讓我們每個人以“什么時候我開始意識到種族之間的差異”為題寫一篇小作文,限時七分鐘。七分鐘后。老師沒有急著看我們的作文,而是給我們講了一個他的故事。
他的父親是黃種人。母親是白種人。黃皮膚的他從出生起就一直在美國生活。雖然他是一個標準的美國公民,但因為自己的膚色與別人的不同。在學校里他漸漸變得自卑。在上中學之前,他還沒有把自己的膚色與周圍的小朋友不同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上八年級時,他明顯感受到一些白種同學對他的冷漠與排擠,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種族差異。慢慢地,他變成了一個十分自卑的人,不再主動去和周圍的白種人交朋友,也不敢在眾人面前發(fā)言。之后的高中生活,他嘗試著把自己活成了一個隱形人。
讓他正確看待種族差異并潛心研究種族歷史的,是大學時遇到的一個黑人女孩?!癢hat are you?”女孩的一句話讓他從多年的自卑中逃離了出來,真正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并尊重與接受差異。
大部分美國高中都有四個學年。在畢業(yè)的前一年,學生要開始填報大學,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走向。學校也會根據(jù)學生在前三年里選修的興趣課程,在不同科目拿到的等第、所獲得的獎項和參加過的比賽等,綜合在一起做成一份“私人訂制”的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包括升學、擇校及就業(yè)。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利用好自身優(yōu)勢,將優(yōu)勢最大化。
除學校教學和課外閱讀紙質(zhì)書外,上網(wǎng)查找資料成為美國高中生獲取知識的又一重要途徑。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會為學生準備個人的筆記本電腦,學生可通過電腦訪問學校網(wǎng)站。登錄自己的賬號后可以在網(wǎng)頁上接收學校通訊、完成作業(yè)、查看自己的課表等。自習課時,學生在圖書館里學習便可以上網(wǎng)查找資料。
幾天觀察下來。我發(fā)現(xiàn)美國高中生的學習心態(tài)普遍較好。雖然他們也偶爾抱怨作業(yè)寫不完、考試難度太大,但他們始終不覺得學習是“被逼的”。他們把學習當作生活,而事實上學習就是他們的生活。占據(jù)了他們生活的每個角落?;⒘锉?、足球、籃球、爵士樂、合唱、舞蹈、攝影、程序設(shè)計……當課程與愛好重合時。學習就沒有痛苦可言了。再加上每個學生的課程安排都不是一模一樣。也就沒有太多比較了。
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家教,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民主。這種“民主”不等于無條件、無底線的放任。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chǔ)上的自由。家長不會強制性地把孩子的課余時間用補習填塞滿,而讓孩子自己安排合理的活動。
在住家家中的那幾天,下午三點放學后,我的兩個住家(哥哥17歲,在讀高三;妹妹14歲,在讀高一)通常都不會回家。他們要么去看冰球比賽,要么在學校音樂社排練。只要將自己安排好的活動發(fā)信息告知家中的母親,并說明會不會回家吃晚飯即可。父母們除了要知道孩子在哪兒,在干什么,是否安全,其他也不會再多管多問。
當然,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不少。到了周末,也會有家里的party或戶外的skiing等親子活動,在玩樂之中增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每天的早餐和晚餐都是全家人一起吃。飯桌上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自由發(fā)言,你一句我一句聊著,說一些工作上、學校里的趣事。嘴里嚼著美味的培根,聽著住家爸爸的“自制”段子。享受著這段輕快愜意的共餐時光,這樣的日子令人回味無窮。
“勞逸結(jié)合”是大多數(shù)美國高中生所青睞的學習方式。我周圍的那些美國同學都屬于超會學也超愛玩的“學霸”。他們絕不會把放學后(下午三點到晚上十一點前)的大部分時間全部用在完成家庭作業(yè)上,他們會抽出兩到三個小時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有時是和哥們兒打一場球賽,有時會和姐妹相約去看電影,因人而異。這樣既愉悅了身心,又可以緩解學習的疲倦,提高學習效率。
出乎我意料的是,在美國幾乎沒有哪個家庭不養(yǎng)寵物。他們像愛自己的家人一樣去愛寵物,對寵物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還會給寵物取名字,使寵物成為家中的一員。通常情況下。美國家庭都會養(yǎng)一到兩只狗,個別的還會養(yǎng)兔子、貓、鳥、金魚等其他寵物。和各種萌寵在一起,生活也是一種美妙的體驗。把各種萌寵養(yǎng)在家里,也給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
因為學校對穿著打扮方面沒有規(guī)定,所以高中生不論是在校內(nèi)還是校外,都可以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個性。他們不會因為大眾的眼光和喜好去改變自己的追求,即便沒有一個人肯定,他們也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們不會在日常生活上過度依賴家長和老師。他們把上學學習看作自己一個人的事,課外活動也是自主安排。高中生已經(jīng)有了很強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他們認為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去解決,向老師和家長尋求幫助是下下策。
在本次的美國圣保羅中學交流訪問中,我全方位地感受了美國高中生的生活。感受到中美文化帶來的高中教育的差異。美國高中學校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個人興趣愛好,圍繞著讓學生發(fā)展的中心。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和安排課外活動。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這些理念和制度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責任編校/彭益)
高中生·高考指導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