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可強 方琴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包括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內的一些錯誤思潮受到批判和抑制。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會不斷翻新花樣,對錯誤思潮的批判不會一勞永逸。基于此,既應因勢而動,將新時代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進行到底;又應順勢而為、立破結合,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壯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
一、歷史虛無主義的新特征
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訴求決定了其不可能也不會主動退出歷史舞臺。近年來,其不斷變化內容、調整策略、轉換陣地、爭取受眾,更具隱蔽性、滲透性與復雜性。
歷史虛無主義攻擊的著力點在黨史、軍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也將“觸角”延伸到中國古代史以及古代歷史人物,以此消解民族精神;還虛無中國少數民族發(fā)展史、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史,企圖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隔閡;等等。
受到堅決抵制后,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法更加隱蔽、多樣。其在研究領域打著“價值中立”的幌子,在文藝領域披著“娛樂消遣”的外衣,在日常生活領域假借“還原真相”的名堂,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重大熱點事件中拋頭露面,相關言論被“精心設計”,營造出一種“無關意識形態(tài)”的假象,試圖成為學術形態(tài)、娛樂樣態(tài)、生活常態(tài)。
歷史虛無主義曾一度在線上大肆蔓延,但隨著管網治網的加強,其開始在網絡中尋求新的生存空間。如夾雜于網絡評論及跟帖中、隱匿于歷史文化賬號及網絡節(jié)目中、培植新的網絡代言人,等等。但其同時并沒有放棄線下陣地,試圖通過出版作品、講座活動等形式,加強線下對線上的配合與呼應,擴大其影響廣度、加強其傳播力度、拓深其危害深度,特別是搶奪青少年群體。
歷史虛無主義還試圖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內涵、批判方向等重新進行界定,甚至攻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合法性,誣稱馬克思主義為歷史虛無主義,試圖削弱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但歷史虛無主義的新特征掩蓋不了其政治訴求,其一直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有所“變”、有所“不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ㄖ泄仓醒朦h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人民日報》2013年7月22日)因此,必須站在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統(tǒng)籌把握、整體分析、堅持不懈批判歷史虛無主義。
二、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從歷史觀、政治信仰、價值觀念、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運用擾亂、動搖、誤導、淡化等手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危害不容忽視、不能小覷。
侵蝕歷史觀。能否樹立正確歷史觀,不僅是史學領域的一個重大問題,更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個重大問題。歷史虛無主義在“抗日戰(zhàn)爭”“土地革命”“改革開放”等諸多歷史事件上,以及在諸多歷史人物上,制造了一系列“虛無”事件與“虛無”言論,造成了一些人們產生歷史認識與評價的偏差,試圖在“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歷史發(fā)展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上評價歷史”等根本問題上侵蝕人們的歷史觀。
挑戰(zhàn)政治信仰。歷史虛無主義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對我們黨過去艱辛的探索百般否定、歪曲,對黨當下領導的建設一味詆毀、抹殺,對黨未來光明的前景模糊、唱衰。
影響價值觀念。歷史虛無主義褻瀆經典、調侃崇高、大肆惡搞,在“娛樂至死”中無形消解憂患意識;其非白即黑、上綱上線、以偏概全,在“形而上學”中隱性破壞思維模式;其顛倒是非、胡編亂造、弄虛作假,在“蒙蔽雙眼”中潛在沖擊社會心態(tài)。歷史虛無主義在“道德虛無”“價值虛無”中悄然侵入日常生活領域,從細微之處發(fā)力,試圖使人們在“應該贊美什么、貶斥什么”“應該追求什么、遠離什么”“什么是真善美、假惡丑”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模糊動搖。
消解文化自信。歷史虛無主義在虛無歷史的同時,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大潑冷水;同時奉西方的歷史、道路、文化為神圣,從而成為西方文化的代言者、推銷者。歷史虛無主義正是在與“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相伴相生中,消磨社會記憶、挫傷民族自尊、打擊文化自信,試圖使人們在“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如何比較中外差異”“如何看待自身不足”等關鍵問題上喪失自信。
三、不能任由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我們的歷史根基
歷史不容虛無,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能破壞。消弭歷史虛無主義的不良影響,既要遵循批判錯誤思潮的一般性,又要考慮歷史虛無主義的特殊性,精準發(fā)力;既要堅持批駁錯誤思潮的斗爭性,又要注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建設性,立破結合。
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史觀根本對立、水火不容。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永遠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繼承唯物史觀關于歷史發(fā)展動力、革命、歷史創(chuàng)造者等的基本觀點,靈活運用階級分析、歷史分析及辯證分析的方法,深化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學術研究,正本清源、解惑釋疑,從理論深處將其駁倒。要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去研究中國社會實際問題,就“唯物史觀”“意識形態(tài)”等重大課題做出更加生動形象、更有說服力的闡釋,從而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中主動打好反擊戰(zhàn)。
把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掌握好、運用好、發(fā)展好。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最終是為了教育群眾、掌握群眾,增強大眾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因此,要注意以立為本、立破結合,在批判歷史虛無主義中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落細、落實,使黨管宣傳、黨管媒體、黨管意識形態(tài)的原則落地生根。要通過技術、法治等手段嚴格管網治網,更注重網絡內容建設、網絡背后資本治理等,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tài)。要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時要區(qū)分對象、精準施策。
在講好中國故事與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展現(xiàn)社會主義的生機與魅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活實踐是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基石。從宏觀層面來講,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新發(fā)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從微觀層面來講,要將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破解群眾反響強烈的醫(yī)療、教育、住房、就業(yè)、生態(tài)等領域的難題,不斷滿足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中不斷提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與引領力。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農業(yè)大學分中心)
責任編輯:李艷玲 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