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倩,肖 婷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重慶 401120)
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經(jīng)過幾千年的沉淀與發(fā)展,我國的茶文化內涵已經(jīng)十分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早在古代就有眾多的古人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茶的氣節(jié)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爭相稱贊,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許多詠茶的詩詞歌賦和其它的優(yōu)秀文化典籍作品。不僅如此,茶文化還廣泛的地輻射到了其它的多種文化藝術形式。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在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時用到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其中就包括了通感的手法,涉及到茶文化的我國古典藝術典籍中出現(xiàn)的通感現(xiàn)象也很多。
通感修辭格又可以叫做“移覺”。由“移覺”可以看出來,通感就是將本來表達這種感覺的詞語用來表達另外的感覺,使得各種感覺之間相互溝通、交錯,彼此移形換位,使得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向更為生動形象,從而給人們一種更加直觀的感受,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由于通感的這種特殊功能,我國古代的很多詩詞典籍都大量地使用到了通感的修辭手法。作者通過使用通感的修辭格,可以把作者所描繪的內容通過各種感知一一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不僅提高了茶文化的內涵,也極大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詩詞歌賦、雕刻、繪畫、書法等方方面面,所以,在我國的傳統(tǒng)茶文化中也存在著眾多的使用到了通感修辭格的文化典籍。
在流傳至今的我國眾多的古代茶文化典籍中,都大量地使用了通感的修辭格,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還提升了茶文化的魅力,使人們對于茶文化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通感手法的大量運用。讓茶文化典籍的言辭更加生動、形象,大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提高了茶文化的魅力。
通過總結詩詞典籍,我們發(fā)現(xiàn),觸覺向其他的感覺轉移的情況比較普遍。例如“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這句話中就使用了由觸覺向味覺轉移的通感手法,還有明代詩人熊明遇的《羅岕茶記》中“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這句話中觸覺的“重”就被用于視覺的“色重”、味覺的“味重”和嗅覺的“香重”,茶之色、香、味都有了重量,短短的一句話,就將觸覺轉移到了視覺、味覺、嗅覺多種感覺上去。這種表達方式,使用了一種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了感官的色彩,強化了表達效果,給讀者眼前一亮的感覺[1]。
嗅覺是人體的一大感覺,嗅覺、味覺和視覺相互影響,構成了對食物最直觀的看法,若是沒有了嗅覺,那么很多的食物吃起來也不會有那么強烈的感覺了。我國茶文化典籍中也有很多涉及到嗅覺的句子,不僅如此,還有很多的句子看著寫的是嗅覺,卻實際上早就拓展延伸到了味覺、聽覺等其他感覺。例如唐朝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中的“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本來是嗅覺中的“香”在這里卻用來表達井水的味美甘甜,句子不但不顯得突兀,反而給人一種自然而然的感覺,增加了人的味覺體驗。
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人們對于外界物體的顏色、明暗、形狀等各種機體的描述性的信息,都是通過視覺來感知。因為有了視覺,我們才可以看到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了解我們身邊的人事到底以何種形態(tài)存在,才可以盡情地看我們想看的風景,了解春夏秋冬各自不同的魅力,在我國茶文化典籍中,有很多由視覺轉移到其他感覺的句子。在宋代詩人蘇轍《茶花二首其一》的詩句“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中,用來表示視覺上的長短的“長”,在詩中卻被轉向了味覺,雖然如此,整句話卻也十分和諧,并且,用視覺上的長來形容味道,給人一種余味無窮的感覺,讀來更有新意。又如,在清代詩人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中的“試時鮮白不能久泛,香薄而味短者,沙溪之品也”,將表示視覺的“薄”和“短”分別用來形容嗅覺和味覺,香氣和味道仿佛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使得人們在領略茶文化時獲得一種更加直觀的感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聽覺對人們的重要性僅次于視覺,但是,聽覺轉移到其他感官的映射現(xiàn)象在我國茶文化典籍的出現(xiàn)十分少,原因是因為聽覺的感官等級比較高,同時也極其復雜,這類通感使用起來比較困難,需要有很高的涵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在唐詩《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中有“巖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一名,詩人在此巧妙的使用了通感中由聽覺轉移到其他感覺的手法,用溪水緩慢流動時的“潺潺”聲來形容愛茶人流連忘返,不忍離去而夜幕徐徐降臨時的寧靜安詳[2]。
我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廣泛使用通感的修辭格,不僅提高了文章的閱讀性,增強了茶文化的魅力,還大大豐富了茶文化的意蘊,提升了茶文化的內涵。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演進,我國加強了對外的交流與合作。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茶文化受到了眾多其他國家人們的喜愛,在這種形勢下,茶文化的翻譯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很多的古詩詞除了文采,其中的意境也非常重要,所以對于茶文化的翻譯肯定不能簡簡單單地將每句詩詞的意思給翻譯出來,更重要的是要讓翻譯后的文章也能體現(xiàn)原文的意蘊。茶文化的翻譯中,使用通感手法成為必然。
在《續(xù)茶經(jīng)》第三章中有這樣一句:“茶味主于甘滑?!边@句話可以翻譯為“The taste of tea should above all be sweet and smooth.”譯文簡單明了地使用“sweet”和“smooth”將甘滑表現(xiàn)出來。這種直譯的手法,不但明確地翻譯出了原文的意思,同時也將原文的意境準確的翻譯了出來,對于其中將觸覺的“滑”轉向味覺。但是這種直譯的手法只對一些簡潔的詩句有用,對于一些長難句,就要使用更為靈活的翻譯方式了。例如《西山蘭若試茶歌》中的“欲知花乳冷清味,須是眠云跂石人”,對于這句話的翻譯,就不能只是簡單的直譯了,而要使用到一些意譯的策略,較為合適的翻譯是"Yet to sense the true scent of such dazzling tea;A Stone Garden recluse like me you need to be"在這句的翻譯中,對于原為觸覺的清冷轉向味覺就不能再簡簡單單的將其直譯過來,而要使用意譯的翻譯方式來將其進行翻譯,從而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3]。
通感修辭格作為在茶文化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修辭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茶文化典籍的美感和感染力。在多種感覺相互映射、轉移的過程中,茶文化的底蘊、內涵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大大地增強了茶文化的魅力。茶文化中通感現(xiàn)象的翻譯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能準確地將其中通感現(xiàn)象所描述的意蘊翻譯出來,可以充分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魅力,增強世界范圍內的人們對于中國茶文化的欣賞和認同,促進我國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1]姜欣,吳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現(xiàn)象及其翻譯探析[J].貴州名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52-155.
[2]單滿菊.通感修辭格在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呈現(xiàn)及其對比研究[J].作家,2009(2):160-161.
[3]邱文生.文化語境下的通感與翻譯[J].中國外語,2013(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