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貴
(錦州市傳染病醫(yī)院內一科,遼寧 錦州121017)
肺結核是當前我國范圍內較為常見的一種肺部臨床病變,患者由于感染結核分歧桿菌而引發(fā)肺部結構、功能病變,及早診斷并接受治療對肺結核患者的痊愈具有重要意義[1]。而當前臨床針對肺結核患者的診斷方法較多,如痰涂片培養(yǎng)、分離培養(yǎng)法等,但其均具有明顯的優(yōu)缺點[2]。本次研究將著重觀察T細胞斑點試驗在肺結核患者診斷及療效判定中的作用,具體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以30例活動性肺結核患者、30例肺部疾病且非結核患者、30例健康體檢對象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0例肺結核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為18∶12,年齡18~70歲,平均(44.8±9.5)歲;肺部疾病且非結核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為16∶14,年齡18~70歲,平均(44.6±9.6)歲;健康體檢對象中男性、女性比例為17∶13,年齡18~70歲,平均(44.2±9.8)歲。三組患者上述臨床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患者均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外周靜脈血樣8 mL,置入枸緣酸鈉CPT試管內,以18 ℃保存并以1600 r的速度持續(xù)離心28 min,而后將含有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液體層從CPT試管中轉移至事前準備好的干燥無菌離心管中,置入10 mL無血清淋巴細胞培養(yǎng)液,再次以18 ℃保存,并以600 r的速度持續(xù)離心7 min。將上層清澈液體祛除后置入1 mL無血清淋巴細胞培養(yǎng)液,觀察細胞沉淀后將無血清淋巴細胞培養(yǎng)液添加至10 mL,以18 ℃的條件進行350 r離心,持續(xù)7 min。再次將上層清澈液體祛除后置入0.7 mL無血清淋巴細胞培養(yǎng)液重懸細胞,確保液體搖晃均勻后對其進行稀釋并計數(shù),根據最終結果調整細胞懸液濃度并使其保持仔2.5×106個/mL。
測試人員在已包被IFN-γ抗體微量板的4個孔中,分別置入50 μL無血清淋巴細胞培養(yǎng)液為陰性對照組、置入50 μL植入血凝素為陽性對照組、置入50 μLESAT-6抗原作為測試A組、置入50 μL CFP-10抗原作為測試B組。4個孔中均置入2.5×106個/mL細胞懸液。而后測試人員將微量板置入37 ℃條件下保存,使用5% CO2培養(yǎng)箱持續(xù)培養(yǎng)16~20 h,使用磷酸鹽緩沖液持續(xù)洗板4次,置入50 μL新鮮配置的堿性磷酸酶標記的小鼠抗IFN-γ單克隆抗體,最終將培養(yǎng)板置入2~8 ℃環(huán)境下孵育1 h,使用磷酸鹽緩沖液再次洗板4次。微量板中4個孔最終均加入50 μL底物工作液,置于室溫下保存7 min。測試人員使用蒸餾水終止所有反應,將微量板置于37 ℃環(huán)境下保存2~3 h,統(tǒng)計患者外周血特異性T細胞釋放IFN-γ的斑點形成細胞數(shù)量。
1.3 觀察指標[3]:陰性對照組測試結果顯示T細胞斑點數(shù)量為0~5,同時(測試A組或者測試B組T細胞斑點數(shù)量)-(陰性對照組T細胞斑點數(shù)量)結果超過6,則判定患者檢測結果為陰性;陰性對照組測試結果顯示T細胞斑點數(shù)量≥6,同時(測試A組或者測試B組T細胞斑點數(shù)量)超過陰性對照組T細胞斑點數(shù)量的2倍,即判定患者檢測結果為陽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本次研究數(shù)據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表格中,分別以(±s)、(%)表示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并予以t檢驗、χ2檢驗,分析組間項是否之間的差異,如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陰性率及陽性率:肺結核患者組檢測結果陽性率93.3%(28/30)、肺部疾病且非結核患者組檢測結果陽性率10.0%(3/30)、健康體檢對象組檢測結果陽性率6.7%(2/30)。對比顯示肺結核患者組檢測結果陽性率明顯高于非結核患者組以及健康對象組,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對比:肺結核患者組治療前其ESAT-6抗原孔T細胞斑點形成數(shù)量為(72.2±6.7)個、CEP-10抗原孔T細胞斑點形成數(shù)量為(102.5±6.2)個;治療6個月后肺結核患者組治療前其ESAT-6抗原孔T細胞斑點形成數(shù)量為(24.4±5.1)個、CEP-10抗原孔T細胞斑點形成數(shù)量為(52.6±7.4)個。對比可見肺結核患者治療后不同抗原孔內T細胞斑點形成數(shù)量與治療前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當前臨床針對肺結核患者的診斷方法雖多,然而仍然經常會出現(xiàn)誤診及漏診現(xiàn)象[4]。尋求更加快速、精確的檢測診斷方法對提升肺結核患者的確診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中給予肺結核患者T細胞斑點數(shù)量試驗,其實驗本質在于人體早期分泌的ESAT-6抗原以及培養(yǎng)后的濾過蛋白CFP-10,能夠以結合細胞特異性抗原的身份有效刺激肺結核患者體內結核分歧桿菌,促使患者外周血樣中的特異性T細胞產生IFN-γ。因此利用肺結核患者IFN-γ體外釋放數(shù)量來進行免疫學檢測,對測定肺結核患者體內結核分歧桿菌的活性、數(shù)量是具有科學意義的。臨床研究顯示[5],人體內結核分歧桿菌感染后將直接刺激到患者體內存在抗原特異性的T細胞,而T細胞本身在本身存在良好記憶性的情況下再次遇到外界抗原刺激時會迅速活化增殖,釋放出IFN-γ。因此將T細胞斑點試驗用于肺結核患者的疾病確診中必然擁有良好效果。而T細胞斑點試驗與其他肺結核確診方法相比,痰涂片培養(yǎng)法其本身敏感性較低,肺結核患者檢測結果陽性率僅為30%~50%[6]。本次研究中肺結核患者T細胞斑點數(shù)量檢測結果陽性率則為93.3%;分離培養(yǎng)法本身培養(yǎng)時間需要4~8周,而本次研究中肺結核患者T細胞斑點試驗緊需要1~2天時間即可完成。因此綜上所述,T細胞斑點試驗具有敏感性高、時間較快等優(yōu)點,在肺結核患者疾病確診及療效評價中均有良好應用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