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露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經(jīng)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以前就有了,都認為最早是在英國這個國家。但是,這一制度最早被發(fā)現(xiàn)是在公元前的十八世紀左右的《漢莫拉比法典》的第八條,大概意思是說只要有人偷東西,那么無論他是誰都要付出代價,即懲罰性賠償,如果這個小偷沒有任何東西賠償,那么他將被處以死刑。①在另外的類似的規(guī)定中也能發(fā)現(xiàn)懲罰性賠償所留下的足跡,譬如,《十二銅表法》的第八表的描述:父母叔伯等長輩侵奪晚輩財產(chǎn)的,要受到罰金制度的處罰。②
《唐律疏議》中寫到,侵權人在賠給被侵權人的現(xiàn)實損失后,還要有別的懲罰。在明朝,把這一制度由不成熟,逐漸的進行變成成熟,并逐漸的適用于社會,受到了人民的贊同。
從以上的歷史來看,我們都可以查詢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規(guī)定,但是因為古代“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等法律思維,特別是我國古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民法,所以只能從刑事方面去追溯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損害賠償,這個制度發(fā)展到現(xiàn)在,它代表了懲罰性賠償,又代表了補償性賠償,人們對此制度的看法,在于以下的兩種說法:第一,廣義的懲罰性賠償,這種是集合了懲罰性賠償和補償性賠償?!杜=蚍纱筠o典》:這是一個法律界的術語;還有一個是在《美國懲罰性賠償示范法》中也有此制度的描述;《法律辭典》:此制度是消費者的盾牌,是除了應有的賠償之外,還有其他的賠償。第二,狹義的懲罰性賠償,指實施加害行為的人對其加害行為,所要承擔的賠償責任。
廣義的懲罰性賠償和狹義的懲罰性賠償,它們是時代的發(fā)展所演變的,它們有著根本上的區(qū)別,譬如受到損失的老百姓的補償,這個是否算在懲罰性賠償制度里面。它更多的是從自身懲罰性的角度來說的,因為消費者的利益是我們保護的中心,所以對于這個制度含義的界定,本人認為是廣義上的。
對于必要性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主體地位的不公平這是一個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現(xiàn)在市場信息多樣,掌握更多信息經(jīng)營者是占主導地位的,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受害的消費者們所做出的保護自己權益的努力,一般得不到滿意的結論。所以為了真正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必須的;其次,消費者們在自己的利益有了損害后,因為救濟的開支太多、難以保護自己的權益,從而對這種不法行為無動于衷,最終任由加害者實施加害行為,危害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第二,從懲罰、震懾違法經(jīng)營者的角度來說,③經(jīng)營者面對這么大的經(jīng)濟誘惑,追求利益是經(jīng)營者的本性,所以他們經(jīng)不住誘惑而做出不法行為,進而侵害消費者的利益。那些違法經(jīng)營者認為這巨大的利潤是最重要的,消費者的損失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此種的環(huán)境中,必要性這個理論,在懲罰性賠償制度也就慢慢凸顯了。
在社會的發(fā)展中,人們的生活不能沒有交易,在這樣的情形下,經(jīng)營者和消費者的地位就不一樣了。國家設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就是為了平衡交易雙方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保護老百姓的合法、合理的權益,懲治加害者的違法行為。當然,我國的法學界也在對懲罰性賠償進行研究并高度重視懲罰性,法學家們認為懲罰性賠償反映了正義、自由、秩序等價值,這些價值之間都有相互聯(lián)系共同合成了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性。
所以我們必須在立法過程中加大對消費者的保護,讓市場資源充分利用,消費者和經(jīng)營者安全交易,維護經(jīng)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擴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進而可以快速發(fā)展經(jīng)濟水平,這種對消費者的保護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進行的,具有比較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消費者權益保護中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實踐中的案例:
邢某從被告某種植廠購買了六百多袋面粉,總共花費了21960元。原告以面粉無食品生產(chǎn)許可證理由起訴該種植廠,并主張要求該種植廠退還面粉21960元,支付十倍的懲罰性賠償金。一審法院認為根據(jù)相關法律,邢某不具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消費者身份,而且產(chǎn)品未對其造成損害等原因,駁回刑某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認為:新法沒有規(guī)定知假買假的人不屬于消費者,所以定義消費者的概念時應當作擴大解釋。對于原告要求的十倍賠償,二審法院認為:新法的立法本意并不限于人身權益損害,還包括違約損失,即懲罰性賠償適用于違約之訴和侵權之訴,消費者請求十倍賠償不以必須造成實際人身損害為前提,所以二審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④
從以上的案件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懲罰性賠償有許多問題。
在邢某的案子中,一審法院認為邢某是知假買假,不屬于消費者,而二審法院在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解釋時卻認為邢某屬于消費者。這體現(xiàn)了實踐中法院在面對職業(yè)打假人消費者身份問題時的價值判斷,不同的價值判斷結果也就不同。
在邢某一案中,原告要求有懲罰性賠償金。一審法院認為原告不符合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因為缺陷造成損害這一要件,駁回了其訴訟請求。而二審法院認為法條中的明知這一詞語,也能理解為應當知道,所以邢某不必須有一定的損害,遂支持了原告的請求。本人認為在此案中懲罰性賠償金,應該采取比例原則和合理性限制原則,充分考慮被告行為危害的大小和原告利益損害的程度來規(guī)定賠償金的多少。
對于消費者這個名詞,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消費者是希望得到物品、服務的人。因此爭議的問題在于什么是這種意義上的人,法律并沒有相關的規(guī)定,所以消費主體是不明的,我們必須對消費者的范圍加以界定;當然這就引出了單位是否能作為消費主體,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方面;按照以上的問題本文認為,在目前,消費者的范圍就只是自然人,因為加害人的加害行為有具體的指向,受害人的利益是重點保護的。但是單位是沒有這個的,單位是擬制的人,它不是真正的人。事實上,單位所得到的不管是多少的利益,終歸都會在自然人的手里面,自然人是利益的真正的獲取者。
根據(jù)文中所舉的案例,可以看到對欺詐行為的解釋就直接影響著法院的判決結果。本人比較贊同從私法的方向分析,即以民法中欺詐的構成要件來運用到此處,但也不是說完全照搬過來。因為懲罰性賠償除了有私法的屬性外,還有公法的性質,立法者的目的在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正義,鼓勵交易,因此在實踐中運用時應該側重于考慮經(jīng)營者的主觀惡意,而不是消費者。所以我認為經(jīng)營者的行為只要足以誤導一般消費者就構成法律條文中的欺詐。
針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賠償金,因為要制定出適合國家發(fā)展的原則,本文認為要綜合考慮各種相關因素,懲罰性賠償金原則要有自己的獨特性。
首先是法定原則,任何時候做出懲罰賠償都要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這種法律的規(guī)定是立法者的規(guī)定,當事人不可以隨便更換也不能自行協(xié)商,充分的把此原則貫穿整個懲罰性賠償制度。
其次合理性原則,合理性是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性質的意思。制定法律的機構在規(guī)定相關制度的法律時,要考慮很多的因素,譬如常見的有加害人的年齡、加害人的心理、其行為的危害程度的大小、賠償金額是否有足夠的震懾不法分子,及其他的有可能有影響的原因。
最后最高賠償限度原則,此原則的規(guī)定是為了平衡消費者和經(jīng)營者各自的權益保護問題,因為懲罰違法經(jīng)營者也需要必要的限度,不可能一直懲罰,避免加大對企業(yè)的懲罰,所以應該有最高的有關這方面的限定。現(xiàn)在都是限定在數(shù)額上,本文認為應該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譬如對根據(jù)加害人的行為來規(guī)定最高懲罰賠償限度在哪個區(qū)間,這樣法官也好利用自己裁量的權力做出公平的裁判,既懲罰了違法分子也保護了受害人。
[ 注 釋 ]
①《世界著名法典漢譯叢書》編委會.漢謨拉比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5-16.
②黃風.羅馬法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12.
③龍著華.論懲罰性賠償在服務外包商業(yè)秘密保護中的適用[J].政法學刊,2013(10):13.
④案例來源: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2015)并民終字第12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