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會 王人正
1.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 ???571158;2.西南大學歷史文化與民族學院,重慶 400715
現在的三亞崖州地區(qū),為古代的崖州治所所在,素有“海外鄒魯”之美譽。雖孤懸海外,但崖州人崇儒尚孔,注重禮義。因此,從中原腹地傳入的喪葬習慣與風俗也能在這一地區(qū)得到傳承與表現。本文以崖州地區(qū)的喪葬為例,選取典型的墓葬代表進行調查考究,以此總結海南喪葬文化特點。
墓葬的朝向指的是死者埋葬時的頭向。墓葬的朝向是古人靈魂意識的具體表現。古人認為,死者逝后靈魂猶存于世,墳墓是靈魂寄存之所在。埋葬時足向墓碑是為了方便死者的靈魂出入,在祭奠死者時也方便死者端坐受祭。從現存的古墓分析,崖州地區(qū)的墓葬朝向各有特點,大體以東西朝向和南北朝向居多。此外,墓葬的朝向大多由葬地所決定。崖州地區(qū)的墓葬講究風水布局,因而古墓多為背山面水。山脈的走向決定墓葬的朝向。王氏家族的四座古墓朝向便是由山脈的走向影響,均為東西朝向。
(一)同一墓地不同朝向。在同一墓地里,墳墓的朝向是不盡相同的。如三亞崖州區(qū)的獨嶺仔墓地,由于獨嶺仔墓地是一座圍山墓地,墳墓圍繞山嶺修建,這就導致了獨嶺仔墓地墓葬朝向不一致。位于山嶺南面和北面的墓葬為南北朝向,而位于東面和西面的墓葬則為東西朝向。但在墓地里,墓葬都遵循了背山而建的原則。墳墓之所以背山而建,是為了讓死者有靠山,背山即為靠山。
(二)同一墓地共向。同一墓地共向主要出現在平地墓葬中。洛窗墓地為平地墓葬,并沒有可依靠的山脈。在洛窗墓地,墓葬統(tǒng)一為東西朝向。在同一墓地中共向主要是為了方便祭祀活動的開展。共向的墓地不存在共同的親緣關系,但是大多屬于同一個村子。共向的墓地布局較為規(guī)整合理,沒有過于強調風水布局,且大多為近現代以來的墓葬,最久遠的墓葬是民國時期的墓葬。
(三)零星墓葬不定向。除了墓地墓葬外,在崖州地區(qū)還存在著零星墓葬。這一類墓葬較為獨立,分布較為零散,墓向也都各具特點。此類墓葬以民國以前的墓葬居多,重視風水格局,葬地有平地也有山地。以王氏家族的墓葬為例,位于南山腳下的王氏墓地為平地木棺雙穴葬,朝向為東西向,是民國墓葬;位于南天門景區(qū)的王氏墓地則為山地木棺雙穴葬,南北墓向,是清代墓葬;位于黑石嶺的墓葬為山地木棺單穴葬,為南北朝向,是民國墓葬;位于高福小鎮(zhèn)的王氏墓地則為單穴葬,墓向南北向,為清代墓;位于崖州地區(qū)水南四村的王氏墓葬是一個小規(guī)模的家族墓葬,共有雙穴墓葬三座,一座東西向,兩座為南北向,均為明代墓葬。注重風水格局是零星墓葬的主要特點。
在海南,墓葬的形制種類較為單一,有與中原大陸一脈相承的墓葬文化,也有自身顯著的地域特點。海南的墓葬形制主要以方形封土土坑葬和圓形封土土坑墓葬為主,也有少量其它形制的墓葬。方形封土土坑葬墓坑呈長方形,為規(guī)整的長方體,內葬木棺或石棺,封土堆為長方形圓頂或長方形平頂堆;圓形封土土坑葬與方形封土土坑葬的墓坑相同,均為規(guī)整的長方體,但封土堆以圓形土堆封頂。方形封土土坑葬和圓形封土土坑葬的封土堆因時代的不同,封土的形式也不一樣。古代的封土堆多為純土堆,少部分為石灰砌磚土堆;民國時期則多為石灰砌磚封土;現在則以水泥砌磚封土。
此外,海南的墓葬也分單穴葬(單人葬)和雙穴葬(雙人葬),且有少數多穴葬存在。
(一)單穴葬。單穴葬,亦為單人葬,即單個墓穴只葬一人。單穴葬形制與雙穴葬和多穴葬的形制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單穴葬只存在單個封土堆,單個墓碑。相較于雙穴葬和多穴葬,單穴葬葬地面積較小。單穴葬并不鮮見,多為孤寡之死者或是先逝父母之一方墓葬,也有因風水擇穴而選擇夫妻分葬的墓葬。
(二)雙穴葬。雙穴葬,也稱雙人葬。雙穴葬有兩個封土堆,封土堆之間有相互連接融為一體形成大封土堆,也有彼此獨立的封土堆。以王氏家族墓葬為例,位于南山腳下的雙穴葬為一體融合封土堆,而南天門景區(qū)的雙穴葬則為獨立封土。雙穴葬多為夫妻合葬或兄弟合葬,合葬墓下葬時間不盡相同,一般為先逝者先葬,預留墓坑,后逝者補葬。海南的合葬墓不存在殉葬,這與海南不存在山陵大墓有關。兄弟合葬較為特殊,合葬的兄弟一般為兩人均未婚或為早殤。位于洛窗的王氏家族4號墓即為兄弟合葬墓,兩人均為早殤。
(三)多穴葬。多穴葬也稱多人葬或家族葬。此類墓葬多為同一家族合葬,封土堆一般為一體式。多穴葬在古代并沒有,主要出現在清末以后。多穴葬多為二次葬,這與靈魂不死觀念有關。人們認為死者在逝后會附于尸骨之上,并未消亡。多穴葬是通過同一家族不同墓葬的二次葬實現的,多穴葬多是為了便利后人的統(tǒng)一祭奠。
海南的葬法和葬式較為單一,葬法主要以火葬和土葬為主,甕棺葬鮮有存在;葬式則存在仰身直肢葬,和部分側身曲肢葬。相較于火葬,土葬在海南分布更廣,這與海南人普遍的入土為安的思想有關?;鹪釀t為近代以來才得以推廣,但海南仍是一個以土葬為主的省份。在海南也存在著少量的甕棺葬,且主要以漢代墓葬為主。甕棺葬主要以翁、盆等為葬具,常用于埋葬幼兒和青少年,幼兒一般為全部軀體放入甕棺中,大多仰身直肢;青少年或成年人則為二次葬,甕棺只用于收斂尸骨。甕棺葬一般用2至3件陶制翁、盆通孔互扣作為棺木,以豎立、斜置和橫放三種放置方式為主。目前在海南被發(fā)現的甕棺葬的墓群有5個,分別位于陵水白沙和三亞等地。在海南漢族的喪葬習俗中,死者入殮時多為仰身直肢,與死者生前的躺臥姿勢一致,仰身直肢葬是漢族最普遍和最主要的葬式,海南漢族的葬式基本上與內地漢族的藏式保持了一致;而海南的回族墓葬則為側身曲肢葬,從葬式和墓葬朝向上都與漢族墓葬有這明顯的差別。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的古墓保存下來較多是漢代和明清兩代的墓葬,鮮有隋唐和宋元時期的墓葬。在文化內涵上,海南的墓葬與大陸的墓葬是一脈同源的,較為偏向于嶺南地區(qū)的墓葬風俗。
盜墓現象在全國范圍內是普遍存在,海南雖然鮮有大墓、山陵,但盜墓現象也較為猖獗。以王氏家族的洛窗墓葬為例,洛窗墓葬有墓穴四座,三座為清代古墓,一座為民國墓葬,雖然墓葬形制不大,但每座墓葬被盜掘的次數的都不少于三次。
喪葬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縮影,是人類擺脫落后野蠻的標志。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廣大遼闊的疆域內存在著各種風俗習慣,各地的葬俗也都各具地域特色。死亡,作為人的最終的歸宿,人們往往對其懷著敬畏的心情。人們畏懼死亡的降臨,但做為自然能量守恒的一個過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對死亡的懼怕,人們開始堅信靈魂死而不滅,堅信有來世,有輪回。自此,人類開始給死亡賦予莊重而嚴肅的態(tài)度,喪葬便油然而生了。
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沖刷中,海南的喪葬文化在保存了古中國原有的喪葬習俗上賦予其新的特點:珊瑚石構筑的墓穴和墓碑,迎著海風清澈的伊斯蘭古墓群,無一不彰顯著這個海島獨特的文化魅力;從遠古青銅時代粗糙掩埋,到現代的瓷磚以覆的清溜光潔,墳墓的定義在不斷變化著;從為藏尸而葬的傳統(tǒng)葬俗,到為借地而葬的生態(tài)葬俗,觀念的改變更賦予了海南喪葬文化新的形式。
[1]李忠萍.淺析<呂氏春秋>蘊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82-84.
[2]李卓.新疆伊犁地區(qū)早期鐵器時代的封堆墓研究[D].西北大學,2010.
[3]肖曉鳴.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遺址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15.
[4]歐陽怡婷.西周時期曾國青銅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5]張亮采.中國風俗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