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需要互動,互動能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課堂更需要靈活生動的教學方法,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的印象。課堂互動需要傾聽了解、語言激勵、氛圍創(chuàng)造、拓展、交流與反饋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和措施。
關(guān)鍵詞:加深;印象;學習;情感;互動
語文是一門靈活的學科,了無生趣的死記硬背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不符合當今的現(xiàn)實狀況。小學生天性好動活潑,注意力較難集中,課堂學習應(yīng)使用一些新穎有趣的方法促進他們的學習,加深他們的學習印象。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方法也是活的,把死的知識變成活靈活現(xiàn)的東西教給學生,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尤為重要。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認為語文的學習要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完成。抓住課堂時間很重要,在課堂上加深學習印象,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師要善于“聽”
小學六年級有一篇課文叫《伯牙絕弦》,講述了伯牙和子期一個善于鼓琴,一個善于聽琴,而后互為知音知己,直至生死將他們隔開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毀的故事。如此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的純真友情令人十分動容,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不正是如此嗎?新課改強調(diào)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朋友。人們常說“良師益友”,一個好的教師,也必須像一個好朋友一樣懂得傾聽學生,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和學習。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聽”是為了更詳細地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盡管“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無論學生回答什么答案,教師都要明白學生心中到底想表達什么。只有明白了他們心中所想,才能對癥下藥,更好地引導(dǎo)他們走近正確的答案,獲得知識和情感的提升。如在上課文《曹沖稱象》的時候,當我提問“為什么石頭要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有的學生回答“因為裝石頭的船下沉了多少,就是裝大象的時候下沉了多少”,有的學生回答“因為那些石頭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一樣”,有的學生則答不出來。面對如此復(fù)雜的情況,我先選擇聽一聽幾個學生的想法,對接近正確答案的給予支持和鼓勵,對回答不出來的同學,則進一步換更簡單一點的相關(guān)的問題讓其回答,鼓勵其進一步思考,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卮鸩怀鰜淼膶W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道理懂得,卻表達不出來,這時我會提供關(guān)鍵詞匯幫助其回答;另一種是不明所以,這就要讓其和周圍同學討論交流,讓他們在商量中推出答案。無論是教師聽學生說,還是學生之間互聽互說,傾聽都是為了更好地做出判斷,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達到學習的目的。
二、師要善于“點”
“點”是指“點撥、啟發(fā)、激發(fā)”,即關(guān)鍵性地點撥和啟發(fā),目的在于讓學生舉一反三。新課標中提倡“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或錯誤時,教師不要只是訓斥、懲罰,而要加以指導(dǎo)、點撥?!薄墩撜Z》中孔子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語文課堂上老師應(yīng)善于點出關(guān)鍵的部分,關(guān)鍵部分可以是一個詞語、一句話、一個例子,甚至是一段聲情并茂的朗讀的過程,都可能成為課堂的關(guān)鍵。
新課改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當成為孩子們的朋友,深入到他們的興趣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傷。這樣,孩子們才會向教師敞開他們的心扉”。在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中,主人公因為不處理葉子上的蚜蟲導(dǎo)致葫蘆都死了,為了讓學生明白葉子生了蚜蟲就不能長出葫蘆的道理,我反復(fù)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主人公的幾個關(guān)鍵語句,當學生讀到“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我就問他們關(guān)鍵性的問題——主人公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學生不明白就讓他們再讀第二次、第三次。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之后,他們就知道主人公是自以為是,并且不曉得蟲子會傷害葉子進而影響葫蘆長大的道理。當學生讀到“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句話時,我繼續(xù)問他們關(guān)鍵性的問題——主人公說這句話時想的是什么?接著要求他們不斷朗讀出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的語氣。當語氣越來越強烈的時候,正是學生明白了主人公心態(tài)的時候,也就明白了原來主人公并不懂得葉子、蚜蟲和果實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道理。這樣,老師先“點”,學生再悟,沒有老師的啟發(fā),就沒有學生的體悟,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進行了情境教學,也“點”出了課文的關(guān)鍵思想。如此,老師關(guān)鍵性的提問加上學生關(guān)鍵性的朗讀,成了課堂上一種互動的過程,達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印象,實踐了寓教于情、寓教于心,也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師要善于“逗”
新課標中強調(diào)語文教學應(yīng)“用激情創(chuàng)設(shè)和諧歡快的教學氣氛”。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課堂也是靈活多樣的。我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是對比逗趣法。如在教《詠柳》這首詩的時候,有一句“二月春風似剪刀”為全詩的精華,為了讓學生明白春風的活力動人,我就有意問學生“為什么春風像剪刀,而不像菜刀呢?”引來同學們的哈哈大笑。接下來便讓同學們站起來說說“菜刀”和“剪刀”產(chǎn)生了什么不同的效果,經(jīng)過這樣的對比,同學們知道了原來剪刀裁剪的是精美的工藝品,正是春風這把精巧的剪刀,才能裁剪出來碧玉纖細的柳條,才能裁剪出嫩草鮮花,才能給大地換上了新裝。經(jīng)過教師課堂上這么一“逗”,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學生也更愛學習了,學習印象也加深了。
參考文獻:
王芳.關(guān)于課堂師生互動差異的理性思考[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3(2):7-10.
編輯 杜元元